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控输注丙泊酚应用于外科ICU机械通气病人中的镇静研究

靶控输注丙泊酚应用于外科ICU机械通气病人中的镇静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及目的:外科危重监护病房(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病人,多为多发创伤、大型手术后伴高危因素或同时伴有血液动力学、呼吸功能障碍者。病人进入ICU后可因原发疾病、侵入性检查与治疗、日常护理、长期制动等因素导致疼痛;可因持续噪音、持续的周围灯光、各种刺激、睡眠干扰、对自身疾病的担心等因素导致焦虑;还可因极度焦虑、疼痛、谵妄,药物的副作用或相互作用,缺氧、低血压、低血糖等生理紊乱,酒精或药物的戒断反应等因素导致躁动。疼痛、焦虑和躁动,进而对病人造成强烈的应激反应、人机对抗、无意拔除装置和导管等危害。故镇静与镇痛应作为ICU内病人的常规治疗。丙泊酚为烷基酚的衍生物。丙泊酚脂溶性高,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故起效快。其在体内迅速再分布,以及代谢与排泄很快,故作用时间短,撤药后迅速清醒。据报道,持续输注丙泊酚8小时,其静脉输注即时半衰期短于40分钟,所以即便延长输注时间也能很快苏醒。合并肝肾疾病的病人其血浆清除率未见明显下降。丙泊酚对中枢的作用主要是催眠、镇静与遗忘,还有剂量依赖性抗惊厥作用。1993年丙泊酚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委员会(FDA)允许用于ICU成人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治疗。丙泊酚可引起血压呈剂量依赖性下降、心率减慢、轻度剂量依赖性呼吸抑制、氧耗(VO2)降低。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是以药动学和药效学原理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指标,由计算机控制给药输注速率的变化,达到按临床需要调节麻醉、镇静、镇痛深度的目的。TCI法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节血药浓度或效应室浓度,当重新设置较高靶浓度时,机器自动加快输注速度,而降低靶浓度时,机器自动停止输注,待达靶浓度后,再以适当输注速度维持靶浓度,在换注射器后自动少量快速给药来恢复血药浓度。避免了药物随输注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蓄积作用。目前丙泊酚TCI常用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有Marsh模型和Schnider模型。两种模型将丙泊酚药代动力学模型分别定义为二室和三室,两种模型会产生不同的输注方案。两种模式均可以用于15~100岁的成年人,也可以用于30~200Kg的病人。但Marsh模型不考虑年龄,对于大于55岁的病人,Schnider模型更为准确。TCI在麻醉中已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TCI在ICU病人镇静、镇痛方面国内外有些初步的研究。大多数研究是处于TCI丙泊酚在ICU使用的可行性阶段的研究。对于TCI这种给药方式在ICU病人中应用的特点和优势,目前仅曹铭辉等人有研究。但是该试验的各个试验组固定了的丙泊酚剂量,但在临床实际使用时需根据病人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而且该试验为非机械通气的病人,并采用硬膜外镇痛。但在ICU中部分病人需机械通气,很多病人不能采用硬膜外镇痛。那么对于SICU机械通气病人在联合静脉镇痛时,TCI丙泊酚这种给药方式又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优势呢?本试验将丙泊酚采用TCI方式输注和普通微量泵持续输注方式对比,应用于SICU机械通气病人中的镇静治疗。同时辅以舒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镇痛。通过评估镇静效率(Ramsay2~5分的次数占总Ramsay评分次数的百分比)、停药后苏醒时间、药物剂量调整次数、药物使用量、不良事件、操作前后生命体征、镇静过程中各时间点的生命体征等指标,研究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在外科ICU机械通气病人中镇静的效果及特点。方法:选择18岁以上外科ICU机械通气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靶控输注丙泊酚组(B组)20例,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组(C组)20例。排除严重脑损伤、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的病人,镇静开始2小时内给过负荷剂量和(或)持续输注丙泊酚者,已使用除丙泊酚以外的药物镇静超过24小时者。接受过长期局部或区域阻滞麻醉者、有过长期阿片类药物使用史的亦排除在外。病人入室后呼吸机辅助呼吸,丙泊酚采用Base Primea Orechestra药物输注工作站输注。镇静评分采用Ramsay评分(Ramsay Scale:1,清醒,焦虑和易激惹,或不安,或两者都有;2,清醒,能合作,定位感好,平静;3,清醒,只对指令应;4,睡眠对眉间轻叩或大的听觉刺激反应轻快;5,睡眠,对眉间轻叩或大的听觉刺激反应迟缓;6,睡眠,对眉间轻叩或大的听觉刺激无反应。)