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内不同步论文-陈雨,谷阳,林振宇,徐海燕,严山

心室内不同步论文-陈雨,谷阳,林振宇,徐海燕,严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室内不同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血压,肺性,心室功能,右,门控血池显像

心室内不同步论文文献综述

陈雨,谷阳,林振宇,徐海燕,严山[1](2019)在《核素心血池显像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不同步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素心血池显像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不同步性的价值。方法:入选35例肺动脉高压(PH)患者和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使用ERNA的相位分析软件,计算不同步参数右心室相角程(RVmPA),右心室峰相位标准差(RVPSD)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同时测量6分钟步行距离(6-MWD)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来评价PH患者的右心室功能。结果:PH组患者的RVEF,RVmPA和RVPSD分别为(36.57±7.43%,(403.91±81.78)ms和(54.46±15.05)ms)。与对照组(48.55±7.22,(251.61±68.44)ms和(36.09±11.55)ms)相比,RVEF明显减低(P<0.001),右心室不同步参数RVmPA和RVPSD也明显增大(P <0.001)。不同步参数RVmPA和RVPSD与RVEF,6-MWD和NT-proBNP有显着相关性(RVmPA:R=0.725,0.645,0.633,P<0.001;RVPSD:R=0.804,0.733,0.725,P<0.001)。结论:ERNA的相位分析技术可以评价PH患者的右心室不同步性。ERNA的右心室不同步参数与右心功能有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张飞飞[2](2018)在《核素心肌显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机械不同步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左心室机械不同步(LVMD)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运用核素心肌显像分析探讨心肌梗死患者LVMD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苏州大学附属第叁医院2010年10月至2016年11月期间临床确诊心肌梗死且均已行~(99m)Tc-MIBI 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及~(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的冠心病患者91例,同时选择排除心血管疾病的健康者74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应用SPECT GMPI获得左心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运用相位分析技术获得LVMD参数[相位直方图带宽(BW)和相位标准差(SD)];对心肌梗死患者运用QPS软件定量分析静息SPECT MPI和~(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得到瘢痕心肌及冬眠心肌占左心室的百分比。比较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左心室机械同步性指标,以正常对照组BW值的x±2s为异常临界阈值,大于该阈值定义为LVMD;比较心肌梗死机械同步患者与不同步患者之间临床资料、心功能指标、冬眠心肌及瘢痕心肌的差异,分析BW与LVEF、冬眠心肌及瘢痕心肌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心肌梗死患者LVMD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随访分析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前冬眠心肌与术后左心室机械不同步改善之间的关系。结果:(1)心肌梗死组的BW[(68.9±42.4)°比(37.2±11.7)°,P<0.001]和SD值[(20.6±12.4)°比(11.8±5.4)°,P<0.001]均高于对照组,LVEF则显着低于对照组[(48.0±15.9)%比(68.9±9.5)%,P<0.001]。(2)心肌梗死患者中LVMD(BW>60.6~o)者37例(40.7%,37/91);与non-LVMD组患者比较,LVMD组患者的LVEF[(35.5±14.4)%比(56.6±10.3)%,P<0.001]较低,NYHA分级[(2.2±1.1)比(1.6±1.0)]、QRS波宽度[(107.3±20.4)比(99.4±12.8)ms]、LVEDV[(163.7±75.8)ml比(97.8±29.6)ml]、LVESV[(114.0±72.8)ml比(44.7±23.3)ml]、冬眠心肌[(15.24±11.26)%比(4.89±5.41)%]及瘢痕心肌数量[(11.11±9.42)%比(4.72±5.71)%]均较高(均P<0.001),余两组间临床资料无显着差异(均P>0.05)。(3)心肌梗死患者LVMD指标BW与LVEF、冬眠心肌、瘢痕心肌均显着相关(r值分别为-0.689、0.542、0.469,均P<0.001)(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NYHA分级、QRS宽度、LVEDV、冬眠心肌及瘢痕心肌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发生LVMD的影响因素。(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冬眠心肌是心肌梗死患者发生LVMD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10,P=0.007)。(6)随访发现38位心肌梗死患者CABG术后BW(41.21±15.54°比55.26±30.24°;p<0.05)和SD(13.83±6.69°比17.18±8.88°;P<0.05)较术前均显着改善。CABG术后BW的改善(ΔPBW=BW_(术前)-BW_(术后))与术前冬眠心肌的量呈显着正相关(r=0.485,P=0.002)。结论:心肌梗死伴左心室机械不同步患者较心肌梗死无左心室机械不同步患者具有更多的冬眠心肌和瘢痕心肌。冬眠心肌是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机械不同步的独立影响因素。CABG术后左心室机械不同步的改善与术前冬眠心肌数量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富强,王素霞[3](2017)在《不同β-受体阻滞剂在心室收缩不同步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室收缩不同步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采用不同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IDC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研究组则采用卡维地洛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之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美托洛尔与卡维地洛对IDC患者进行治疗,均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采用卡维地洛治疗临床效果明显较佳,且安全性较高,可进一步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7年33期)

