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与江苏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全要素生产率与江苏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论文摘要

受到卢卡斯(1988)、Young(2000)和李郇(2003)的研究启示,本文把城市经济增长视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在指出城市是我国资源分配平台的典型事实后,提出了城市为技术进步提供学习机会的假说。文章利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实证计算了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进行了苏南、苏中、苏北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状况的实证分析,并获得相应的政策启示。本文创新性尝试在一个省范围内,以城市(市区)作为经济增长研究的对象,这是对过往以国家和省域为单位进行经济增长研究的探索性细化。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的明显差异性,采用Panel数据的分析方法,对城市按收入水平进行分组,较以往的研究更为准确,这种划分有利于对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进一步探讨。因为模型的应用对象范围比较小,加之统计口径的变化,所以实证研究数据的误差影响有所增大,对数据的收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是需要注意的。所以本文力求在数据收集上最大程度上贴和江苏实际,降低数据结果的偶然性。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前言。在阐述城市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这个事实的基础上,确定以江苏地级及其以上城市的市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文献综述。在对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以城市为对象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基础。在对国内外有关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后,提出本文是以技术进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第三章:江苏省城市经济增长特征。江苏省经济增长地区差异鲜明,苏南、苏中、苏北在技术扩散加剧、学习成本降低的大环境下走“引进-吸收-提高”模式的技术进步之路步伐并不一致。第四章:江苏省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在讨论城市人均产出差异的基础上,计算1996-2005年各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分析。第五章:政策建议。科教兴省,增加人力资本投入,转变投资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苏南、苏中、苏北分类推进。第六章:结束语。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进行的工作。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经济增长的过程考察
  • 1.1.2 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经济增长的过程考察
  • 1.1.3 全要素生产率的涵义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1.1.4 研究目标
  • 1.2 简要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主要框架
  • 1.5 可能的创新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 文献综述
  • 2.1 经济增长理论
  • 2.2 发展经济学理论
  • 2.2.1 二元结构理论与城市的经济增长
  • 2.2.2 累积因果关系与“核心-边缘”结构
  • 2.3 实证研究综述
  • 2.4 简要评述
  • 3 江苏城市经济增长模式现状与技术进步特征
  • 3.1 江苏省城市经济增长模式现状
  • 3.2 江苏省城市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特征
  • 4 江苏省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4.1 理论模型
  • 4.2 数据的来源与参数的确定
  • 4.2.1 产出的确定
  • 4.2.2 资本投入的确定
  • 4.2.3 劳动投入的确定
  • 4.3 α、β的确定和江苏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 4.4 江苏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结果分析
  • 5 政策建议
  • 5.1 多渠道增加城市人力资本
  • 5.2 加大引资力度,增强对外开放
  • 5.3 满足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要求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全要素生产率与江苏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