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不同含碳量碳钢的组织对温变形行为的影响

几种不同含碳量碳钢的组织对温变形行为的影响

论文摘要

本文利用Gleeble 3500热力模拟试验机,对Q235、45、T8和T12钢的马氏体(M)组织、完全退火组织和球化退火组织的温变形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600~700℃,应变速率1.0~0.001s-1范围内,Q235、45、T8和T12钢正常淬火M组织的流变应力,在相同条件下,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其中,45钢的流变应力最大。Q235钢的流变应力比45钢平均低约13 MPa~69 MPa;45钢的流变应力比T12钢平均高约9 MPa~35 MPa。低碳钢M组织流变应力低于高、中碳钢,是由于低碳钢温变形过程析出的碳化物数量极少且分布不均匀;中碳钢M组织流变应力高于高碳钢,是由于材料的自扩散激活能随着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碳含量越高,回复再结晶速度越快,流变应力越低。在650℃应变速率为1.0~0.001s-1和600℃、700℃应变速率0.01s-1时,Q235、45钢F+P组织和T8、T12钢F+粒状Fe3C组织的流变应力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其中,Q235钢比45钢平均低约23 MPa~51 MPa,45钢比T12钢平均高约19 MPa~26 MPa;同时存在临界应变,使T8钢M组织的流变应力低于F+粒状Fe3C组织。此外,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光学显微镜(OM)对模拟温变形组织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45钢M组织温变形析出的碳化物颗粒细小,平均直径约为60 nm,并且碳化物分布均匀,平均间距约为200 nm。T12钢隐晶M中含有大量未溶的碳化物,导致析出的碳化物尺寸粗大,颗粒直径平均约为1.5μm,而且分布不均匀,平均间距约为2.5μm。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金属流变应力模型
  • 1.2.1 影响金属流变应力的因素
  • 1.2.2 温变形金属流变应力模型
  • 1.2.3 温变形流变应力的双曲正弦本构方程模型
  • 1.3 金属材料温变形的研究现状
  • 1.3.1 温变形制备超细晶粒材料
  • 1.3.2 温变形对碳化物形态的影响
  • 1.4 热模拟实验技术在温变形冶金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1.4.1 金属的塑性变形及压力加工物理模拟的基本参数
  • 1.4.2 物理模拟在金属塑性变形抗力研究中的应用
  • 1.4.3 Gleeble 上影响流变曲线测试的因素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温压缩实验
  • 2.2.1 实验材料的热处理
  • 2.2.2 温压缩实验
  • 2.3 温压缩后试样的分析方法
  • 2.3.1 金相组织观察
  • 2.3.2 TEM 组织观察
  • 2.3.3 显微硬度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45、T8 钢M 组织和T12 钢隐晶M 组织不同T 和ε压缩的流变曲线
  • 3.1.1 温压缩流变曲线
  • 3.1.2 温变形方程及Z 参数方程
  • 3.1.3 温变形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
  • 3.1.4 温变形能量消耗效率
  • 3.1.5 碳含量、压缩温度和应变速率对流变应力的影响
  • 3.1.6 温压缩试样微观组织观察
  • 3.2 Q235、45 钢M 组织和T12 钢粗片状M 组织不同T 和ε压缩的流变曲线
  • 3.2.1 温压缩流变曲线的比较
  • 3.2.2 碳含量、压缩温度和应变速率对流变应力的影响
  • 3.2.3 温压缩试样的微观组织观察
  • 3.3 Q2354、5 钢F+P 组织和T8、T12 钢F+粒状FE3C 组织不同T 和ε压缩的流变曲线
  • 3.3.1 温压缩流变曲线
  • 3.3.2 碳含量、压缩温度和应变速率对流变应力的影响
  • 3.4 T8 钢M 和F+粒状FE3C 组织不同T 和ε压缩的流变曲线
  • 3.5 四种钢M 组织温压缩后的室温显微硬度
  • 3.5.1 变形温度对四种钢M 组织显微硬度的影响
  • 3.5.2 应变速率对四种钢M 组织显微硬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几种不同含碳量碳钢的组织对温变形行为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