烧伤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

烧伤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

苗春晓毕喜艳任汝飞(威海市立医院山东威海2642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5-0170-02

【摘要】分析烧伤科存在的护士职业危险因素,提高认识,加强防范,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关键词】烧伤护士职业危险防护

烧伤科护士由于所护理的病人的特殊性,在工作中常与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感染性物品接触,护士的职业暴露相对较多。如何做好自我防护,成为一个关键问题。现对影响烧伤科护士健康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探讨如下:

1烧伤科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1.1锐器伤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粗心、技术操作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因素,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发生锐器刺伤,如针尖刺伤,掰安瓿时划破手指、处理医疗废物过程中,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手指等,有资料报道,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0.6%[1],而血液性病原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的传播途径80%归因于针刺伤[2]。

1.2生物因素

1.2.1直接接触体液、血液、分泌物烧伤病人由于皮肤的完整性受损,有大量的体液渗出、呼吸道烧伤病人大量排痰,吸痰、频繁测量尿液、留取血标本等因素,导致护理人员在抢救病人及日常护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极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1.2.2烧伤病人由于烧伤所致的开放性创面较易发生细菌污染和定植,且细菌种类多,具有高度耐药性和多重耐药的特点,护理人员长期工作在这种环境中,极易发生耐药菌柱感染。有资料显示[3]:医务人员咽部机会致病菌的平均检出率为30.13%,其中护理人员的平均带菌率高达41.32%,这些条件致病菌和健康人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但当人体抵抗力低下,受这些细菌的侵袭,就可引起感染。

1.3化学污染造成的损害

1.3.1化学消毒剂的损害烧伤科使用的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如甲醛、酒精、碘伏、含氯消毒剂,对皮肤粘膜、呼吸道有较大的刺激性,可引起皮肤干裂、过敏及刺激性干咳等症状。

1.3.2化学药物引起的药物性反应在配制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生物制剂、外用药物、喷雾剂的大量应用,药物的细小颗粒可由呼吸道吸入、皮肤粘膜直接接触,而引起皮疹、哮喘等过敏反应,抗生素的长期少量积累,极易引起机体耐药。

1.4紫外线对人体的的损害紫外线常用于烧伤病房、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消毒,紫外线消毒时产生的嗅氧可引起恶心、头晕、光照性皮炎、光照性眼炎等。

2防护措施

2.1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树立防护观念,规范操作行为医院应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知识、应急防护措施、相关法律知识等,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自我防护。

2.2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各种穿刺针头、刀片、安瓿等锐器,在回收过程中要小心处理,严格分类,使用过的针头,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污染针头收集到锐器盒中。

2.3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操作前后要洗手,工作人员进出严重烧伤病房、感染病房时或护理病人时(如翻身、更换污湿被敷、吸痰时),要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做好自我保护性隔离,防止被污染,按要求严格处置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2.4防止化学因素和紫外线的危害在利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及手套,紫外线消毒时,尽量避免进入房间,开关设在门外,如必须要进入时要戴眼罩,短时间逗留,房间消毒后要开窗通风后再进入。

2.5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护理人员一旦发生被锐器刺伤,切勿惊慌,应采用正确的措施,有效降低职业伤害。锐器刺伤后应立即挤出伤口的血,用肥皂在流水下冲洗,酒精或碘伏消毒,必要时进行外科伤口处理,然后向主管部门汇报及登记[4]。如患者的血液HBV阳性,必须分别在24小时内、1个月、3个月、6个月按要求规范注射乙肝疫苗。定期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查和随诊。

参考文献

[1]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6):422-425.

[2]张光慧,赵庆华.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8):1977-1979.

[3]张豫生,亓鹏,王惠,等.医院人员咽部机会致病菌岗位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35.

[4]陈秀菊,赵忠红,王娟.产科护士职业不安全因素分析及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2):103-104.

标签:;  ;  ;  

烧伤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