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彩色棉品种生长生理特征及其调节研究

天然彩色棉品种生长生理特征及其调节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天然绿色棉品种皖棉39号、棕色棉品种湘彩棉2号为材料,并以普通白色陆地棉品种苏棉9号作为对照,探讨了2个不同色彩棉品种的棉株生长发育特点、碳氮代谢的生理特征;并从棉铃、纤维品质性状与色素形成入手,研究了天然彩色棉的棉铃、纤维品质性状、纤维色素的形成特征及其密度、氮肥、生长物质和源库等调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发育特征与普通白色棉不同。2个不同色彩棉品种在营养生长方面表现为株高均高于普通白棉。整个生育期的平均株高日增量较大(绿色棉为1.5 cm/d、棕色棉1.38 cm/d、普通白棉1.06 cm/d),LAI增长量、最大LAI也较高,如盛铃期(8月15日)棕色棉为5.14,绿色棉为4.3,普通白棉仅为4.12;营养器官干重高,且占有的比例大。在生殖发育方面则表现为,总果节量虽较大(绿色棉为326.00万个/公顷、棕色棉331.25万个/公顷、普通白棉仅为323.20万个/公顷),但脱落率较高,棕色棉比普通白棉高21.7%,绿色棉比普通白棉高17.1%;成铃强度低,如在优质桃形成期(7/20—8/30),棕色棉品种、绿色棉品种成铃强度分别为0.37个·株-1·d-1和0.49个·株-1·d-1,均低于普通白棉的0.94个·株-1·d-1;生殖器官干重、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干重比例较低。在棉铃发育上,天然彩色棉棉铃铃长、最大直径、铃体积、铃壳重均表现为低于普通白棉,且铃重增长持续期也短于苏棉9号。如绿色棉、棕色棉棉铃体积分别仅为对照苏棉9号的75.4%和85.3%;铃重分别比对照低0.72g和0.58g。2、碳代谢能力弱,中后期氮代谢旺盛。在氮代谢方面,2个不同色彩棉品种的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游离氨基酸、全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在生育前期(7/20)低于苏棉9号,而中后期(8/15)高于苏棉9号。如:吐絮期(8/30),绿色棉和棕色棉功能叶中全氮含量分别比普通白色陆地棉高7.2、10.3个百分点。在碳代谢方面,天然彩色棉整个生育期功能叶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蔗糖转化酶活性、净光合速率均低于对照白棉品种苏棉9号。如:吐絮期(8/30),绿色棉和棕色棉功能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普通白棉低9.9、26.4个百分点。此外,2个不同色彩的天然彩色棉品种在整个生育期功能叶碳氮比均低于普通白棉品种,如盛花期(7/20),绿色棉和棕色棉分别比对照苏棉9号降低了48.2%、19.9%。3、棉纤维品质性状形成速度慢、纤维细胞相关生理活性低。棕色棉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成熟度系数分别只有苏棉9号的95.5%、88.4%、89.2%、95.9%;绿色棉仅为苏棉9号的92.4%、77.4%、87.5%、92.5%。由纤维品质性状形成动态进一步表明,湘彩棉2号和皖棉39号花后10-30 d纤维长度增长速率分别为0.89 mm/d、0.85 mm/d,低于对照苏棉9号的0.98 mm/d;马克隆值、成熟度系数一直低于白棉,且差异主要在花后30 d内。由Richard方程模拟参数揭示:天然绿棉色、棕色棉纤维长度、马克隆值、成熟度系数形成的初值参数(b)、累积速率参数(K)均明显低于普通白棉,而且差异主要发生于纤维发育的前中期。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相关生理活性表明,与普通白色棉苏棉9号相比,2个不同色彩的天然彩色棉品种棉铃对位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低,且花后30-40天叶绿素下降速率快;棉铃对位叶中蔗糖转化酶活性、铃壳和纤维中ATP酶活性、纤维中SS活性、U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均较低,如花后20天,绿色棉叶片蔗糖转化酶活性、纤维中ATP酶分别仅为普通白棉的89.2%、42.2%。4、与棕色棉湘彩棉2号相比,绿色棉皖棉39号营养生长和生殖发育更不平衡,碳氮生理代谢协调程度更低。在氮代谢方面,绿色棉皖棉39号开花后功能叶中GPT活性、全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一直低于棕色棉。如:盛花期(7/20),绿色棉全氮含量比棕色棉低4.1个百分点。在碳代谢方面,绿色棉开花后功能叶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均低于棕色棉。如:盛花期(7/20)绿色棉可溶性糖含量比棕色棉低14.1%。