。B组起始目标血药浓度0.5μg/ml,C组首先静脉推注负荷剂量0.5或1.0mg/kg(全麻未醒无躁动者用0.5 mg/kg,余用1.0mg/kg),诱导时间均为1分钟,两组均每小时进行Ramsay评分,B组以0.5~2.0μg/ml为目标血药浓度维持目标镇静深度(Ramsay镇静评分2~5分);C组以0.5~2mg/kg/h的输注速度维持同样的目标镇静深度。两组镇静均采用在夜间用相对较深的镇静(Ramsay评分4~5分),在预计拔管前和早上逐步减轻镇静深度(Ramsay评分2~3分)。吸痰、翻身等操作前两分钟,靶控组加大目标血药浓度0.3μg/ml,操作完毕后调回原值;持续组给予单次剂量0.5mg/kg。两组均辅以舒芬太尼0.05μg/kg/h的输注速率镇痛。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脉氧饱和度,记录给药前(T1)、给药后1h(T2)、2h(T3)、停药时(T4)、苏醒时(T5)和吸痰、翻身等操作给药前(T6)、操作中(T7)、操作后5min(T8)的无创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脉氧饱和度(SpO2)。记录镇静过程中药物剂量调整次数,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总量,总镇静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总Ramsay评分次数和Ramsay2~5分的次数,计算镇静效率(Ramsay2~5分的次数占总Ramsay评分次数的百分比)。记录不良事件(血压过低、心动过缓、镇静过深、镇静过浅、呼吸抑制、再入睡、恶心、呕吐等)。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镇静不良事件、丙泊酚输注调整次数、总镇静时间、舒芬太尼用药量、丙泊酚用药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苏醒时间、镇静效率的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两组间和组内各时间点的MBP、HR、SpO2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P<0.05认为有差异有显著性。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结果: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病情严重程(APACHEⅡ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病人的总镇静时间、舒芬太尼用药量、丙泊酚用药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两组病人的镇静效率比较,靶控组(89.6±10.9)%高于持续组(77.0±20.8)%有显著性差异(P<0.05)。4、两组病人的苏醒时间比较,靶控组(10.5±7.7)min、持续组(9.4±4.9)min,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5、两组病人的药物调整次数比较,靶控组(1.9±1.7)次低于持续组(3.2±2.0)次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两组病人的不良事件评分比较,靶控组(1.0±1.0)分低于持续组(1.8±1.1)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7、两组病人T1、T2、T3、T4和T5的MBP、HR、SpO2的组间和组内比较。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MBP在T5有上升趋势,与T1、T2、T3、T4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HR在T1和T4有下降趋势,T1与T2、T3、T4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HR在T5有上升趋势,与T2、T3、T4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SpO2各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8、两组病人的T6、T7、T8的MBP、HR、SpO2的组间和组内比较。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T7的MBP、HR、SpO2与T6、T8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TCI丙泊酚可用于ICU机械通气病人的镇静治疗。2、与持续输注丙泊酚相比,TCI丙泊酚不良事件发生少、镇静效率高,更能提供平稳的镇静过程,更容易控制镇静深度;调整次数少,操作更简便。3、两种输注方式对24h内短期镇静时丙泊酚用药量及苏醒时间影响不大。4、两种输注方式均能在镇静过程维持稳定的血压和脉氧饱和度,适当降低心率。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靶控输注丙泊酚应用于外科ICU机械通气病人中的镇静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