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视域下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分析

宪政视域下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分析

论文摘要

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务用车制度,在给公务人员执行公务带来方便的同时,还导致了公车私用、公务人员腐败加剧以及使各级财政的负担加重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公务用车已经背离了其最初存在的目的。因此其也逐步成为了社会公众所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从1986年开始,我国逐渐有地方政府尝试着对公务用车制度进行改革,并且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既得利益者的阻碍及缺乏程序公正而导致公众的支持率不高等原因,公务用车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本文拟从宪法的角度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行分析,从法律的角度对车改相关理论及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见解。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公务用车的概念进行界定,按照公务用车的不同用途,将其分为一般公务用车、领导干部公车、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其他用车。并且明确公众对公务用车的不满主要集中于一般公务用车的公车私用和领导干部的超标配车上。而对于执法执勤用车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绝大多数公民能够理解并接受。此外,本文第一部分还对公车私用及领导干部的超标配车会导致的纳税人负担加重以及政府公信力下降等等社会危害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过程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其中,重点介绍了近期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辽宁省辽阳市以及浙江省杭州市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具体情况。并且从政府及公民两个角度对改革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就政府方面而言,进行车改,节省了财政支出,降低了行政成本并且没有使工作效率受到影响。而就公民而言,对这两次车改的方式及效果均持怀疑态度。第三部分主要就公众对于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产生质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外界公众参与的缺失使得公务用车改革仅仅在既得利益集团即官僚阶层内部进行,是既得利益集团内部资源的重新分配。而公众被排斥在公务用车改革决策的意见征求者之外,公民的参与权没有得到政府部门充分地尊重,这就导致政府认为具有相当积极意义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往往被大多数公众否定。其次,政府财政支出体制的不透明使得公众无法对政府财政的支出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也是一个导致公众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不信任的原因。最后,由于我国对公务用车的使用与管理进行规范的政策法规不多,且多得不到有效执行。这样也使得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举步维艰。第四部分就上部分所论述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完善建议,以期使公务用车改革在公众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首先,扩大公民参与的范围。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中引入并且广泛采纳听证程序,可以使权力运作更加体现高度民主,同时也能更好地获得民众的认可从而取得更为满意的社会效果。其次,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制定适合我国国情、效力等级较高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另一方面要提高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能力、确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评估标准。第三,强化对纳税人权利的保障。通过对预算制度的完善以及强化对公车消费的全面监督制衡来保障纳税人的权利。第四,通过规范公务用车使用的相关政策法规并提高其效力等级以及完善违反公务用车规定的责任机制来促进公务用车法治化建设的完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公务用车滥用的表现及社会危害
  • 一、 公务用车的概念
  • 二、 公务用车滥用的表现
  • (一) 公车私用
  • (二) 超标准配车
  • 三、 公车私用及超标配车的社会危害
  • (一) 公务车滥用加重纳税人的负担
  • (二) 公务车滥用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 第二章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实证分析
  •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情况
  • 二、 典型事例分析
  • (一) 辽宁省辽阳市车改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效果
  • (二) 浙江省杭州市车改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效果
  • 第三章 公众质疑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原因探讨
  • 一、 外界公众参与的缺失
  • 二、 财政支出体制不透明
  • (一) 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约束机制
  • (二) 缺乏有效的财政监督机制
  • 三、 缺乏责任追究机制
  • 第四章 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路径
  • 一、 扩大公民参与的范围,构建民主参与式的政府决策模式
  • 二、 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程度,确立公民质询机制
  • (一) 完善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
  • (二) 提高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能力
  • (三) 确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评估标准
  • (四) 建立监督运行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公民权利的保护与救济
  • 三、 强化对纳税人权利的保障
  • (一) 完善预算制度
  • (二) 强化对公车消费的全面监督制衡
  • 四、 完善公务用车的法治化建设
  • (一) 完善规范公车使用的相关政策法规并提高其效力等级
  • (二) 完善违反公务用车规定的责任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宝鸡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探索[J]. 宝鸡社会科学 2018(04)
    • [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笔谈·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思考[J]. 新农业 2019(23)
    • [4].多措并举 推动产权制度改革落地生根[J]. 农村财务会计 2020(01)
    • [5].巩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J]. 山西农经 2019(24)
    • [6].产权更明晰 村民更有底——吉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走笔[J]. 吉林农业 2019(24)
    • [7].两部门发布意见深化农技人员职称制度改革[J]. 科学种养 2020(03)
    • [8].创新“123” 助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J]. 湖南农业 2020(02)
    • [9].农业技术人员迎来职业发展春天——农业农村系统热议新出台的《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J]. 农村工作通讯 2020(03)
    • [10].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几点思考——以山西省为例[J]. 农业经济 2020(01)
    • [11].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现代园艺 2020(04)
    • [1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存在问题[J]. 农家参谋 2020(01)
    • [13].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 农家参谋 2020(04)
    • [14].新时代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J]. 山西农经 2020(03)
    • [15].浅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 山西农经 2020(04)
    • [16].改革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困境与思考[J]. 共产党员(河北) 2020(06)
    • [17].新技术助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J]. 共产党员(河北) 2020(06)
    • [18].基于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 商讯 2020(07)
    • [19].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展开[J]. 农村百事通 2020(09)
    • [20].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J]. 农村经营管理 2020(04)
    • [21].浅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 山西农经 2020(08)
    • [22].关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 农家参谋 2020(09)
    • [2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后续管理探讨[J]. 现代农业研究 2020(02)
    • [24].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与途径探讨[J]. 农业工程技术 2020(02)
    • [25].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开[J]. 农村新技术 2020(04)
    • [26].简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J]. 商讯 2020(13)
    • [27].商事制度改革与产业专业化[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04)
    • [28].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几个具体问题的思考[J]. 农村财务会计 2020(05)
    • [29].关于福建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督查报告[J]. 农村经营管理 2020(05)
    • [30].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J]. 河南农业 2020(13)

    标签:;  ;  ;  ;  

    宪政视域下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