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祭坛建筑与祭祀研究

清代北京祭坛建筑与祭祀研究

论文题目: 清代北京祭坛建筑与祭祀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专门史

作者: 姚安

导师: 王钟翰,姚念慈

关键词: 清代,祭坛,祭祀

文献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明清祭坛沿革、建筑景观、祀典陈设、祀典仪礼与乐舞、清代祭坛祭祀的运作等若干章节的综合阐述,对明清祭祀制度进行了客观的剖析,揭示出北京祭坛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其具备的独特的人文价值。 中国祭天的历史源远流长,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将其发祥地北京作为都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兴建,而在明朝新都城——北京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还特别重视祭坛宗庙的规制与营建,这对巩固统治者帝位、震慑反对势力有着特殊作用。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后,对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坛庙建设首当其冲。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郊庙建设便开始动工,等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天地坛完工的那一年,明成祖朱棣迫不及待地将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敝壮丽过之”。 到嘉靖年间,嘉靖帝认为祭祀当中“天地合祭”不合古代礼制,嘉靖九年(1530年),恢复明太祖“天地分祭”的制度,又分别建造圜丘祭天,方泽祭地,朝日坛、夕月坛祭祀日月。经过嘉靖朝对坛庙祭祀制度的系列改革,形成了左祖右社、四郊分祀、先农、祈谷并举的新格局,从而奠定了北京祭坛格局的基础。 清师入关后,沿袭明制,仍将嘉靖朝的坛庙制度引为成法遵行。顺、康、雍三朝积极致力于各种礼制的建设,对各个祭坛都进行了认真的修缮和维护,并不断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祭祀制度的建设,特别是清代的所有皇帝都表现了对祭祀活动的无比虔诚。对清代北京祭坛造成致命破坏的是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1856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占领地坛,将其中的各种祭器、礼器和陈设物品席卷而去,并毁掉了祭祀的主体建筑方泽坛,这是明清北京祭坛建成后,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劫难。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北京各处坛庙皆为侵略军占领。侵略军在坛庙中胡作非为,竭尽破坏之能事。尽管八国联军退出北京,清朝政府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将太庙、社翟坛、天坛等受到损害的建筑恢复,但是坛庙祭祀的影响力与重视度都大为降低。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光绪皇帝停止了先农、朝日、夕月、方泽诸坛的亲祀,北京祭坛开始经历繁荣后的萧条。 祭祀建筑凝聚着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是建筑技巧和建筑思想的完美统一体。方位观念、阴阳观念、布局观念等无不完美的体现于北京祭坛建筑之中。北京祭坛处于中国古代祭坛文化集大成的地位,其建筑哲理、建筑形式都是古代祭坛中最完备、最精致的,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天坛、地坛、社翟坛、先农坛、先蚕坛、日坛、月坛等。 天坛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由圆丘坛和祈谷坛两部分组成,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囿丘、斋宫、皇弯宇、神乐署和牺牲所等,皆是古代建筑中的经典之作;地坛由内、外两坛组成,主要建筑有方泽坛、皇抵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社樱坛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中,有社樱坛、拜殿等建筑。内坛还有戟门、神厨、神库等附属建筑;先农坛的建筑有先农神坛、太岁殿、具服殿、.神仓、庆成宫、观耕台等,观耕台东有谩田1.3亩;先蚕坛是清代皇后祭祀蚕神、举行先蚕礼的场所,坛东为观桑台,台前为桑园,台后为亲蚕门,入门为亲蚕殿;日坛称朝日坛,拜神坛为其中心建筑,也有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祭器库、乐器库、具服殿等附属建筑;月坛又称夕月坛,中心建筑为月坛祭坛,其它主要建筑有:神厨、神库、宰牲亭、钟楼、祭器库、乐器库、具服殿等。 明清祭祀陈设主要包括行礼陈设、祭器祭品和仪仗乐器三大类。行礼陈设是为皇帝祭祀时准备的一切陈设的总称,包括神位宝座、幌次、拜垫、拜褥、脚踏、灯具等等;祭器祭品主要指神位前篷豆案上所用的爵、登、铡、篡、蕙、篷、豆、尊、筐、姐等容器以及盛在器内奉献给皇天上帝的各种祭品;仪仗主要是通过声势浩大的“卤簿”来体现,仪仗的各种物品也是名目繁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反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至尊至贵,此外,还通过祭祀乐舞等形式来加以体现,这些都具有显示祭祀活动的严肃性,创造神秘的祭祀氛围以及炫耀皇权专制统治的特点。古代祭祀典礼发展至清代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制度化的礼仪,从而将中国传统的敬神文化推向封建社会的高峰。 祭祀礼仪、祭祀乐舞是表达对神的崇拜的具体表现,用不同礼仪和乐舞来表示对诸神的崇敬。这些名目繁多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体现人对自然的敬畏,渴望天人和谐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维持正常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是清代宫廷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活动,涉及众多机构。祭坛祭祀活动涉及的中央机关主要有太常寺、礼部、乐部、光禄寺、鸿护寺、内务府庆丰司等,此外,顺天府也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确保祭祀权的独占和祭祀过程的顺利进行及严肃性,清朝在历代祭祀制度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完备的祭坛祭祀管理制度,包括对祭告条件的规定、祭品、设施的管理、祭坛维护人员的管理、祭典工作人员的管理及祭祀、陪祀人员的管理等等,从而体现出清代国家机构管理过程中的严密性和高效性。 对清代祭坛的评价,可以概括为:集中国祭祀历史之大成,它们把有形的建筑

论文目录:

第一章 明清北京祭坛沿革

第一节 明代北京祭坛格局的形成和演化

一、明初祭坛

二、世宗改制

第二节 清代对北京祭坛的经营

一、清初北京祭坛

二、乾隆朝对北京祭坛的修缮

三、清末祭坛的衰落

第二章 祭坛建筑景观

第一节 建筑理念

一、天圆地方观念和阴阳合和观念

二、五行观念

三、阴阳中和观念

四、贵阳观念

第二节 祭坛建筑

一、天坛建筑

二、地坛建筑

三、社稷坛景观

四、先农、先蚕坛建筑

五、日、月坛建筑

第三章 祭坛祀典陈设

第一节 行礼陈设

第二节 祭器祭品

第三节 祭祀仪仗

第四章 祭坛祀典仪礼

第一节 天坛祭祀

一、冬至祭天

二、孟春祈谷

三、孟夏常雩

四、升配告祭

第二节 地坛祭祀

第三节 社稷坛祭祀

第四节 先农、先蚕祭祀

第五节 祭日月典仪

第五章 清代祭坛祭祀的运作

第一节 掌管祭坛祭祀的机构

第二节 祭坛祭祀的制度性管理

一、祭告

二、祭器、祭品、祭服管理

三、人员管理

四、斋戒与官员陪祀管理

五、祀前省视与祭祀礼仪的管理

第三节 以天坛管理为个案看清代祭坛祭祀的管理

一、清代天坛祭祀礼仪的建立和完善

二、天坛的运作与管理

结束语

发布时间: 2005-06-30

参考文献

  • [1].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D]. 任飞.福建师范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元代国家祭祀研究[D]. 马晓林.南开大学2012
  • [2].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保护和利用[D]. 刘媛.北京林业大学2009
  • [3].明堂制度研究——明堂制度的源流[D]. 张一兵.吉林大学2004
  • [4].汉唐皇帝宗庙制度研究[D]. 郭善兵.华东师范大学2005
  • [5].北宋东京布局研究[D]. 李合群.郑州大学2005

标签:;  ;  ;  

清代北京祭坛建筑与祭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