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香港政策:决策的视角(1989-2007)

美国的香港政策:决策的视角(1989-2007)

论文摘要

自1989年以来,美国开始深入介入香港“一国两制”的实施。香港回归前美国出台针对香港的特殊移民政策,关注香港的民主化进程与人权,并制定《美国——香港政策法》。香港回归后,美国一直支持香港走向西方式民主,并不断介入香港的政治改革过程。这就是中美之间的“香港问题”。那么美国的香港政策是一个怎样的决策过程?美国的香港政策对香港“一国两制”的影响如何?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文将从对外政策研究的决策过程出发,综合分析美国香港政策生成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因素,即国际环境的变化、美国国内政治和社会环境、以及决策者个体特点。为了使三个层次的分析更加便于操作,本文在宏观层次引进了理性行为者模式,在中观层次引进了跨机构政治模式,在微观层次引入决策者个体特点和认知因素,来分析美国的香港的政策决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并比较不同决策结果所生成的美国香港政策对“一国两制”影响程度的差异。通过分析,本文发现,美国对香港这一具有国际政治经济“二元特征”地区的政策具有以下特点:老布什政府在维护美国在港利益与保持中美友好关系之间寻求平衡;克林顿政府尽管也在维护美国在港利益和维持中美关系之间寻求平衡,但这种平衡偏向于维护美国在港利益;小布什政府第一阶段出于全球反恐以及朝核问题等战略需要而急于和中国谋求发展良好关系,所以为了中美关系大局,美国的平衡是偏向维护中美关系的,而第二阶段小布什政府逐步加大了在全球推动民主的战略,尽管也有平衡,但是偏重于扩展美国在香港的利益。总之,美国的香港政策表现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性的一面就是历届美国政府尽力在维护中美关系和扩展美国在香港的利益之间寻求平衡。不确定性就是这种平衡并不总是稳定的,有时候偏向于维护中美关系,有时候偏向于扩展美国在港利益。美国的香港政策为何有上述特点?理性行为者模式可以解释美国香港政策的确定性,跨机构政治模式和决策者个体因素可以解释美国香港政策的不确定性。作为理性行为者的美国政府既要维护美国在香港的利益,又要维护中美关系,所以会尽量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因此理性行为者模式能够解释为什么三届美国政府都尽力在维护中美关系和维护美国在港利益之间寻求平衡;跨机构政治模式能够解释在意识形态、利益团体和党派政治等因素影响下,国会努力维护美国在港利益;决策者个体因素能够解释,当决策者个人倾向中国和重视现实战略时会维护中美关系,而决策者不倾向中国和重视国内价值时会维护美国在港利益。但这三种方式单独都不具有充分解释力。美国自1989年以来历届政府的香港政策决策过程都是这三种决策方式在综合起作用。但是不同的政府时期三种决策视角的解释力不一样。老布什政府时期理性行为者模式解释力最强,所以该政府的政策以在维护中美关系和维护美国在港利益之间寻求平衡为主。克林顿政府时期跨机构政治模式解释力最强,所以该政府的政策偏重维护美国在港利益。小布什政府时期决策者个体因素解释力最强,所以美国的香港政策体现出不稳定特点,在2003年前偏重于维护中美关系,而2003年后偏重于维护美国在港利益。就美国1989年以来历届政府的香港政策对“一国两制”的影响而言,小布什政府2003年以前的政策负面影响较小,老布什政府的政策负面影响相对较大,克林顿政府和小布什政府2003年之后的政策负面影响最大。从政策意图和政策绩效来说,当美国的对港政策目标是倾向于维护中美关系时,其政策对“一国两制”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小;当美国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在维护中美关系和维护美国在港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时,其政策对“一国两制”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当美国的主要政策目标是为了维护美国在香港的利益时,其政策对“一国两制”发展的负面影响最大。从决策视角来看,理性行为者模式主导的政策(老布什政府)对香港“一国两制”负面影响较大;跨机构模式主导的政策(克林顿政府)对香港“一国两制”负面影响最大;决策者个体因素主导的政策(小布什政府)最不稳定,决策者重视维护中美关系时,其政策对“一国两制”负面影响较小;当决策者重视维护美国在港利益时,其政策对香港“一国两制”负面影响最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中美之间的“香港问题”
  • 二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及选题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概念界定、视角与方法、预期的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 五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决策视角关于美国香港政策的假设