由碳氮比进一步表明,绿色棉皖棉39号在初花期(7/5)、盛花期(7/20)、始絮期(8/30)功能叶中C/N低于棕色棉湘彩棉2号,绿色棉分别为8.03、13.45、15.30;棕色棉分别为12.42、15.02、18.21。5、绿色棉色素含量低于棕色棉,并与内源激素ABA、GA3诱导、色素合成相关物质及酶活性密切相关。测定表明,吐絮时,棕色棉湘彩棉2号每0.1g纤维中提取液吸光度为0.418,绿色棉皖棉39号仅为0.385。在整株纤维的色素分布上,也是绿色素的色素形成慢,含量低,如棕色棉中部内、外围纤维中色素含量分别比绿色棉高4.60、4.56个百分点。且绿色棉色素不稳定,容易分解,如绿色棉色素提取液在阳光暴晒5h后,色素吸光度下降了0.221,而棕色棉仅下降0.113。天然棕色棉花后40天纤维中ABA、GA3含量明显高于绿色棉,如棕色棉纤维中ABA含量比绿色棉高46.77 ng·g-1·fw-1,GA3含量比绿色棉高137.2 ng·g-1·fw-1,与色素含量表现一致。相关分析表明,花后40天纤维中ABA、GA3含量分别与成熟期纤维中色素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0.6668*、r=0.7993**),对纤维中单宁、PAL活性测定表明,天然绿色棉一直低于棕色棉,如花后10天,皖棉39号纤维中PAL活性比湘彩棉2号低30.8单位·g-1·fw-1·h-1。这与纤维中色素含量表现一致。6、密度37500株/ hm2、施氮量为225 kg/hm2条件,有利于天然棕色棉合理群体的形成,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如该密肥条件,能有效地调节棕色棉株高和LAI增长,最终株高控制在100cm左右,最大LAI(盛铃期8/15)分别为4.17;在生殖生长方面有利于天然彩色棉棉株个体生殖器官干重的积累,促进铃数的形成,提高成铃强度、成铃率、铃重及衣分并可降低脱落率,如湘彩棉2号在此密肥水平下,脱落率为48.2%,分别比密度37500株/ hm2、施氮量0 kg/hm2,密度37500株/ hm2、施氮量375 kg/hm2水平低29.8%、23.0%;产量分别增加了24.6%、1.8%。此外,该密肥水平最有利于棕色棉湘彩棉2号纤维品质的形成及整株纤维品质的提高。如该密肥水平棉株中部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成熟度系数分别比密度37500株/ hm2、施氮量为0 kg/hm2条件下提高了3.8%、15.8%、16.9%、15.7%;比强度、马克隆值、成熟度系数比密度37500株/ hm2、施氮量为375 kg/hm2条件下提高了6.4%、5.4%、1.3%。7、生长物质DPC、DTA-6、GA3能有效协调碳氮代谢,促进棉铃发育,提高彩色棉生理活性,改善纤维品质。GA3处理、DTA-6处理均显著的提高了天然绿色棉皖棉39号和棕色棉湘彩棉2号的棉铃体积、单铃重。如GA3使得绿色棉体积增加4.9 cm3、棕色棉体积增加3.5 cm3;GA3使得绿色棉单铃重增加0.78 g、DTA-6使得棕色棉单铃重增加0.58 g。DPC、DTA-6、GA3处理均明显提高了绿色棉和棕色棉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成熟度系数并且可以缩小整株纤维品质性状的差异。如皖棉39号在施用GA3后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成熟度系数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2、26.7、5.0、8.1个百分点;棕色棉分别比对照增加了6.0、5.5、13.9、9.4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3种生长物质处理后棉铃对位叶叶绿素含量、蔗糖转化酶活性、纤维腺苷三磷酸(ATP)酶活性、SS酶活性、U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及相关激素含量明显提高。如:花后20天,绿色棉DPC、DTA-6、GA3处理后纤维中ATP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10 umol·gfw-1·h-1、3.96 umol·gfw-1·h-1、6.34 umol·gfw-1·h-1。DPC、DTA-6、GA3能有效的调节2个不色彩棉品种的碳氮代谢强度,并协调碳氮代谢平衡。在氮代谢方面,DPC、DTA-6、GA3处理提高了天然彩色棉前期N代谢水平,DPC能降低了后期N代谢能力。在碳代谢方面,DPC、DTA-6、GA3处理可以有效调节绿色棉、棕色棉在盛铃期、始絮期功能叶中碳代谢强度,提高其碳代谢能力,如:绿色棉DPC、DTA-6、GA3处理后功能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6.0%、20.5%和14.0%;棕色棉分别提高了12.5%、8.0%、28.5%。在碳氮代谢平衡方面,DPC、DTA-6、GA3处理可以有效的调节天然绿色棉、棕色棉在盛铃期、始絮期功能叶中碳氮比,促进天然彩色棉生育后期生殖器官的发育。如:始絮期(8/30),绿色棉3种生长物质处理后可溶性糖与全氮比值分别提高了53.3、46.0、49.5个百分点;棕色棉分别提高了9.8、5.3、7.2个百分点。3个生长物质中以DPC、GA3效果最为明显。