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

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环境变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同时,受不同时空下的自然、人文相互作用制约。因此,高分辨率历史土地要素(不同类型土地数据、垦殖率等)序列的重建,对于认识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提高土地利用/土地变化研究精度,辨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程度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目前尚无相对成功的LUCC研究集成案例问世,因而以百年尺度县级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区域性LUCC动态信息获取、过程模拟和驱动机制、环境效应、重建等探讨,便成为中国研究区全球变化集成研究探索的重要成分。中国虽拥有各种历史土地数据记载,然而,由于这些数据在历史时期性质与功能不同,故不能直接作为研究的依据。尽管与其它历史文献的土地记载相比,地方志记载的内容包括定量记录和定性描述两类,且具有定量化和高分辨率的优点,但它毕竟不是真实的土地记录。因此,寻求一类将赋税资料反演为土地数据,使之能够与现代统计数据进行直接衔接的方法,是充分利用这份资料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以明清以来土地统计特征为视角,从基层土地登记制度、登记程序、不同册籍登记数据及其相互关系为出发点,重新系统地审视了历史时期土地数据的性质、演变过程、统计体系,澄清了以往对历史时期土地数据的模糊认识,从而对历史时期土地数据的重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结果表明,文献数据分类清晰,性质、职能明确,而以往研究通常忽略了文献数据的性质与功能,以至于将文献数据误读。由文献土地数据的考辩发现,从土地清丈数据到财政数据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并通过这一关系,对历史时期断面数据给予了重建。结果显示,在一定误差范围内,重建数据基本上,能够与现代统计数据相吻合,能够反映标准年代土地利用强度的趋势,因而是可信的。这一研究对中国文献土地数据价值及其百年尺度耕地数据的重建,具有开创性意义。作为一种主要时空差异分析的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强度格局分析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对明清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分析过程中,首次系统的进行了GIS辅助下的县级尺度要素分析。GIS的应用在上述县级尺度分析中的作用包括:空间数据的(表格、图等)的生成、可视化与制图效果。这一探讨对利用现代技术,合理分析历史文献数据起到了重要的探索作用。由于历史环境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策因素,不仅是加速或延缓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而且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移民因素、政区变化、地方登记体系形成的原因、种植结构的讨论,及其微观案例的研究,为纵深角度再现历史时期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认识,提供了有力的参照依据,同时,也为历史时期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奠定了实证研究。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意义及其学术背景
  • 第2节 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进展简述
  • 第3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界定及其相关术语
  • 第4节 研究内容、资料来源
  • 第5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6节 基本指导原則
  • 第7节 总体思路与研究目标
  • 第8节 论文篇章结构
  • 第2章 方志在明清时期区域土地利用研究中的科学价值——以河南方志编纂体系与记载特征为中心
  • 第1节 县级土地利用研究资料的选取
  • 第2节 区域研究中"志"与"史"的差异性
  • 第3节 县志、府志、通志之间的编纂关系与参证功能
  • 第4节 方志在土地利用中的使用价值
  • 第5节 方志的基本应用思路
  • 第3章 历史土地数据研究进展及其相关问题
  • 第1节 文献土地数据的可靠性与已有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第2节 明清以来土地数字研究概况
  • 第3节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本文关注的焦点
  • 第4节 区域土地利用研究资料遴选与土地数字重建构想
  • 第5节 历史土地数据研究基本指导思想
  • 第4章 河南及周边区域明代土地清丈驱动机制与登记特征
  • 第1节 明代华北土地登记数据的口径差异问题
  • 第2节 明初华北的土地管理与中期土地清丈的驱动机制
  • 第3节 明代华北土地清丈的动因与土地清册数据的特征
  • 第4节 万历清丈及其对以后田赋数据的影响
  • 第5节 明清华北土地登记特征及其实质
  • 第5章 地税数据与地籍土地数据的登记关系
  • 第1节 文献中的两种土地数据
  • 第2节 地籍术语的演变及地籍图
  • 第3节 地籍管理的嬗变过程
  • 第4节 《鱼鳞图册》与税册登记的关系
  • 第5节 文献中土地登记数据的度量特征
  • 第6节 《鱼鳞图册》所载土地登记格式变迁
  • 第7节 两种文献数据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
  • 第6章 亩制差异对河南土地数据的影响及相关问题
  • 第1节 问题的提出
  • 第2节 亩制内涵的变化与土地登记体系的演变
  • 第3节 登记体系对赋役制度的影响
  • 第4节 登记体系识别在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研究中的价值
  • 第7章 基于县级耕地数据构成与赋税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万历十年以来商水县土地登记为例
  • 第1节 有关历史时期耕地数据重建的基本问题
  • 第2节 商水县万历《清丈地亩申文》及其资料背景
  • 第3节 土地清丈方法与登记过程
  • 第4节 田赋数据特征、登记过程及其关系变化
  • 第5节 由纳税单位到实际耕地的推断
  • 第6节 案例研究在土地数据重建中的误差参照作用
  • 第8章 河南县级登记数据亩制特征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 第1节 县级土地登记数据的亩制问题
  • 第2节 明清河南登记数据亩制差异及其演变
  • 第3节 县级登记数据亩制的获取方式
  • 第4节 登记数据亩制空间分异处理方法与特征分析
  • 第5节 亩制在土地数据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思考
  • 第9章 河南土地数据序列重建的可行性及时空分异特征
  • 第1节 基本技术路线
  • 第2节 乾隆时期府级分县土地重建数据序列特征
  • 第3节 垦殖率分析
  • 第4节 明清以来河南土地垦殖率断面空间分异特征
  • 第5节 土地数据重建的可行性及其意义
  • 第10章 河南土地数据重建的可靠性与历史遗留问题反思
  • 第1节 已有耕地面积重建研究方法回顾
  • 第2节 省级土地重建方法与修正结果分析
  • 第3节 省级土地的重建在解读历史遗留土地问题中的作用
  • 第4节 明代文献土地的登记特点
  • 第5节 洪武二十六年河南土地数据新探
  • 第6节 洪武二十六年河南土地数据评述
  • 第7节 关于明代土地登记制度的思考
  • 第11章 政区结构变迁下的明清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以河南西南部及其相邻区域土地开发的阶段性为例
