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研究

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研究

论文题目: 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汉语言文字学

作者: 徐朝红

导师: 蒋冀骋

关键词: 汉译佛经,介词,演变

文献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1) 本论文以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的介词为研究对象,对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进行分类描写和比较分析。 (2) 求氏译经中介词一共出现了43个,这些介词不是在一个时间平面上的。根据产生的时代及其发展变化情况,我们分为两大类即两个层面:一是上古产生的介词,一是中古新产生的介词。对上古产生的介词在文章中仅列举其例句,以示其用法;对新产生的介词尽量描写其来源和发展。 论文以语法意义为纲,对介词进行分类描写和分析。我们综合前修时贤的观点,把介词分为五大类,每一大类下又分为若干小类。5大类是:表时间的介词,表处所的介词,表对象、范围的介词,表原因、目的的介词,表工具、方式、凭据、排除等介词。 在共时研究方面,论文在主要对求氏译经介词的用法和语法意义进行描写的同时,也对同义的介词进行比较分析。在历时研究方面,主要是探讨同类介词彼此消长的情况以及介词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形式的变化。 (3) 论文在对求那跋陀罗译经介词进行描写、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看法: ① 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主要是沿用了上古时期介词的用法和语法意义,但在继承中也有发展,产生了一批新介词,同时上古产生的介词在求氏译经里也产生了新的用法和语法意义。 ② “平行虚化”是中古汉语介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古汉语中新产生的介词有很多是通过“平行虚化”来的。 ③ 汉语常用词语的更替,是古今汉语的一大特点,这种更替同样发生在介词领域里。中古佛经文献比中土文献在常用词更替方面要快一个节拍。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语料的选择

1.2 汉语介词的研究

1.3 本论文相关问题的说明

第二章 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研究

2.1 表示时间的介词

2.1.1 沿用上古的时间介词

2.1.2 中古新产生的时间介词

2.1.3 时间介词小结

2.2 表示处所的介

2.2.1 沿用上古的处所介词

2.2.2 中古新产生的处所介词

2.2.3 处所介词小结

2.3 表示对象、范围的介词

2.3.1 沿用上古的对象、范围介词

2.3.2 中古新产生的对象、范围介词

2.3.3 对象、范围介词小结

2.4 表示原因、目的的介词

2.4.1 表示原因、目的介词

2.4.2 原因、目的介词小结

2.5 表示工具、方式、凭据、排除等义的介词

2.5.1 沿用上古的工具、方式、凭据等介词

2.5.2 中古新产生排除类介词

2.5.3 工具、方式、凭据、排除等介词小结

2.6 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小结

第三章 从历时看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的介词

3.1 介词“除”的产生及其发展

3.1.1 介词“除”的产生

3.1.2 介词“除”的发展

3.2 介词“寻”的产生以及表示“沿途”意义介词的演变

3.2.1 介词“寻”的产生

3.2.2 表示“沿途”意义介词的消长情况

余论

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8-29

相关论文

  • [1].《佛本行集经》时间介词研究[D]. 李娜.四川师范大学2010
  • [2].三国译经介词研究[D]. 刘云.湖南师范大学2010
  • [3].竺法护译经复音介词研究[D]. 方凤兰.广西师范大学2008
  • [4].东汉佛经与《论衡》连词比较研究[D]. 邬新花.湖南师范大学2006
  • [5].《金瓶梅》介词研究[D]. 周四贵.贵州大学2007
  • [6].《世说新语》介词及介词结构[D]. 许秋华.东北师范大学2004
  • [7].《三国志》介词研究[D]. 尚红.山东师范大学2004
  • [8].东汉汉译佛经代词研究[D]. 张春秀.湖南师范大学2005
  • [9].东汉佛经与《论衡》介词比较研究[D]. 刘春凤.湖南师范大学2005
  • [10].《祖堂集》介词研究[D]. 李福唐.上海师范大学2005

标签:;  ;  ;  

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