8、适当去蕾有利于天然彩色棉棉铃发育、纤维品质性状改善及生理活性提高。如:绿色皖棉39号棉去除整株1/2、1/4蕾量处理单铃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346g、1.051g;棕色棉湘彩棉2号比对照增加了0.622g、0.313g。去蕾使得纤维品质性状改善,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成熟度系数都明显增加,且以绿色棉增加幅度较大。如吐絮时,绿色棉去除整株1/2蕾量处理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成熟度系数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4.9、11.0、18.7、16.2个百分点;棕色棉则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6、6.5、11.4、11.8个百分点。且去蕾后,棉铃对位叶叶绿素含量、蔗糖转化酶活性、纤维腺苷三磷酸(ATP)酶活性、SS酶活性、U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及相关激素含量明显提高。如:花后10天,皖棉39号去除整株1/2和1/4蕾量后棉铃对位叶中蔗糖转化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6.6%、15.1%,湘彩棉2号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6.1%、56.7%。9、DPC、GA3和DTA-6、去蕾及轻度遮光均可提高天然彩色棉纤维中色素、单宁含量及PAL活性。如与各自对照相比,绿色棉、棕色棉喷施GA3处理后成熟时纤维中色素含量分别提高了23.9和6.5个百分点;去除整株蕾数的1/2处理分别提高了54.3%和9.8%;轻度遮光处理分别提高了9.5和4.3个百分点。10、施用FeCl3可以有效增强2个不同颜色天然彩色棉品种纤维中色素的光稳定性。盛花期喷施FeCl3,可促进天然彩色棉色素含量的增加。如吐絮时,绿色棉皖棉39号、棕色棉湘彩棉2号处理分别比各自对照提高了4.4%、3.6%;此外FeCl3处理后,天然彩色棉纤维中色素稳定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下降速度减慢。如在太阳光照射5h后,绿色棉皖棉39号、棕色棉湘彩棉2号纤维中色素吸光度分别下降0.061和0.062,2品种各自对照分别下降0.221和0.113。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天然彩色棉及其生育特点
  • 1.1 天然彩棉的产量
  • 1.2 天然彩棉的产量构成因素
  • 1.2.1 铃数
  • 1.2.2 铃重和衣分
  • 1.3 天然彩色棉的生物学特征
  • 1.4 天然彩色棉栽培生理特征
  • 2 天然彩色棉纤维品质现状及其调节
  • 2.1 纤维品质现状
  • 2.2 纤维品质的形成及其调节
  • 2.2.1 纤维品质的形成
  • 2.2.2 外源生长物质对天然彩色棉纤维品质的调节
  • 3 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及其稳定性调节
  • 3.1 彩棉色素的成分
  • 3.2 天然彩色棉色素的形成
  • 3.3 天然彩色棉色素形成相关因子
  • 3.3.1 矿质元素与色素积累
  • 3.3.2 彩色棉纤维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与色素
  • 3.3.3 彩色棉纤维发育各时期总黄酮含量与色素
  • 3.3.4 彩色棉纤维发育各时期pH 值变化与色素
  • 3.3.5 彩色棉纤维糖含量变化与色素
  • 3.4 色素稳定性的调节
  • 3.4.1 天然彩色棉色素遗传不稳定
  • 3.4.2 天然彩色棉纤维固色研究
  • 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天然彩色棉生育特性及其调节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主要调查、测定项目
  • 1.2.1 农艺性状和产量调查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天然彩色棉的生长发育特点
  • 2.1.1 天然彩色棉的产量及其构成
  • 2.1.2 营养器官的生长特征
  • 2.1.2.1 株高及株高日增量变化
  • 2.1.2.2 LAI 变化
  • 2.1.2.3 营养器官干重
  • 2.1.3 生殖器官的生长特征
  • 2.1.3.1 成铃强度变化
  • 2.1.3.2 总果节量、总脱落量及脱落率
  • 2.1.3.3 生殖器官干重
  • 2.2 密度与氮肥处理对天然棕色棉品种生育特性的调节
  • 2.2.1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调节
  • 2.2.2 对营养器官生长的调节
  • 2.2.2.1 株高及株高日增量
  • 2.2.2.2 LAI
  • 2.2.2.3 营养器官干重
  • 2.2.3 对生殖器官发育的调节
