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迷走神经背核电刺激所致的小肠肌电活动变化的解析

大鼠迷走神经背核电刺激所致的小肠肌电活动变化的解析

论文摘要

目的:本实验利用大鼠神经核团定位技术和电刺激手段兴奋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 DMV),观察在DMV电兴奋条件下小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的动态变化,以及空肠系膜微循环的血流改变,从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DMV电兴奋对消化道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1.实验动物:健康wistar大鼠,雄性,清洁级,体重254±6g,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大鼠迷走神经背核定位和电极固定:麻醉大鼠,固定于鼠脑立体定位仪上,根据大鼠立体定位图谱准确定位右侧迷走神经背核,于颅骨表面定位点利用牙科钻施行颅骨打孔术,根据定位深度将刺激电极垂直进入迷走神经背核,自凝牙科粉固定电极。电刺激参数为:波宽0.3ms,强度0.2mA,频率50Hz,刺激时间为40s。3.迷走神经背核电损毁和大体标本置备:大鼠常规麻醉后,利用上述方法定位刺激电极,给予直流电刺激:1mA,100Hz,10s进行电解损毁,损毁后断头取脑,10%甲醛溶液固定,沿进针点做大体切片,参照定位图谱确定刺激点位置。4.电刺激迷走神经背核前后大鼠空肠肌电活动的计测:大鼠禁食12小时,常规麻醉,沿腹部正中打开腹腔,暴露空肠,将双针状电极插于浆膜下,两电极间距离大约为2mm,接通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大鼠消化间期空肠肌电活动,稳定20分钟后,给予刺激前后各记录40分钟,利用图像分析系统采集数据。分析刺激前后大鼠空肠肌电总活动期持续时间、活动期平均每分钟快波数、周期时程和活动期/周期比值。5.电刺激迷走神经背核前后大鼠空肠肠系膜微循环计测:大鼠禁食12小时,常规麻醉后,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迷走神经背核定位和电极固定后,沿腹部正中打开腹腔,游离空肠上段肠管。大鼠侧卧位,将肠管和管袢置于载物台上,恒温水浴条件下,利用BI-2000微循环摄像系统连续计测电刺激迷走神经背核前后的空肠系膜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变化。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电刺激迷走神经背核前后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周期时程,活动期/周期比值,活动期平均每分钟快波数,以及总活动期持续时间,肠系膜微循环血流速度均采用自身对照,配对t检验,定显著水准为α=0.05。结果:1.迷走神经背核电兴奋条件下,空肠平滑肌电活动期总持续时间增加(P<0.01),空肠肌电活动期平均每分钟快波数增加(P<0.01)。2.迷走神经背核电兴奋条件下,小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IMC)周期时程缩短(P<0.01),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期/周期比值增加(P<0.05)。3.DMV电刺激条件下,空肠肠系膜微循环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1.电刺激兴奋DMV导致大鼠小肠肌电活动表现异常,具体表现为活动期持续时间和每分钟快波数的增加,提示电刺激DMV导致小肠肌电活动增强。2.DMV电兴奋可使大鼠IMC周期时程缩短,活动期与周期比值增大,提示电刺激DMV条件下,肠道排空加快,这种加快是以IMC静息期缩短为基础的。3.DMV电兴奋使大鼠小肠肠系膜微循环血流速度加快,提示DMV电兴奋导致肠系膜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胃肠道消化间期复合运动的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小鼠成纤维细胞周期和增殖情况的影响[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9(12)
    • [2].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功能障碍[J]. 继续医学教育 2020(02)
    • [3].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03)
    • [4].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卒中后单侧忽略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04)
    • [5].肌电刺激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09)
    • [6].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和手功能[J]. 中国康复 2020(07)
    • [7].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产后抑郁症的作用[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04)
    • [8].生物电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50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18)
    • [9].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最小意识状态促醒应用的研究[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0(10)
    • [10].仙茅苷对电刺激应激小鼠神经精神活动的影响[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1)
    • [11].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的作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32)
    • [12].“摩”法师——穿戴式智能电刺激按摩仪[J]. 物联网技术 2020(03)
    • [13].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03)
    • [14].非侵入性电刺激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02)
    • [15].不同强度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比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05)
    • [16].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 2020(08)
    • [17].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对运动表现影响的国外研究进展[J]. 体育科学 2020(06)
    • [18].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作用机制及其在运动科学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0(07)
    • [19].生物电刺激在分娩所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08)
    • [20].肌肉电刺激训练研究综述[J]. 运动 2018(01)
    • [21].脑卒中低肌张力患者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电刺激的临床对照[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01)
    • [22].生物反馈电刺激和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疗效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03)
    • [23].盆底电刺激技术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7(07)
    • [24].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进展[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7(06)
    • [25].低频重复电刺激检查在重症肌无力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18)
    • [26].经颅直流电刺激提高记忆功能[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3)
    • [27].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02)
    • [28].经颅直流电刺激有限元仿真的研究进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04)
    • [29].织物的静电刺激评价及其消除方法[J]. 中国纤检 2013(08)
    • [30].电刺激/调节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13)

    标签:;  ;  ;  ;  ;  

    大鼠迷走神经背核电刺激所致的小肠肌电活动变化的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