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豇豆若干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长豇豆若干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论文摘要

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 Walp.)是世界上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豆类作物,长豇豆(Vigna unguiculata. ssp. sesquipedalis)是豇豆的一个亚种,为东南亚国家常见的豆类蔬菜。始花期、始花节位、荚长、单株荚数和早衰性等为长豇豆重要的农艺性状,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调控长豇豆的早期产量、总产量和商品品质。研究定位控制这5个性状的QTLs,阐释其遗传模式,获得相关分子标记,可为开展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以半野生材料‘ZN016’和主栽品种‘之豇28-2’为双亲构建的RIL(F8:10)永久性群体中的209个株系为作图群体,在二年二个点共进行了七次重复试验。利用己构建的长豇豆高密度分子图谱和MapQTL5.0软件分别对这些性状进行作图分析,共检测到21个QTLs,分布在除LGl和LG9之外的9个连锁群上,其中主效QTL有5个,各有1个主效QTL分别控制始花期、始花节位、荚长、单株荚数和早衰性等性状。控制始花期、始花节位和早衰性的QTLs分别有3、4、7个,其中主效QTL均在LG11上,且在10.3cM-42.3cM范围内重叠,平均分别能解释27.2%、22.13%和22.78%的表型变异。与控制始花期的主效QTL峰值处共定位的分子标记有2个,分别为10043和clm0114,这两个位点的效应共能使始花天数减少3.2%。在四个环境下各有3个分子标记分别距控制另外2个性状主效QTL峰值处最近,Clm1206、11103和Clm1135平均能使始花节位值降低21.7%,11103、Clm1135和Clm0007平均使早衰程度减少35.7%。除了以上主效QTL外,其余都为微效QTLs,其中控制早衰性的微效QTLs较多,平均能解释8.75%的表型变异。控制另外两个性状的微效QTLs平均能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在10%到20%之间。分别有4个和3个QTLs控制荚长和单株荚数,其中控制这两个性状的主效QTL在LG3上也有部分重叠,平均分别能解释44%和20.5%的表型变异。在四个环境下都只有一个分子标记与其峰值处共定位,分别是10247和clm0614,前者的效应能使豆荚长度增加21%,后者则使单株结荚数量增加21.2%。控制荚长和单株荚数的微效QTL(Qpl.zaas-2和Qpn.zaas-2)同时被定位在LG2上,并且距离峰值处最近的标记都是Clm0089,平均分别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12%和13.2%。Qpl.zaas-5和Qpl.zaas-10是控制荚长的微效QTL,分别能解释20.2%和9%的表型变异。控制单株荚数的另外两个微效QTL(Qpn.zaas-4和Qpn.zaas-7)解释的表型变异都在10%左右。通过标记的功能分析,本研究还确定了一个与Qpl.zaas-2峰值位置共定位,与细胞周期蛋白D3同源的SNP分子标记10317,它被认为是控制荚长的一个候选基因。基于长豇豆和大豆基因组共线性关系,通过分析与长豇豆中控制荚部性状的QTL区间相对应的大豆染色体基因组区域内基因的功能,确定LOB结构域蛋白基因和CYCD3分别为控制荚长和单株荚数性状形成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定位出控制始花期、始花节位、荚长、单株荚数和早衰性的QTL区间,并确定了控制荚长、单株荚数候选基因,为长豇豆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文献综述
  • 1.1 长豇豆的农艺性状
  • 1.1.1 始花期
  • 1.1.2 始花节位
  • 1.1.3 单株荚数
  • 1.1.4 荚长
  • 1.1.5 早衰性
  • 1.2 豇豆的分子标记连锁图
  • 1.2.1 早期普通豇豆连锁图
  • 1.2.2 基于cSNPs的普通豇豆整合图谱
  • 1.2.3 长豇豆遗传连锁图
  • 1.3 数量遗传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 1.3.1 QTL定位含义及原理
  • 1.3.2 QTL定位方法
  • 1.4 豆类作物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 1.4.1 始花期
  • 1.4.2 始花节位
  • 1.4.3 荚长
  • 1.4.4 荚宽
  • 1.4.5 单株荚数
  • 1.4.6 种子重
  • 1.4.7 早衰性
  • 1.4.8 豇豆病虫害抗性
  • 2 长豇豆开花相关性状QTL定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性状调查
  • 2.1.4 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方法
  • 2.1.5 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双亲表型分析
  • 2.2.2 正态分布检验
  • 2.2.3 方差分析
  • 2.2.4 长豇豆开花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2.5 开花相关性状QTL分析
  • 2.3 讨论
  • 3 长豇豆荚部性状QTL定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性状调查
  • 3.1.3 统计分析方法
  • 3.1.5 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双亲的表型差异
  • 3.2.2 正态分布检验
  • 3.2.3 方差和遗传力分析
  • 3.2.4 长豇豆荚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2.5 QTL作图分析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1 附录1 缩写词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麦品种扬麦16赤霉病抗扩展QTL定位及分析[J]. 作物学报 2020(02)
    • [2].黄瓜单性结实性状遗传与QTL定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01)
    • [3].水稻闭颖授粉QTL的初步定位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04)
    • [4].甘蓝型油菜对盐胁迫的响应及耐盐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04)
    • [5].亚麻QTL定位的研究进展[J]. 中国麻业科学 2020(04)
    • [6].控制水稻中胚轴伸长的QTL定位[J]. 中国稻米 2019(06)
    • [7].粳稻柱头外露率QTL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01)
    • [8].供氮和不供氮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1)
    • [9].玉米出籽率的QTL定位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04)
    • [10].东乡野生稻芒长的QTL定位[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07)
    • [11].QTL技术在水稻耐盐育种上的应用[J]. 农家参谋 2017(10)
    • [12].绒山羊QTL的研究进展[J]. 当代畜牧 2017(15)
    • [13].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相关QTL在两个群体中的验证[J]. 海洋通报 2017(05)
    • [14].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抽穗期QTL分析[J]. 江苏农业学报 2015(06)
    • [15].黄瓜单性结实性状的QTL定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1)
    • [16].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构建和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06)
    • [17].利用Solanum pennellii LA0716渐渗系群体初步定位番茄果实硬度QTL[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02)
    • [18].水稻次级群体QTL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2)
    • [19].猪乳头数性状QTL研究进展[J]. 家畜生态学报 2013(11)
    • [20].胡麻株高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功能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06)
    • [21].水稻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QTL定位[J]. 核农学报 2020(09)
    • [22].利用大刍草渗入系群体定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23].玉米尾孢灰斑病抗性QTL分析[J]. 陕西农业科学 2020(09)
    • [24].水稻种子休眠的QTL定位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论文 2016(24)
    • [25].甘蓝型油菜含油量性状的QTL定位[J]. 新疆农业科学 2017(08)
    • [26].高粱子粒单宁含量和颜色QTL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05)
    • [27].马氏珠母贝两个与生长性状相关QTL的验证[J]. 海洋科学 2015(11)
    • [28].小麦耐热性状鉴定及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21)
    • [29].东乡野生稻的粒形相关QTL分析[J]. 杂交水稻 2014(06)
    • [30].半滑舌鳎性别决定的QTL互作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5(01)

    标签:;  ;  ;  ;  

    长豇豆若干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