  • 2.2.3.1 成铃强度
  • 2.2.3.2 总果节量、总脱落量及脱落率
  • 2.2.3.3 生殖器官干重
  • 3 小结
  • 第三章 天然彩色棉品种碳氮生理代谢特征及其调节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主要调查、测定项目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颜色天然彩色棉品种氮碳生理代谢特征
  • 2.1.1 氮代谢生理特征
  • 2.1.1.1 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变化
  • 2.1.1.2 叶片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变化
  • 2.1.1.3 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2.1.1.4 叶片全氮含量变化
  • 2.1.1.5 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2.1.2 不同颜色天然彩色棉品种碳代谢生理特征
  • 2.1.2.1 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
  • 2.1.2.2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2.1.2.3 叶片蔗糖转化酶活性变化
  • 2.1.2.4 叶片净光合速率(Ph)变化
  • 2.1.3 叶片碳氮比变化
  • 2.2 生长物质对不同色彩棉品种氮碳生理代谢的调节
  • 2.2.1 对氮代谢生理调节
  • 2.2.2 对碳代谢生理调节
  • 2.2.3 叶片碳氮比
  • 3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色彩棉品种棉铃发育特点及其调节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取样方法
  • 1.3 主要调查、测定项目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颜色天然彩色棉品种棉铃发育特征
  • 2.1.1 铃长
  • 2.1.2 棉铃最大直径
  • 2.1.3 棉铃体积
  • 2.1.4 铃壳
  • 2.1.5 铃重
  • 2.2 密度和氮素对天然棕色棉品种棉铃发育的调节
  • 2.2.1 对棉铃体积的影响
  • 2.2.2 对铃重的影响
  • 2.3 生长物质对不同颜色天然彩色棉品种棉铃发育的调节
  • 2.3.1 对棉铃体积的影响
  • 2.3.2 对铃壳的影响
  • 2.3.3 对铃重的影响
  • 2.4 去蕾对不同颜色天然彩色棉品种棉铃发育的影响
  • 2.4.1 对铃体积的影响
  • 2.4.2 对铃壳重的影响
  • 2.4.3 对单铃重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色彩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形成特点及其调节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取样及其测定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色彩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形成特征
  • 2.1.1 纤维长度
  • 2.1.2 纤维比强度
  • 2.1.3 纤维马克隆值
  • 2.1.4 纤维成熟度系数
  • 2.2 密度、氮肥对天然棕色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 2.2.1 纤维长度
  • 2.2.2 纤维比强度
  • 2.2.3 马克隆值
  • 2.2.4 成熟度系数
  • 2.3 生长物质调节对不同色彩棉品种纤维品质的影响
  • 2.3.1 纤维长度
  • 2.3.2 纤维比强度
  • 2.3.3 纤维马克隆值
  • 2.3.4 纤维成熟度系数
  • 2.4 去蕾对不同色彩棉品种纤维品质的影响
  • 2.4.1 对纤维长度形成的影响
  • 2.4.2 对纤维比强度的影响
  • 2.4.3 对纤维马克隆值的影响
  • 2.4.4 对纤维成熟度系数形成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色彩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变化相关生理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取样及其测定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与不同色彩棉纤维发育相关的生理生化特征
  • 2.1.1 棉铃对位叶 SPAD 值变化
  • 2.1.2 叶片、铃壳中可溶性糖变化
  • 2.1.3 棉铃对位叶蔗糖转化酶活性变化
  • 2.1.4 铃壳、纤维中腺苷三磷酸(ATP)酶活性