郑莉[4](2017)在《TEE对起搏的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心肌应变与心室内同步化运动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TEE)对瓣膜手术患者术中起搏时心脏左、右心室收缩运动及同步性的评价。方法:46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体外循环停止后自主心率90次/min以下者22例(起搏器工作组),以上者24例(起搏器备用组),TEE检测两组术前(T_0)、体外循环停止15min(T_1)及45min(T2)3个观察点的射血分数(EF)值、心输出量(CO)、左右心室全局环状应变力(S-LV、S-RV)、左右心室心肌同步运动到峰值的时间标准偏差(LVSDt、RVSDt)、右心室叁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右心室血流的时间速度积分(VTI)及最大速度(Vmax)。结果:起搏器工作组S-LV、TAPSE在T_1、T2时均较T_0降低,RVFAC、S-RV在T2时均较T_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器工作组和起搏器备用组VTI及Vmax在T_1、T2较T_0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器工作组S-LV在T_1、T2较起搏器备用组降低,LVSDt在T_1较起搏器备用组增高,TAPSE在T2较起搏器备用组降低,RFAAC在T_1较起搏器备用组降低,S-RV在T2较起搏器备用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工作组瓣膜术后左、右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均较术前减弱,左室同步性运动降低,提示患者术后需强心药物治疗。TEE可实时、动态、直观监测心肌收缩功能,为术中准确评估其同步性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7-11-01)

牟俊宇[5](2017)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右束支阻滞心室不同步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研究右束支阻滞患者心室收缩的不同步性,以指导临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优化。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前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共20人作为试验组;选取与试验组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人作为对照组。对实验对象进行数据测量:1)应用常规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EF值、Sm值(左室侧壁基底段)、E/A值、二尖瓣反流,右心房内径、右心室横径、右心室流出道内径、Sm值(右室侧壁基底段)、E/A值、叁尖瓣反流。2)应用VVI测量:左室短轴切面1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Tsr)、周向应变达峰时间(Tsc)、旋转角度达峰时间(Tra);右室室间隔及游离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共6个节段的应变(收缩)速度达峰时间(Tsl)。分别计算每个实验对象的各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r-SD、Tsc-SD、Tra-SD、Tsl-SD)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CRBBB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常规超声测得的左室数据无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在右室E/A值、叁尖瓣反流率上有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2.CRBBB组与对照组相比较,VVI测得的左室Tsc-SD、Tra-SD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Tsr-SD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右室Tsl-SD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3.应用VVI进行数据测量,CRBBB组左室Tsc及Tra最早位于后间隔,最晚位于侧壁;对照组左室Tsc及Tra最早位于前间隔,最晚位于下后壁。4.CRBBB组右室Tsl最早位于室间隔中间段,最晚位于游离壁基底段;对照组右室Tsl最早位于室间隔基底段,最晚位于游离壁心尖段。5.左室达峰顺序:CRBBB组起自后间隔,同时沿顺时针和逆时针向两个方向顺序达峰,最后到达侧壁;对照组起自前间隔,呈大致顺时针方向顺序达峰,最后到达下后壁。右室达峰顺序:CRBBB组起自室间隔中间段,按室间隔中间段-室间隔基底段-室间隔心尖段-游离壁心尖段-游离壁中间段顺序达峰,最终达游离壁基底段;对照组起自室间隔基底段,按室间隔基底段-室间隔心尖段-室间隔中间段-游离壁基底段-游离壁中间段顺序达峰,最终达游离壁心尖段。结论:1.CRBBB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减低。左心室各节段周向应变及旋转角度应变不同步(P<0.05),且收缩达峰顺序与健康人有差异。2.常规超声不能发现CRBBB患者左室内不同步性,VVI技术可以评价CRBBB心肌运动的同步性。3.CRBBB患者右室内收缩不同步、延迟,且收缩达峰顺序与健康人不同。(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5-19)

