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论文-杨新颖

隐性教育论文-杨新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性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职院校,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统一路径

隐性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杨新颖[1](2019)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路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实现教育功能的两种不同呈现形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不同的作用。本文试从分析高职思政教育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探寻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路径,从而创设隐性思政教育平台,创新隐性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提高高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9年12期)

曹金龙[2](2019)在《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显性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时代变化,这种教育方式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高受欢迎程度和提升效果等挑战,而作为补充的隐性教育发展还不成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重要论断,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实现两者的统一首先要加强隐性教育,同时也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明确坚持显性教育底色,继承并发展显性教育的优良传统,最终从理念上、机制上以及实践中等多个层次推进二者走向互补统一。(本文来源于《思想理论教育》期刊2019年12期)

陈丽丽,郜志刚[3](2019)在《显性与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死存亡,加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必须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双管齐下,创新思政课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中。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统一",为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了改革指导,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面临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社会思想也日趋多元化,如何在汪洋大海中坚定前(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9年19期)

李灵灵[4](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重要方式和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整合,可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获得感、实效性和时代感。要坚持方向性、主体性、创新性、实效性和示范性原则的有机统一,通过夯实课堂整合的基础,创新整合的载体、丰富整合的方法、拓展整合的实践途径、完善整合的保障机制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形成合力。(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9年10期)

林青青[5](2019)在《浅析老子“自然无为”理念在隐性教育方法上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整体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显性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也使得隐性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笔者试着探究前任的教育理念,将古人的优秀教育思想与隐形教育结合,为思政工作的开展注入活力和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1期)

黄怡[6](2019)在《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伦理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先对隐性教育的概念和特点进行简析,然后在满足思政教育需求、加强思政工作实效性等相关方面,总结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进而在创新教育理念、组织丰富活动等相关基础上,详细分析和阐述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伦理实践措施。(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7期)

苏呈[7](2019)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践行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守法意识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要求,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遵纪守法的精神有利于我们形成更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良好的意识的形成要从小进行培养,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遵纪守法的意识有着更直接的效果,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的了解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并且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计上,看似是一些简单的学习课程,但实则无论是在问题思考还是实践活动当中,其都蕴含了更深刻的教育意义,本文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意义以及如何更好的进行隐形教育问题的探讨,来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探讨,旨在让小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9年18期)

朱文娟,张炳生[8](2019)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实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处关键的攻坚改革期,实现隐性和显性两种模式的有机融合和优势互补,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具有显着的作用。本文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出发,针对其实践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建议,切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出谋划策。(本文来源于《国际公关》期刊2019年09期)

赵斌,张玉棉[9](2019)在《美国高校隐性教育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教育是美国高校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对中国的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为提高高校教育成效,有效扩展高校隐性教育资源,文章探讨了美国隐性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通过对美国高校隐性教育的特点及重要性、途径进行分析,发现对于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积极借鉴意义,我国高校也可以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培养全面型人才。(本文来源于《邢台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小春[10](2019)在《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隐性教育,是指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教学形式,将中国(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25期)

隐性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显性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时代变化,这种教育方式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高受欢迎程度和提升效果等挑战,而作为补充的隐性教育发展还不成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重要论断,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实现两者的统一首先要加强隐性教育,同时也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明确坚持显性教育底色,继承并发展显性教育的优良传统,最终从理念上、机制上以及实践中等多个层次推进二者走向互补统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性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杨新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路径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

[2].曹金龙.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

[3].陈丽丽,郜志刚.显性与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应用[J].知识文库.2019

[4].李灵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整合[J].学理论.2019

[5].林青青.浅析老子“自然无为”理念在隐性教育方法上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9

[6].黄怡.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伦理审视[J].长江丛刊.2019

[7].苏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9

[8].朱文娟,张炳生.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实践分析[J].国际公关.2019

[9].赵斌,张玉棉.美国高校隐性教育及启示[J].邢台学院学报.2019

[10].陈小春.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

标签:;  ;  ;  ;  

隐性教育论文-杨新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