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比较研究

《周易》与《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周易》是我国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巨著,《四库提要》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历代研究《易》者,从孔子晚而读《易》,韦编三绝始。医易研究始于唐代,一度成为易学界、中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周易》作为我国一部最古老的典籍,对中医学形成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是否与中医学存在必然的学术渊源关系?是否决定了中医学的形成发展?纵观医易研究、《周易》与《内经》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不可否认不少研究仍处于无根据的猜想、想当然的拔高和贬低、低层面的重复研究之中,对深层面的理论本质、学术渊源、思维方式等研究还远远不够。前贤对中医学典籍之《内经》与《周易》的研究亦不少,但多持一端,即缺乏系统性研究。本课题通过对《周易》历史地位,《周易》与《内经》之文献记载、哲学观,以及思维模式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明晰了《周易》与《内经》学术思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文献记载不能支撑《内经》与《周易》的直接渊源关系《易经》是殷周时期的作品,成书不晚于西周中期,《易传》成书于战国中晚期。而传世本《内经》是战国至两汉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生产、生活经验、医疗实践及哲学、自然科学综合的结晶,因其成书上限不超于西汉中晚期,下限不晚于汉成帝河平三年。故单从时间上推断《周易》或可对《内经》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影响。但查考《内经》引用古代文献书籍多达21种,涉及古代天象学、古代哲学和上古医学等三类,却未见对《易经》和《易传》书名的直接标引。《内经》除《素问·天元纪大论》、《灵枢·九宫八风》等篇中的部分内容与《易传》中的部分内容相似外,其它篇章未见对《易经》卦象、卦辞、爻辞等的直接引用。但鉴于《天元纪大论》乃属《素问》七篇大论之一,为唐王冰所补;《九宫八风》亦在《内经》众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故以此不能断言《内经》与《周易》之必然的学术渊源关系。《易经》和《易传》确实散在记载了一些古代医药知识,如对疾病和药物的记载。但因《易经》书简文古和当时水平所限,其有关医学思想的论述只是偶然涉及,不成系统;而《易传》虽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但毕竟不是医书,与《内经》所论及的范畴具有较大区别。而先秦其它古文献,如《诗经》、《山海经》、《周礼》等篇章中亦有大量有关古代医药知识的记载,较《周易》更为丰富。2、《周易》在《内经》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尚未确立其学术地位《周易》虽被后世尊为群经之首,但《周易》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肯定有所不同,这直接决定了《易》对其它领域的影响。先秦《周易》仅以其“占筮”之用而于民间流传,未被列入儒家“经”之行列,当时读书人要学的是《诗》《书》《礼》《乐》,“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简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劝学篇》)。及始皇焚书时,因《易》为筮卜之书而幸免,足见《易》的学术较低、其政治影响甚微。真正把《易》奉为“众经之首,大道之原”的是在汉代,西汉将《易》凌驾于《诗》《书》《礼》《乐》《春秋》之上,成为“六经之首”。此后,《周易》便作为融儒、道为一体的学问,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科技等诸领域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在《内经》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或关键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因《易》尚未确立其学术地位,故当时《易》不可能对包括医学在内的其他诸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汉之后,《周易》之所以对诸领域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究其实质,是因为汉儒借《易》文字古奥的便利,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并为统治者所利用。3、《内经》借“易理”、诸子之学阐释生命科学《周易》虽被后人尊为先秦哲学之集大成,但《周易》毕竟只是《内经》成书之前古代哲学的一部分,从“易经时代”到“内经时代”,正逢“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之学术繁荣时期,古代哲学也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作为先秦各时期占统治地位学术流派,其哲学思想必然会对《内经》学术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如《老子》、《庄子》、《管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某些至深至理的观点对《内经》学说思想的形成皆有一定的影响,给予了《内经》理论依据。