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磷酸钙骨水泥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多孔磷酸钙骨水泥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材料植入实验兔下颌骨缺损中引导骨形成的作用,为骨缺损的修复寻找一种良好的修复材料。方法:选择成年健康新西兰兔6只,采用完全随机法分成3组,每组2只,自身对照设计,建立下颌骨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在动物的一侧下颌骨体部制造两个骨缺损大小为0.6cm×0.6am,两者相距0.3cm,注意保留舌侧骨膜完整且保留下颌骨下缘。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植入多孔磷酸钙骨水泥和羟基磷灰石陶瓷。在骨缺损治疗后的第4、8、12周分别处死一组动物,取材,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和环境扫描电镜检测等手段,观察各个时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新骨形成情况。结果:1.大体观察结果显示,术后4周,植入多孔CPC的颌骨缺损部位,表面有较多的骨痂生长,材料与颌骨之间界限较为模糊,骨表面尚有细小的吸收凹陷且可见到少许的材料颗粒;植入HA晶体的颌骨缺损部位,表面有少量骨痂生长,材料与颌骨之间尚能区分界限,骨表面有细小的吸收凹陷且可见到较多的材料颗粒。术后8周,植入多孔CPC的颌骨部位,表面有较多的骨痂生长,较为致密,但其强度低于正常的骨组织,材料与颌骨之间界限基本消失;植入HA晶体的颌骨部位,表面有较多的骨痂生长,缺损的中央有少量的材料颗粒,材料与颌骨之间界限尚清楚。术后12周,植入多孔CPC的颌骨部位,骨表面已经愈合,致密坚硬,植入材料与下颌骨完全融为一体,各组动物均未见明显纤维性包膜包裹材料;植入HA晶体的颌骨部位,表面有较多的骨痂生长,中央有剩余的少许材料颗粒,材料与颌骨之间界限较为模糊但尚能区分界限。2.X线摄片检查结果显示,术后第4周,实验组的密度也较周围骨组织为低,交界线也较明显;对照组密度明显低于周围骨组织,交界处可见一较为清晰的低密度线。术后第8周,实验组与周围骨组织融合在一起,交界线基本消失;对照组密度与周围骨组织相近,交界处仍模糊可见。术后第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密度与周围骨组织相近,不易分辨,交界线消失。3.光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4周时,实验组材料内已有小的骨岛形成,骨质染色较浅,材料周围可见典型的“骨水泥吸收形成单位”。表现为破骨细胞在吸收骨水泥,随后是过渡带,梭形细胞附着于骨水泥侧壁,接着是成骨细胞带,分泌类骨质,最尾端是新生矿化骨小梁;对照组材料降解少,可见少许新生骨。8周时,实验组材料已大部分降解,大量成骨样细胞环绕在材料周围,植入区的血管量增多,材料近骨侧的边缘带已有较多新生骨形成;对照组材料部分降解,植入区血管量增多,有新骨形成。12周时,实验组材料已基本降解,有大量新生骨形成;对照组材料尚未完全降解,有新骨形成,但形成的新骨较实验组少。4.环境扫描电镜结果显示,4周时,实验组骨组织与材料之间界面清晰,材料降解、融合,失去原有结构,并开始有新骨形成;对照组骨组织与材料之间界面也很清晰,材料降解少,新骨形成不明显。8周时,实验组标本见相当多的新生骨长入材料中,新骨与材料之间结合紧密,材料降解多;对照组可见有新骨形成,与材料之间的附着紧密,但其间可见较多材料未降解。12周时,实验组仅见少许材料,其他区域被大量新生骨组织取代,骨组织与材料之间界面结合紧密,已接近正常骨组织;对照组仍有较多材料没有降解,新骨形成相对较慢,骨组织与材料之间界面结合紧密稍差。结论:多孔CPC具有较好的降解和成骨性能,是一种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及参考文献
  • 附图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多孔磷酸钙骨水泥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