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北陆坡区不同尺度运动特征分析

南海西北陆坡区不同尺度运动特征分析

论文摘要

结合在南海西北陆坡区长达3个月的潜标观测和卫星资料,对南海西北陆坡区的定常流、中尺度涡、内潮和近惯性运动等不同尺度运动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中尺度涡对近惯性运动和内潮的影响,并分析了一个台风过程中上层海洋对它的响应情况。对正压和斜压流进行频谱分析发现,观测海区的正压潮以全日潮为主,半日潮次之;K1、M2斜压潮的振幅均随深度先减小后增大,并在海底附近保持了一个较大值。由于潜标附近地形对斜压半日分潮为亚临界地形,使得从吕宋海峡传播过来的半日分潮在本地反射后继续向上向浅海传播,从而观测到了明显上传的能量;而其相对斜压全日分潮为超临界地形,使全日分潮的能量以下传为主。同时卫星观测到的海表面高度异常显示,潜标观测的前期和后期该地分别有一个暖涡和冷涡存在,并主要影响了该地上层的定常流;而中深层的定常流变化可能与受季风控制的南海西边界流有关,并受本地地形强迫所影响。通过研究中尺度涡过程中的近惯性能量变化发现,反气旋涡(暖涡)有利于近惯性能量的下传,使得近惯性能量迅速下传并且最大近惯性能量深度出现在温跃层底;而气旋涡(冷涡)限制了近惯性能量的下传,使大部分近惯性能量局限在混合层里,使得混合层内出现很强的剪切和混合,造成了冷涡期间的混合层降温反而大于暖涡期间的混合层降温。这一差异是由于背景涡度的出现,改变了有效科氏参数fe = f+ξ/2,从而改变了可下传的近惯性能量频段fe的下限。暖涡对应的负涡度减小了有效科氏参数,从而使可下传的近惯性能量频段变宽,近惯性能量更容易从混合层传到温跃层,使得较大的剪切和混合发生在温跃层内;而冷涡对应的正涡度使得有效科氏参数增加,抑制了近惯性能量的下传,使大部分近惯性能量聚集在了混合层,在混合层底造成了更强的剪切和混合。台风Xangsane的过境对南海中部造成了约5℃的海表面降温,且对台风路径右侧影响更剧烈,台风移动速度越慢,向海洋输入的能量越大,造成混合层对下层冷水的卷夹过程也更强烈,造成的降温也更显著。台风输入海洋的近惯性能量以近惯性内波的形式将能量向底传播;近惯性能量的下传伴随着很强的剪切和混合,随着近惯性能量逐渐减弱,这一影响持续了一周以上的时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序论
  • 1.1 南海与南海环流
  • 1.2 内潮简介
  • 1.3 南海中尺度涡
  • 1.4 中尺度涡与近惯性能量研究
  • 2 正压潮与斜压潮
  • 2.1 观测资料与背景场
  • 2.2 正压潮
  • 2.3 内潮
  • 2.3.1 斜压潮流分析
  • 2.3.2 旋转谱分析
  • 2.3.3 本地内潮的生成讨论
  • 3 定常流及其结构分析
  • 3.1 定常流的垂向结构及其时间变化
  • 3.2 上层流与中尺度涡
  • 3.3 中深层定常流结构的成因探讨
  • 4 中尺度涡对近惯性能量的影响
  • 5 台风影响下海洋的响应
  • 5.1 台风对海洋的影响简介
  • 5.2 海表面降温
  • 5.3 台风影响下的近惯性运动
  • 5.4 台风过程与海洋内部混合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海流观测研究[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2(01)
    • [2].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天然气水合物成矿作用[J]. 现代地质 2011(02)
    • [3].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J]. 高校地质学报 2009(03)
    • [4].南海西北部陆坡区BSR特征[J]. 辽宁化工 2018(10)
    • [5].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步研究[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4(02)
    • [6].南海北部双峰南陆坡区的构造层序及沉积充填过程[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5(01)
    • [7].琼东南盆地陆坡区深水浊积水道的地震相特征[J]. 热带海洋学报 2009(04)
    • [8].陆架陆坡区非线性内波生成和传播的数值模拟(英文)[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8(03)
    • [9].南海深水陆坡区油气集输的重大挑战与技术创新——荔湾3-1深水气田及周边气田水下及水上集输工程关键技术[J]. 中国海上油气 2018(03)
    • [10].南海北部陆坡分类及成因分析[J]. 地质学报 2014(03)
    • [11].南海北部神狐陆坡区灾害地质因素特征[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9)
    • [12].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坡区10.5Ma以来的沉积体系[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02)
    • [13].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海洋地质前沿 2013(11)
    • [14].西非陆坡区深水复合水道沉积构型模式[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 [15].南海神狐海域上陆坡区典型浅地层剖面的初步解释[J]. 海洋学研究 2009(01)
    • [16].琼东南陆坡区复杂地形深水井场海底稳定性评估[J]. 中国海上油气 2020(04)
    • [17].2008年夏季白令海营养盐的分布及其结构状况[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02)
    • [18].南海南部陆坡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变化[J]. 热带地理 2008(02)
    • [19].2010年夏季白令海小型浮游植物分布[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9)
    • [20].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意义[J]. 极地研究 2014(01)
    • [21].南海北部双峰南陆坡深水区早—中中新世沉积充填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石油实验地质 2015(06)
    • [22].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02)
    • [23].海洋深水区地震数据采集技术[J]. 海洋地质前沿 2011(10)
    • [24].珠江口盆地陆架区岩石圈伸展模拟及裂后沉降分析[J]. 地质学报 2010(08)

    标签:;  ;  ;  ;  

    南海西北陆坡区不同尺度运动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