如《内经》之“阴阳五行学说”实是《易》之“阴阳观”与《尚书》之“五行观”经管子、邹衍、董仲舒等融合而形成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即《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儒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在传统医学中的延伸,其源不止于《周易》。《内经》之“精气学说”既保留了哲学的印记,还赋予了丰富的医学内涵,并成为中医理论中相当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考其源流亦是建立在《易传》之“精气为物”和《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内业》等篇论述的“精气学说”的基础之上。《内经》在完善其医学体系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运用了诸子之学,如以儒家之“治国”类比“治医”、取儒家之“中庸”思想,阐释阴阳、五行、气血、脏腑、经络等相关医学理论。4、《内经》之思维模式为古代认识世界所常用,非《易》独有“象思维”是古人认识世界所采用的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之一。“象思维”是《易经》的基本思维模式。《内经》为探索生命规律,应用象数思维方式,以象寓意,观象明理,进而对象进行分类,按象的类和属性推理,以求认识未知事物,从而形成了藏象、经络象、六淫象、脉象、色象、疾病证候象等等中医的象理论。“象数”是《周易》认识纷繁世界的门径和演绎其学理的工具,《内经》中也强调象数,并借用“象数”建构医学理论体系。《易经》本身没有明显地反映出“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只是在其卦象爻辞中体现了以自然现象预测吉凶、比附人事的具体事例;《系辞》、《文言》、《序传》等应用“天人合一”、“三才思维”认识世界。“三才思维”是《周易》的整体系统宇宙观,是《周易》“天人合一”整体思维的精湛表述。《内经》以“天人相应”的整体思维为特征,以天、地、人为认识宇宙万物发展过程,从而使中医基础理论更加明了、客观。作为古代哲学之“集”,《周易》之象数思维、天人合一整体思维必定是当时认识世界最主要的思维模式,亦非《易》独有。《内经》只不过是借用了当时盛行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如象数思维、整体思维,并结合古代解剖知识等构建了医学理论体系。综上所述,《周易》所蕴涵的哲理,在《内经》学术思想形成重要阶段——春秋战国时代不占主要地位或统治地位,《周易》对《内经》的影响不可能占至关重要的地位。《周易》在《内经》学术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作用,但为非主导性作用,即《内经》与《周易》无必然的学术渊源关系。《周易》与《内经》之间的关系更大程度的反映在个别哲学观点、基本思维模式等的相同,如《周易》之“阴阳观”、“天人合一”整体思维、“象思维”等。《内经》成书之前的其它著作,如《国语》、《左传》、《尚书》、《老子》、《庄子》、《管子》等对《内经》学术思想的形成亦具有重要作用。认为《易》无所不容、“医源于易”是西汉之后易学家为弘扬、发展易学而作的论断,是后世借《易经》之卦辞的晦涩含糊来阐述自己观点的体现。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周易》、《内经》成书年代简考
  • 一、《易经》成书年代简考
  • 二、《易传》成书年代和作者考
  • (一) 传统之说——《传》为孔子晚作
  • (二) 宋始提出《传》非孔子所作
  • (三) 近现代对《传》作者、成书年代之剖析
  • 三、《内经》成书年代考辨
  • 小结
  • 第二部分 《周易》思想内容体系及历史地位研究
  • 一、《周易》思想内容之概述
  • (一) 《易经》之本义——殷末周初社会生活状况的记载
  • (二) 《易经》之本质—占筮
  • (三) 《易传》主要内容
  • 二、《周易》主要哲学观
  • (一) 阴阳观
  • (二) 变易观
  • (三) 生生观
  • (四) 哲理观
  • 三、《周易》的主要思维模式
  • (一) 象数思维
  • (二) 三才思维
  • (三) 辩证思维
  • 四、《易传》对《易经》认识和贡献
  • (一) 《传》对《经》的认识
  • (二) 《传》对《经》的贡献
  • 五、《周易》的历史地位
  • (一) 《易》之占筮专属时期—春秋
  • (二) 《易》理形成时期—战国
  • (三) 秦不焚《易》之缘由
  • (四) 立《易》为"经"始于汉
  • (五) 自汉伊始,《易》被列为群经之首
  • 小结
  • 第三部分 从文献记载看《周易》对《内经》的影响
  • 一、《内经》对古文献引用之分析
  • (一) 天象学古文献
  • (二) 哲学古文献
  • (三) 医学古文献
  • 二、《内经》对《易》卦爻辞应用之分析
  • 三、《内经》对《周易》八卦之演绎
  • 四、《周易》中医药知识分析
  • (一) 《易经》对生命活动、疾病、医药、预防等记载
  • (二) 《周易》中有关"药物"的记载
  • (三) 先秦其他文献中医药知识的记载
  • 五、《内经》注家以《易》解《内经》
  • (一) 全元起
  • (二) 杨上善
  • (三) 王冰
  • (四) 林亿
  • (五) 张景岳
  • 小结
  • 第四部分 从哲学观看《周易》与《内经》之学术思想渊源
  • 一、阴阳五行学说
  • (一) 阴阳范畴
  • 1、《诗》、《书》、《国语》、《左传》之阴阳观
  • 2、《易经》、《易传》中的"阴阳观"
  • 3、先秦诸子百家的"阴阳观"
  • 4、《内经》中的阴阳观
  • 5、《周易》、《内经》阴阳观之异同
  • (二) 五行观
  • 1、五行说来源
  • 2、五行学说的形成
  • 3、五行说在《周易》中的体现