  • 第1节 流民涌动与明清荆襄地区开发的渐进性
  • 第2节 明政府的流民安缉政策及其调整过程
  • 第3节 荆襄地区新行政区划的形成
  • 第4节 政区结构演变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宏观指标功能
  • 第12章 土地利用变化的移民因素及其人文轨迹——以明初华北移民分姓现象为视角
  • 第1节 传统社会的分姓现象与人口流动
  • 第2节 明初华北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移民动因
  • 第3节 家谱等文献所见明代华北移民分派特征
  • 第4节 土地利用驱动下积淀的移民文化
  • 第13章 地方利益驱动下的土地陈报亩制变迁
  • 第1节 典型县级土地登记变迁及其相关问题
  • 第2节 登记亩制差异与插花错壤
  • 第3节 地方政府在登记亩制变迁中的角色
  • 第4节 亩制变迁在经济史研究中的价值与人文意义
  • 第14章 新作物的引进及其在边际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以明清以来玉米别名的考证及其对种植结构影响为中心
  • 第1节 玉米别称及其存在问题
  • 第2节 明代河南方志所见玉麦记载及相关解释
  • 第3节 明清以来河南方志所载玉麦与玉米等美洲作物序列特征
  • 第4节 方志中最早的玉米记载及其它地区玉麦的描述
  • 第5节 明清文集、医书、农书中的御麦记载
  • 第6节 玉(御)麦所指与明清时期河南美洲作物种植状况
  • 第7节 玉米在中国推广的阶段性及其相关动因
  • 第8节 玉米别名识别的意义
  • 第15章 河南历史土地利用集成案例研究——以晚清南阳县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分析为例
  • 第1节 资料与处理方法
  • 第2节 南阳县土地组合与土地利用格局
  • 第3节 土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力分析
  • 第4节 简短结语
  • 第16章 历史土地利用研究理论与方法思考
  • 第1节 全文技术路线与关注焦点回顾
  • 第2节 明清区域土地利用研究的基本认识
  • 第3节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研究理论与方法刍议
  • 附录1.明清时期河南省断面土地(耕地)重建表
  • 附录2.明清时期河南土地登记数据亩制一览表
  • 附录3.明清以降河南方志载玉麦、玉米及同时期传入作物记载一览表
  • 主要引证文献
  • 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河北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J].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12(Z1)
    • [2].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08(04)
    • [3].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08(02)
    • [4].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及其对区域生态质量的影响分析——以巢湖市为例[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9(11)
    • [5].2000-2015年新疆南部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科技通报 2020(02)
    • [6].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贵州坝子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研究[J]. 生态学报 2019(24)
    • [7].晋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演变与模拟[J]. 生态学报 2020(01)
    • [8].中国土地利用冲突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02)
    • [9].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10].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3)
    • [11].盐池县土地利用自然生态位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0(01)
    • [12].旅游驱动下干旱旅游区土地利用的变化[J]. 江苏农业科学 2020(02)
    • [13].土地管理现状和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的思路探讨[J]. 住宅与房地产 2020(06)
    • [14].评《城镇化下土地利用变化与效应》[J]. 区域经济评论 2020(02)
    • [15].应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挖掘浙江省土地利用演变信息[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16].1980~2015年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 人民长江 2020(02)
    • [17].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02)
    • [18].中国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陈述彭学术思想的引领[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04)
    • [19].基于地理国情监测的土地利用/覆盖时空演变分析——以榆次区为例[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05)
    • [20].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探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0(08)
    • [21].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J]. 环境与发展 2020(03)
    • [22].三峡库区典型流域聚落变迁的土地利用效应[J]. 生态学报 2020(12)
    • [23].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05)
    • [24].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4)
    • [25].阿克苏河流域中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26].甘州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4)
    • [27].1978–2018年叶尔羌河流域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数据研究[J].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2020(01)
    • [28].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遵义市为例[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29].北江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水文过程影响研究[J]. 人民长江 2020(08)
    • [30].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措施探讨[J]. 山西农经 2020(16)

    标签:;  ;  ;  ;  ;  ;  

    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