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

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

中小学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论题,是一种以文学欣赏为核心,以情感培养为目的,全面凸显文学审美性、文化性与语言性的教育形式。自1904年“中国文学”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学教育已走过了百年历史。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案例研究等方法,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百年演变历程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实困境与问题作了掘进式剖析,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文章指出中小学文学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突出文学经典教育,确立“文学语言”的主体地位。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作历史追溯,归纳不同历史时期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特点,然后重点聚焦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论争,揭示中小学文学教育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困惑。在此基础上,剖析当下中小学文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面向未来,提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理念与策略。文章前有引论,后有结语,正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近代独立、现代转型和当代发展三个部分。清末新学制的颁行是中小学文学教育获得近代独立的标志,“文学”开始从传统的经史之学中分离出来。至民初,“涵养文学兴趣”成为“国文要旨”的重要内容。相对于中国古代的“泛文学教育”来说,处于独立期的中小学文学教育注重经典性、实用性与教化性,强调文学诵读。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代转型分为“激进”“沉思”“深化”三个时期。20年代改“国文”为“国语”之后,国语教材、国语教学都表现出对“文学”的高度重视,但国语教育偏重“精神”而疏于“技术”;30年代的中小学文学教育试图在“返本”与“开新”、“实质”与“形式”、“精读”与“略读”之间寻求平衡。40年代的中小学文学教育被提升到“了解固有文化”的高度,重视文学经典教育,重视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科学探索,谋求“文学欣赏”与“语言训练”的有机融合。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当代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汉语、文学分科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工具论的产生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长期低迷”“人文论的兴起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复兴”。50年代,中小学文学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拥有相应的文学大纲与文学教材;分科实验结束后,“工具论”长期主导中小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成为语言文章训练的附庸:“人文论”以矫正语文“工具训练”的姿态出现于90年代之后。在现代性反思中,被冷落多年的中小学文学教育终于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成为审美发现、情感体验与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篇为“现实的观照与剖析”。包括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论争与困惑、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问题与成因两个部分。文言与白话之争反映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转型困惑,“文”“道”之争体现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目标游移,语言、文学之争折散出中小学文学教育所面临的关系困扰。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观照现实。中小学文学教育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影响着文学教育的生态,科学主义思想在整体上控制着文学教学,主知主义对文学感受力的消解,文学教材囿于“教化”与“训练”模式,文学阐释中存在着深深的“工具情结”,受体制制约的文学教师普遍表现出文学素养的缺失。下篇为“未来的前瞻与建构”,主要论述了21世纪加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理念与策略。我们认为,破解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问题,必须确立文学审美的核心理念,坚持以文学经典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根基,强化“文学语言”在中小学文学教育中的本体地位,平衡精读与略读、阅读与活动、对话与建构、欣赏与创作等多重关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0.1 研究缘起
  • 0.2 概念辨析
  • 0.3 文献综述
  • 0.4 思路框架
  • 0.5 创新之处
  • 0.6 研究方法
  • 上篇 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 1.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近代独立
  • 1.1 中小学文学教育近代独立的历史基点(先秦—1904年)
  • 1.2 清末学制的颁行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近代独立(1904年—1912年)
  • 1.3 民初新学制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初步发展(1912年—1919年)
  • 2.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代转型
  • 2.1 中小学文学教育现代转型的激进期(1919年—1927年)
  • 2.2 中小学文学教育现代转型的沉思期(1927年—1936年)
  • 2.3 中小学文学教育现代转型的深化期(1936年—1949年)
  • 3.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当代发展
  • 3.1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1949年—1963年)
  • 3.2 "工具论"的产生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长期低迷(1963年—1990年)
  • 3.3 "人文论"的倡导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复兴(1997年至今)
  • 中篇 现实的观照与剖析
  • 4.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论争与困惑
  • 4.1 "文白之争"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转型困惑
  • 4.2 "文道之争"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目标游移
  • 4.3 "语""文"之争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关系困扰
  • 5.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问题与成因
  • 5.1 文学生态:实用思想的影响与制约
  • 5.2 文学教学:科学主义的整体控制
  • 5.3 文学教材:"教化情结"与"训练模式"
  • 5.4 文学阐释:"工具主义"下"手段"与"本体"的倒置
  • 5.5 文学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文学缺失"
  • 下篇 未来的前瞻与建构
  • 6.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理念与策略
  • 6.1 确立"文学审美"的核心理念
  • 6.2 以"文学经典"奠定"文化根基"
  • 6.3 凸显"文学语言"教育的本体地位
  • 6.4 平衡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多重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