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外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外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论文摘要

1982年2月,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迄今,我国共批准10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因其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被第三批加入到“历史文化名城”之列。近年来,哈尔滨开始发掘、拯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规划部门拟定了三批240多栋保护建筑,并强调,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还要注重保护其周边的环境。宗教建筑作为哈尔滨历史建筑的一大特色,对于如何保护其建筑本身、如何开发和改造其周边的环境,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一个城市建筑特色的体现,应该是建筑本身与其周边环境及地域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建筑外环境”的相关知识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外环境的实际调研结果,分析了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章对“城市意象”、“场所精神”及“外部空间设计”等理论进行了阐述,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第四章介绍了保护与利用的目标、原则和对策;第五章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外环境保护与利用的方法与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在宗教建筑外环境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环境类型进行了具体的方法与策略方面的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验证理论的可行性,从而探索出更加科学可行的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外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范围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的范围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1.4.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1.4.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1.5 研究的相关概念
  • 2 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外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的发展概况与现状
  • 2.1.1 城市沿革
  • 2.1.2 历史背景
  • 2.1.3 发展概况
  • 2.1.4 保护现状
  • 2.2 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的价值分析
  • 2.2.1 历史价值
  • 2.2.2 艺术价值
  • 2.2.3 规划价值
  • 2.3 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外环境的调查
  • 2.3.1 AⅠ类型宗教建筑外环境
  • 2.3.2 AⅡ类型宗教建筑外环境
  • 2.3.3 BⅠ类型宗教建筑外环境
  • 2.3.4 BⅡ类型宗教建筑外环境
  • 2.4 外环境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2.4.1 现状问题
  • 2.4.2 原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关于宗教建筑外环境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理论概述
  • 3.1 建筑外环境概述
  • 3.1.1 环境与建筑外环境
  • 3.1.2 建筑外环境的特点
  • 3.1.3 单体建筑外环境
  • 3.1.4 建筑外环境的设计层面
  • 3.1.5 宗教建筑外环境
  • 3.2 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理论
  • 3.2.1 城市意象理论
  • 3.2.2 场所精神理论
  • 3.2.3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 3.3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 3.3.1 保护与利用的定义
  • 3.3.2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 3.4 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 3.5 本章小节
  • 4 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外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原则与对策
  • 4.1 保护与利用的目标
  • 4.2 保护与利用的原则
  • 4.2.1 地区性原则
  • 4.2.2 原真性原则
  • 4.2.3 整体性原则
  • 4.2.4 多样性原则
  • 4.2.5 动态发展原则
  • 4.2.6 公众参与原则
  • 4.3 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 4.3.1 完善法律与法规
  • 4.3.2 改善资金管理模式
  • 4.3.3 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 4.3.4 控制周边环境
  • 4.3.5 注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
  • 4.3.6 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 4.3.7 收集、展现文化资源
  • 4.3.8 文化促销、打造旅游品牌
  • 4.4 本章小节
  • 5 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外环境保护与利用的方法与策略
  • 5.1 一般性保护与利用的方法和策略
  • 5.1.1 保护范围的确定
  • 5.1.2 空间的界定
  • 5.1.3 教堂与周边建筑之间的协调
  • 5.1.4 文脉的延续
  • 5.2 环境与功能的平衡
  • 5.2.1 AⅠ类型保护与利用的方法与策略
  • 5.2.2 AⅡ类型保护与利用的方法与策略
  • 5.3 建筑与环境的统一
  • 5.3.1 BⅠ类型保护与利用的方法与策略
  • 5.3.2 BⅡ类型保护与利用的方法与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20)
    • [2].浅谈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12)
    • [3].让建筑延续历史——关于老建筑的几点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5)
    • [4].黑龙江省鄂伦春族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探讨[J]. 北极光 2019(01)
    • [5].东山县林地保护与利用的探讨[J]. 林业勘察设计 2009(02)
    • [6].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 长江丛刊 2019(25)
    • [7].论茶园有益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 贵州茶叶 2009(04)
    • [8].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分析[J]. 艺术家 2018(05)
    • [9].加强“非遗”档案式保护的若干关键性问题探讨[J]. 浙江档案 2018(08)
    • [10].沅陵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探讨[J]. 湖南林业科技 2012(05)
    • [11].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 北方文学 2019(26)
    • [12].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风貌保护与利用——新加坡城市风貌保护对深圳的启示[J]. 建筑设计管理 2018(09)
    • [13].株洲市生态绿心地区保护与建设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6(22)
    • [14].老工业区改造与发展——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为例[J]. 四川建筑 2016(04)
    • [15].浅谈文博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J]. 东西南北 2019(08)
    • [16].关于老虎保护与利用并举的建议[J]. 中国药业 2008(20)
    • [17].试论河南历史文化名城(镇)的发展状况[J]. 神州 2012(31)
    • [18].遗址景观的保护与利用[J]. 度假旅游 2018(11)
    • [19].浅论宣威市林地功能区主导利用方向和保护措施[J]. 江苏林业科技 2013(01)
    • [20].陇中地区堡子的价值与保护利用——以镇兴堡为例[J].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10)
    • [21].乡村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以广东开平仓东村为例[J]. 南方建筑 2015(01)
    • [22].基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功能的绿道规划策略研究[J]. 明日风尚 2018(08)
    • [23].武汉近代里分住宅更新保护研究——以坤厚里片区为例[J]. 华中建筑 2012(06)
    • [24].旅游化生存与产业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 [25].大雾岭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26].河南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开封大学学报 2016(01)
    • [27].关于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J]. 中国文艺家 2018(01)
    • [28].对金川牦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考和建议[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8(05)
    • [29].山区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21)
    • [30].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规划初探——以南京市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6)

    标签:;  ;  ;  

    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外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