  • 第一节 对外政策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 第二节 香港国际政治经济“二元特征”与美国的香港政策目标
  • 一、香港的国际政治经济“二元特征”
  • 二、中美在香港利益的融合与冲突界定了美国香港政策的目标
  • 第三节 理性行为者、跨机构政治、决策者与美国的香港政策
  • 一、理性行为者模式与美国的香港政策
  • 二、跨机构政治模式与美国的香港政策
  • 三、决策者个体因素与美国的香港政策
  • 第四节 美国的香港政策对香港“一国两制”的影响
  • 第二章 中美“香港问题”的端倪
  • 第一节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及双方的政策
  • 一、中英“香港问题”的迫近
  • 二、中国的政策
  • 三、英国的政策
  • 第二节 美国对中英“香港问题”的政策
  • 一、美国对谈判过程的态度:保持低姿态关注
  • 二、美国对中英争论的态度:维持港人信心
  • 三、美国对谈判结果走向的态度:间接施压
  • 四、美国对中英《联合声明》的态度:热烈欢迎
  • 五、过渡期内美国鼓励港人和国际社会继续维持对港信心
  • 第三节 美国国内对中英“香港问题”的另一种声音
  • 小结
  • 第三章 老布什政府的香港政策及其决策
  • 第一节 美国对港移民政策的出台
  • 一、“六四风波”后英国在香港移民政策上的国际化措施
  • 二、美国国会的双边和多边移民计划
  • 三、老布什政府的理性抉择:批准双边计划但拒绝多边计划
  • 第二节 美国对香港“民主”与“人权”的关注
  • 一、国会的激进:批评《基本法》与呼吁港人“自决权”
  • 二、老布什政府的理性平衡
  • 第三节 《美国—香港政策法》出台
  • 一、国会的声音:麦康奈尔的《美国一香港政策法》
  • 二、老布什政府的理性抉择:对国会法案的“保守支持”
  • 三、老布什政府理性权衡的结果:《美国一香港政策法》的出台
  • 四、《美国—香港政策法》出台的意义
  • 第四节 老布什政府对港政策的决策视角分析
  • 一、理性行为者模式分析
  • 二、跨机构政治模式分析
  • 三、老布什政府决策者的个体因素分析
  • 四、理性行为者模式主导的美国香港政策对香港“一国两制”的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克林顿政府的香港政策及其决策
  • 第一节 美国对彭定康政改的支持
  • 一、英国在港推行“民主化”与彭定康的“政改方案”
  • 二、克林顿政府决策者的理念与对华战略及其对彭定康方案的支持
  • 三、强势国会对香港“三级议会”选举的强烈支持
  • 四、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在“三级议会”选举中的平衡
  • 第二节 美国对香港“临时立法会”成立的反对
  • 一、中国政府“另起炉灶”的计划与美国政府的反对
  • 二、追求现实利益与价值利益:国会修订《美国—香港政策法》
  • 三、总统的犹豫不决与国会敦促总统接见李柱铭
  • 四、国会施压与行政部门对临立会成立的反对
  • 第三节 香港回归前夕美国的态度
  • 一、美国府会对中国修改《人权法案条例》的一致反对
  • 二、国会要求白宫接见李柱铭
  • 三、看顾香港:国会的法律建议以及《香港回归法》
  • 四、国会施压与行政部门对香港临立会就职的“消极抵制”
  • 第四节 克林顿政府对港政策的决策视角分析
  • 一、理性行为者模式分析
  • 二、跨机构政治模式分析
  • 三、克林顿政府决策者的个体因素分析
  • 四、跨机构政治模式主导的美国香港政策对香港“一国两制”的影响
  • 小结
  • 第五章 小布什政府的香港政策及其决策
  • 第一节 美国对《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的态度
  • 一、《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与“七月风潮”
  • 二、国会对香港二十三条立法的强烈反对
  • 三、美国对华战略理念的变化及其对港二十三条立法的“低调反应”
  • 第二节 理性的平衡:美国政府对香港政改之争的态度
  • 一、中国人大就政改释法
  • 二、美国的态度:低层杯葛与高层平衡
  • 三、理性抉择下的平衡:美国政府对香港政制之争的态度
  • 第三节 “颜色革命”与转型外交:美国增加对涉港非政府组织支持
  • 一、从推动“颜色革命”到提出转型外交
  • 二、美国非政府组织的涉港活动
  • 三、小布什政府增加了对涉港非政府组织的支持
  • 第四节 小布什政府对港政策的决策视角分析
  • 一、理性行为者模式分析
  • 二、跨机构政治模式分析
  • 三、小布什政府决策者的个体因素分析
  • 四、决策者个体因素主导的美国香港政策对香港“一国两制”的影响
  • 小结
  • 结语 美国香港政策中的决策政治
  • 一 美国香港政策的决策特点
  • 二 美国香港政策对“一国两制”影响的比较分析
  •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美国的香港政策:决策的视角(1989-2007)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