  • 4、《内经》之五行观
  • (三)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范畴的融合
  • (四) 《内经》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
  • 小结
  • 二、"道"论
  • 三、气(精气)学说
  • (一) 先秦"气"之概论
  • (二) 先秦精气学说的形成和应用
  • (三) 《内经》对"精气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 小结
  • 四、藏象学说
  • 五、先秦诸子思想与《内经》学术思想的关系
  • (一) 儒家思想与《内经》学术
  • 1、治医与儒家"治国"、"仁政"、"中庸"思想
  • 2、儒家"三才观"与《内经》之整体思维
  • (二) 道家与《内经》
  • (三) 法家与《内经》
  • (四) 兵家与《内经》
  • (五) 阴阳家与《内经》
  • (六) 杂家与《内经》
  • 第五部分 从思维模式看《周易》与《内经》之学术渊源
  • 一、《周易》与《内经》的象思维
  • (一) 意象思维
  • (二) 直观思维
  • (三) 象数思维
  • 二、《内经》的"整体思维"与《周易》的"三才思维"
  • (一) "天人合一"观念的渊源
  • (二) 《周易》的"天人合一"整体观
  • (三) 先秦汉代"天人合一"整体观
  • (四) 《内经》中的整体观念
  • 小结
  • 第六部分 对医易关系研究的思考
  • 一、对《周易》与中医学有密切关系的认识
  • 二、对《周易》与中医学无关的认识
  • 三、对医易研究的反思
  • 第七部分 结论
  • 一、文献记载不能支持《内经》学术思想源于《周易》
  • 二、西汉之前《易》尚未确立其学术地位
  • 三、《内经》所采之思维模式为古代认识世界所常用,非《易》独有
  • 四、《内经》借"易理"、诸子之学阐释生命科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易传》中“道”思想发微[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06)
    • [2].《易传》以气论性的人性论探析[J]. 周易研究 2018(06)
    • [3].浅析《易传》中的“变”[J]. 法制与社会 2018(20)
    • [4].论《易传》德育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6)
    • [5].今本《易传》研究方法转型:“活整体”[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6].先秦“神”观念的革命——论《易传》之“神”[J]. 周易研究 2014(06)
    • [7].论《易传》“生”学说的伦理意蕴及现代意义[J]. 理论月刊 2015(11)
    • [8].《易传》作者问题检讨(下)[J]. 船山学刊 2015(05)
    • [9].学习《易传》知识,诠释谦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奥妙和如何寓治于乐[J].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8(22)
    • [10].《易传》的意义生成研究[J].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2016(01)
    • [11].《易传》形上学的双向开展——以“变易本体论”为指引[J]. 中国文化论衡 2016(02)
    • [12].《易传》形上学的双向开展——以“变易本体论”为指引[J]. 当代儒学 2017(01)
    • [13].生活儒学与《易传》的形上学[J]. 当代儒学 2017(01)
    • [14].以“生生”为本论《易传》的哲学思想[J]. 周易文化研究 2014(00)
    • [15].《易传》思想探析[J]. 智富时代 2015(10)
    • [16].今本《易传》成书新说[J].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10(00)
    • [17].也谈《易传》的学派性质[J]. 周易研究 2017(06)
    • [18].《易传》与文学文体[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9].简论《易传》意象式思维方式[J]. 才智 2018(31)
    • [20].《易传》的制作时代及作者再探——兼评郭沫若易学史研究的相关问题[J]. 郭沫若学刊 2017(01)
    • [21].秦焚《易传》考[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2)
    • [22].《易传》与中国传统美感之构建[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3].《易传》之伦理观[J]. 孔学研究 2011(00)
    • [24].《易传》与孔老之辨[J]. 文史知识 2013(11)
    • [25].健康在于运动[J]. 祝您健康 2010(04)
    • [26].《易传》作者问题平议[J]. 绥化学院学报 2009(06)
    • [27].《易传》善恶报应思想探析[J]. 周易研究 2008(04)
    • [28].“继善成性”和“尽性至命”——论《易传》的“性与天道”思想[J]. 江淮论坛 2019(02)
    • [29].从“生”“仁”互通看《易传》对宋明理学的影响[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30].试论《易传》中“变易”观念[J]. 宁夏社会科学 2015(01)

    标签:;  ;  ;  ;  

    《周易》与《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