李天亮,穆利清,张晓丽,韩红,陈庆常[6](2016)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测Tfirst-SD参数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内心肌收缩不同步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检测Tfirst-SD参数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室内心肌收缩不同步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CHF患者80例,依NYHA分级法将其分为Ⅰ、Ⅱ、Ⅲ、ⅣV组,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23-78岁,平均(61.7±12.7)岁。对照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3-65岁,平均(50.3±11.6)岁。采用Philips IE33超声诊断仪,S5-1及X5-1探头。受检者取左侧卧位,连接心电图。采集胸骨旁左室短轴的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切面的二维图像;全容积显像方式采集心尖四腔心切面的叁维图像。脱机利用Q1ab软件分析左室短轴切面每一节段的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的时间-应变曲线。测量曲线QRS波起点至曲线第一峰的时间(Tfirst)。计算二尖瓣水平切面6节段、乳头肌水平切面6节段及心尖水平切面4节段的心肌圆周应变、径向应变Tfirst的标准差(Tcsbfirst-SD、Trsbfirst-SD,Tcsmfirst-SD、Trsmfirst-SD,Tcsafirst-SD、Trsafirst-SD)。应用叁维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所有受试者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当天行血浆NT-proBNP检查,并行经胸18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病例组Ⅱ组、Ⅲ组、Ⅳ组患者的Tcsbfirst-SD、Tcsmfirst-SD、Tcsafirst-SD均高于对照组(P<O.05),Ⅰ组患者与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各组患者的Trsmfirst-SD、Trsafirst-SD均高于对照组(P<O.05)。病例组Ⅲ组、ⅢV组患者的Trsbfirst-SD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Ⅱ组患者与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不同步参数均与LVEF有显着的负相关性(P均<0.001);均与NT-proBNP有显着的正相关性(P均<0.001)。结论:利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技术检测Tfirst-SD参数可用来评价不同级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内心肌收缩的不同步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1-18)

周娟,朱文军,徐明民,全丽娟[7](2016)在《叁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收缩不同步性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程度及收缩运动不同步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CHF患者61例,其中QRS<120ms者31例为CHF1组,QRS≥120ms者30例为CHF2组,另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3例为对照组。采集一个完整心动周期的左心室叁维全容积实时图像,用超声叁维斑点追踪分析软件分别测量左心室面积峰值应变、径向峰值应变、圆周峰值应变、左心室纵向峰值应变(GAS、GRS、GCS、GLS)及心脏16节段心内膜面积、径向、环向、纵向峰值应变的达峰时间(Tsr3D、Tsrr、Tsrc、Tsrl),以及经心动周期标化的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r3D-SD、Tsrr-SD、Tsrc-SD、Tsrl-SD),分别计算左心室任意两节段心内膜面积、径向、环向、纵向峰值应变的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r3D-diff、Tsrr-diff、Tsrc-diff、Tsrl-diff)。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F1和CHF2组的GAS、GRS、GCS、GLS均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且该值与LVEF均有较好的相关性(r=-0.857、0.758、-0.808、-0.823,均P<0.01);除了CHF1组与对照组Tsrsl-dif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CHF1、CHF2组Tsrs3d-SD、Tsrsr-SD、Tsrsc-SD、Tsrsl-SD及Tsrs3d-diff、Tsrsr-diff、Tsrsc-diff、Tsrsl-diff均较对照组延长(均P<0.05),且与QRS时间有相关性(r=0.556、0.581、0.475、0.491、0.559、0.570、0.360、0.570,均P<0.01),CH1与CH2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HF1组相比,CHF2组在心内膜面积、径向、环向、纵向收缩不同步指标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HF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存在明显受损及收缩不同步,3D-STI为CHF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6年17期)