  • 2.1.5 纤维伸长期生长素(IAA)含量变化特点
  • 2.1.6 纤维加厚期 ABA 含量变化
  • 3含量变化'>2.1.7 纤维中 GA3含量变化
  • 2.1.8 纤维中 SS 酶活性(分解方向)变化
  • 2.1.9 纤维中 UDPG 焦磷酸化酶活性变化
  • 2.1.10 纤维中纤维素含量变化
  • 2.2 生长物质对与不同色彩棉品种纤维发育相关的生理生化特征的调节
  • 2.2.1 棉铃对位叶 SPAD 值
  • 2.2.2 叶片、铃壳中可溶性糖含量
  • 2.2.3 对棉铃对位叶蔗糖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4 对铃壳、纤维中 ATP 酶活性的影响
  • 2.2.5 纤维中激素含量
  • 2.2.6 纤维中 SS 酶活性(分解方向)
  • 2.2.7 纤维中 UDPG 焦磷酸化酶活性
  • 2.2.8 纤维素含量
  • 2.3 去蕾对与不同色彩棉品种纤维发育相关的生理生化特征的调节
  • 2.3.1 棉铃对位叶 SPAD 值
  • 2.3.2 叶片、铃壳中可溶性糖含量
  • 2.3.3 棉铃对位叶蔗糖转化酶活性
  • 2.3.4 铃壳、纤维中腺苷三磷酸(ATP)酶活性
  • 2.3.5 纤维中 SS 酶活性(分解方向)
  • 2.3.6 纤维中 UDPG 焦磷酸化酶活性
  • 2.3.7 纤维中纤维素含量
  • 3 小结
  • 第七章 天然彩色棉品种色素形成及其调节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取样和测定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色彩棉品种纤维色素形成及其相关生理特征
  • 2.1.1 色素形成特点
  • 2.1.2 色素的分布
  • 2.1.3 与纤维色素形成的相关物质和酶活性特征
  • 2.1.3.1 纤维中单宁含量
  • 2.1.3.2 ABA 含量与色素含量关系
  • 3含量与色素含量关系'>2.1.3.3 GA3含量与色素含量关系
  • 2.1.3.4 纤维中PAL活性
  • 2.2 生长物质对不同色彩棉品种色素形成的影响及调节
  • 2.2.1 对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2 对色素分布的影响
  • 2.2.3 对纤维中单宁含量的影响
  • 2.2.4 对PAL活性的影响
  • 2.3 去蕾对不同色彩棉品种色素形成的影响及调节
  • 2.3.1 对色素形成的影响
  • 2.3.2 对纤维中单宁含量的影响
  • 2.3.3 对纤维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 2.4 遮光对不同色彩棉品种色素形成的影响及调节
  • 2.4.1 对色素形成的影响
  • 2.4.2 对纤维中单宁含量的影响
  • 2.4.3 对纤维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 2.5 不同色彩棉品种纤维中色素的光稳定性及其调节
  • 2.5.1 纤维中色素的光稳定性
  • 2.5.2 FeC13处理对不同色彩棉品种色素的光稳定性的影响
  • 2.5.3 FeC13处理对不同色彩棉品种色素的光稳定性的机理
  • 3 小结
  • 第八章 综合讨论
  • 1. 不同色彩棉品种的生长发育及碳氮生理代谢不协调
  • 1.1 生长发育不协调
  • 1.2 纤维品质性状形成速度慢、纤维细胞生理活性低
  • 1.3 碳代谢能力弱,中后期氮代谢旺盛
  • 2. 棕色棉和绿色棉的生长发育、色素形成特征不同
  • 2.1 与棕色棉相比,绿色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更不平衡,碳氮生理代谢协调程度更低
  • 3诱导、色素合成相关物质及酶活性密切相关'>2.2 绿色棉色素含量低于棕色棉,并与内源激素 ABA、GA3诱导、色素合成相关物质及酶活性密切相关
  • 3. 农艺措施及源库调节对不同色彩棉品种生长发育、碳氮生理代谢和色素形成及其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影响
  • 3.1 密度、氮肥对天然棕色棉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
  • 3能有效协调碳氮代谢,促进棉铃发育,提高彩色棉生理活性,改善纤维品质'>3.2 生长物质 DPC、DTA、GA3能有效协调碳氮代谢,促进棉铃发育,提高彩色棉生理活性,改善纤维品质
  • 3.3 适当去蕾有利于天然彩色棉棉铃发育、纤维品质性状改善及生理活性提高
  • 3和 DTA-6、去蕾及轻度遮光均可提高天然彩色棉纤维中色素含量及相关生理活性'>3.4 生长物质 DPC、GA3和 DTA-6、去蕾及轻度遮光均可提高天然彩色棉纤维中色素含量及相关生理活性
  • 4. 棉铃发育期间应用FeC13能增强天然彩色棉收获后纤维色素的光稳定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  

    天然彩色棉品种生长生理特征及其调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