穆利清,李天亮,陈庆常,白鸿晖,胡新玲[8](2016)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内心肌收缩不同步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内心肌收缩不同步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80例CHF患者及20例正常成人左心室短轴切面的动态二维图像及心尖四腔切面的动态叁维全容积图像。依据NYHA分级法将病例组分为Ⅰ、Ⅱ、Ⅲ、Ⅳ组。应用2D-STI技术分析左心室16节段的时间-应变曲线,测量左心室不同步参数,即Tcsbfirst-SD、Tcsmfirst-SD、Tcsafirst-SD、Trsbfirst-SD、Trsmfirst-SD、Trsafirst-SD。应用叁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集受试者经胸心电图及血浆NT-pro BNP值。结果病例组Ⅱ组、Ⅲ组、Ⅳ组患者的Tcsbfirst-SD、Tcsmfirst-SD、Tcsafirst-SD均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患者与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各组患者的Trsmfirst-SD、Trsafirst-SD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Ⅲ组、Ⅳ组患者的Trsbfirst-SD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Ⅱ组患者与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不同步参数均与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显着的负相关性(均P<0.001);均与NT-pro BNP有显着的正相关性(均P<0.001)。结论利用2D-STI技术检测的Tfirst-SD不同步参数可用来评价不同级别CHF患者左心室内心肌收缩的不同步性。(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6年14期)

刘博,张勇,徐晶,姜馨,李尚俭[9](2016)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双室同步起搏与左心室内同步化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双室同步起搏与左心室内同步化的相关性。方法行CRT患者128例,按术后心电图特点分为双室同步起搏组(78例)和双室非同步起搏组(50例)。随访1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测定Ts-SD、Te-SD在不同组中的变化差异,评价左心室内同步化的变化。结果 1双室同步起搏组植入前较植入后Ts-SD〔(45±9)ms vs.(33±7)ms,P<0.05〕、Te-SD〔(41±8)ms vs.(31±8)ms,P<0.05〕有统计学意义;2单因素方差分析示Ts-SD、Te-SD、LVESV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示双室同步起搏与Ts-SD(B=-0.052,P=0.000)、Te-SD(B=-0.032,P=0.032)呈线性相关;4双室同步化起搏与Ts-SD行Pearson分析具有相关性(r=-0.933,P=0.000),Ts-SD呈负相关。结论经CRT治疗双室同步起搏组较双室非同步起搏组术后随访过程中左心室内协调性得到改善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心脏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史宏伟[10](2016)在《心脏手术患者心肌应变力和心室内/心室间同步化运动的研究及心肌保护中Mitsugumin53蛋白表达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左心室应变力和心室内同步化运动的变化及右美托咪定与七氟醚对其影响目的:早期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再血管化后左心室应变力和心室内同步化运动的变化,以及麻醉药物七氟醚和右美托咪定分别对左心室功能与心室内同步化运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心肺转流(CPB)下行CABG的患者45例,按照停止CPB后使用干预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七氟醚组(S组)。主要采用基于心肌运动定量分析(CMQ)的斑点追踪技术(STI),包括分析左心室整体、各节段应变力和各个节段同步化运动的时间标准差。观察指标:(1)基本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阻塞压(PAO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2)左心室应变力指标:心肌全局纵向应变力(GLS)及全局环向应变力(GCS)值;(3)左心室内同步化运动指标,包括全局纵向同步化时间标准差(GL Time SD)和环向同步化时间标准差(GC TimeSD)。记录4个时间点的上述指标,包括术前基线值(To)、CPB停止后实验用药前(T1)、用药后30 min(T2)和停用实验药30min(T3)。结果:与术前基线值(T0)比较,CABG再血管化后,叁组的心排血量(CO)和射血分数(LVEF)均显着增加(P<0.01或P<0.05):左心室全局纵向应变力(GLS)及全局环向应变力(GCS)显着增加(p<0.01),增加的百分比分别为GLS 38.1%和GCS 32.7%;就同步化时间标准差而言,纵向GL Time SD值和环向GC Time SD值均显着低于术前基线值(T0)(p<0.01)。与对照组比较,吸入后30min(T2),七氟醚组(S组)整体纵向GLS显着下降(P<0.01),与C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D组)给药30min(T2)后纵向GL Time SD值显着延长(P<0.01)。结论:(1) CABG患者再血管化后,无论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力(GLS),还是环向应变力(GCS)均显着增加。但是,即使CABG后同步化指标显着改善,患者术前和术后普遍存在心室内收缩不同步。(2)吸入七氟醚明显抑制ICABG患者左心室纵向收缩应变力,但是对环向应变力(GCS)和心室内同步化运动没有影响。 (3)输注右美托咪定明显抑制了心室内纵向同步化运动,但是对左心室整体纵向和环向应变力没有影响。新型CMQ分析技术的斑点追踪法为围术期CABG患者心室应变力和同步化分析提供了新的评估手段。第二部分 比较右美托咪定与七氟醚后处理对CABG患者左右心室之间同步化运动的影响目的:评估心肺转流(CPB)后CABG患者早期左右心室之间同步化运动的变化,并比较七氟醚和右美托咪定对CABG患者左右心室之间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PB下CABG患者36例,依据停CPB时实验用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叁组(n=12):对照组(C组)、七氟醚组(S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采用基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的二维、血流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技术结合心电图测量PR间期、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机械延迟(IVMD)时间等指标;基于肺动脉导管技术测量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于开胸前基线值(T1)、停CPB后30mmin(用药后15min, T2).60min(用药后45min,T3)测量叁个时间点的各项参数变化。结果:CABG患者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平稳,LVEF≥50%.与基线值比较,停机后各组心指数(CI)显着升高(P<0.01或P<0.05),CI≥2.5L·min-1·m-2;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明显延长心电图的PR间期(P<0.05);但是叁组患者不同时间点QRS时限、IVMD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PR间期、QRS时限、IVMD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CPB下CABG术早期未影响左右心室之间同步化运动,CPB后吸入七氟醚0.5-1MAC或者右美托咪定0.5μg·kg-1·h-1对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化运动无明显影响;但是右美托咪定延长PR间期,可能影响房室间同步性。基于TEE的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和结合心电图可以评价左右心室之间机械同步性。第叁部分 右美托咪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及Mitsugumin 53蛋白表达的变化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对Mitsugumin 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心肺转流术(CPB)下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32例,按照干预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16例。D组于切皮后,静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ug·kg-1,0.5ug·kg-1·h-1维持给药至术毕,C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监测与记录指标:(1)麻醉诱导后(T1)和CPB停机后60min(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血流动力学指标;(2)于术前、术后6h抽取动脉血2ml,采用化学发光法测量心肌肌钙蛋白I(cTnl); (3)每组在CPB开始前和心脏恢复再灌注15mmin剪取少量右心耳组织,用于HE染色、心肌细胞MG53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以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采用Stata10.1 for Windows (TX, USA)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1)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二尖瓣置换后的心排血量指数(CI)明显增加(P<0.01);(2)与对照组比较,D组术后6h时cTnI血浆水平显着低于C组(P<0.01);(3)就免疫组化检测MG53的表达而言,组内与CPB前比较,CPB后C组MG53表达的阳性率显着下降(P<0.01),而D组MG53表达没有下降,且组间比较,MG53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CPB后的C组(P<0.01);就Western blotting定量MG53蛋白的表达而言,与C组比较,CPB后D组心肌MG53蛋白的表达显着上调,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减轻二尖瓣置换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心肌细胞膜MG53修复蛋白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心室内不同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左心室机械不同步(LVMD)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运用核素心肌显像分析探讨心肌梗死患者LVMD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苏州大学附属第叁医院2010年10月至2016年11月期间临床确诊心肌梗死且均已行~(99m)Tc-MIBI 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及~(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的冠心病患者91例,同时选择排除心血管疾病的健康者74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应用SPECT GMPI获得左心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运用相位分析技术获得LVMD参数[相位直方图带宽(BW)和相位标准差(SD)];对心肌梗死患者运用QPS软件定量分析静息SPECT MPI和~(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得到瘢痕心肌及冬眠心肌占左心室的百分比。比较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左心室机械同步性指标,以正常对照组BW值的x±2s为异常临界阈值,大于该阈值定义为LVMD;比较心肌梗死机械同步患者与不同步患者之间临床资料、心功能指标、冬眠心肌及瘢痕心肌的差异,分析BW与LVEF、冬眠心肌及瘢痕心肌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心肌梗死患者LVMD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随访分析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前冬眠心肌与术后左心室机械不同步改善之间的关系。结果:(1)心肌梗死组的BW[(68.9±42.4)°比(37.2±11.7)°,P<0.001]和SD值[(20.6±12.4)°比(11.8±5.4)°,P<0.001]均高于对照组,LVEF则显着低于对照组[(48.0±15.9)%比(68.9±9.5)%,P<0.001]。(2)心肌梗死患者中LVMD(BW>60.6~o)者37例(40.7%,37/91);与non-LVMD组患者比较,LVMD组患者的LVEF[(35.5±14.4)%比(56.6±10.3)%,P<0.001]较低,NYHA分级[(2.2±1.1)比(1.6±1.0)]、QRS波宽度[(107.3±20.4)比(99.4±12.8)ms]、LVEDV[(163.7±75.8)ml比(97.8±29.6)ml]、LVESV[(114.0±72.8)ml比(44.7±23.3)ml]、冬眠心肌[(15.24±11.26)%比(4.89±5.41)%]及瘢痕心肌数量[(11.11±9.42)%比(4.72±5.71)%]均较高(均P<0.001),余两组间临床资料无显着差异(均P>0.05)。(3)心肌梗死患者LVMD指标BW与LVEF、冬眠心肌、瘢痕心肌均显着相关(r值分别为-0.689、0.542、0.469,均P<0.001)(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NYHA分级、QRS宽度、LVEDV、冬眠心肌及瘢痕心肌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发生LVMD的影响因素。(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冬眠心肌是心肌梗死患者发生LVMD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10,P=0.007)。(6)随访发现38位心肌梗死患者CABG术后BW(41.21±15.54°比55.26±30.24°;p<0.05)和SD(13.83±6.69°比17.18±8.88°;P<0.05)较术前均显着改善。CABG术后BW的改善(ΔPBW=BW_(术前)-BW_(术后))与术前冬眠心肌的量呈显着正相关(r=0.485,P=0.002)。结论:心肌梗死伴左心室机械不同步患者较心肌梗死无左心室机械不同步患者具有更多的冬眠心肌和瘢痕心肌。冬眠心肌是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机械不同步的独立影响因素。CABG术后左心室机械不同步的改善与术前冬眠心肌数量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室内不同步论文参考文献

[1].陈雨,谷阳,林振宇,徐海燕,严山.核素心血池显像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不同步性的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

[2].张飞飞.核素心肌显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机械不同步及其影响因素[D].苏州大学.2018

[3].张富强,王素霞.不同β-受体阻滞剂在心室收缩不同步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

[4].郑莉.TEE对起搏的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心肌应变与心室内同步化运动的评价[D].南京医科大学.2017

[5].牟俊宇.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右束支阻滞心室不同步的特点[D].青岛大学.2017

[6].李天亮,穆利清,张晓丽,韩红,陈庆常.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测Tfirst-SD参数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内心肌收缩不同步性[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7].周娟,朱文军,徐明民,全丽娟.叁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收缩不同步性的价值[J].浙江医学.2016

[8].穆利清,李天亮,陈庆常,白鸿晖,胡新玲.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内心肌收缩不同步性[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

[9].刘博,张勇,徐晶,姜馨,李尚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双室同步起搏与左心室内同步化的相关性[J].心脏杂志.2016

[10].史宏伟.心脏手术患者心肌应变力和心室内/心室间同步化运动的研究及心肌保护中Mitsugumin53蛋白表达的变化[D].南京医科大学.2016

标签:;  ;  ;  ;  ;  

心室内不同步论文-陈雨,谷阳,林振宇,徐海燕,严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