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杆菌与胃癌临床分析

幽门杆菌与胃癌临床分析

娄艳妮(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人民医院114000)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195-02

【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胃癌患者幽门杆菌检查,调查阳性率,反映出胃癌发病病因与幽门杆菌的关系,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与预防。方法调查60例胃癌患者资料,整理幽门杆菌感染阳性率,对其病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幽门杆菌感染阳性为49例。结论胃癌与幽门杆菌感染相关。

胃癌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是胃腺癌,占胃部肿瘤的95%。每年约有近20万新发胃癌,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7.2%。我国虽然做了大量的预防工作,但总体无下降趋势。病因与发病机制远远未明,但肯定了多种因素与之相关,如环境因素、感染因素、遗传因素、生活压力及胃癌前变化。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胃癌可能是幽门杆菌长期感染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模式中,幽门螺旋杆菌可能起着先导作用。调查我院2009—2012年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通过侵入性方法依赖胃镜活检和非侵入性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分析病因,确立胃癌形成与幽门杆菌感染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组有60例患者,男39例,女21例;年龄40~82岁,中位年龄62.3岁。因腹痛为主要症状就诊者19例;因单纯食物缺乏、消瘦及乏力就诊者9例;因恶心、呕吐就诊者10例;因出血和黑便就诊者11例;因肿瘤转移症状就诊者6例;无症状体检就诊者5例。

1.2诊断方法

除急性消化道出血及心脑血管、血液病等禁忌证以外,均在24~28h行胃镜检查并实施组织活检,结合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对于其他患者在有效止血及治疗基础病并达到病情稳定后,视病情行上述检查,否则行无创伤检查如:CT、核磁共振及肿瘤标志物以便确诊胃癌。要求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必须在治疗前后各做2次,防止漏诊。通过此办法明确胃癌的诊断和幽门杆菌感染准确性。

2结果

60例胃癌患者中,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为49例;阴性10例,不耐受检查1例。

3讨论

幽门螺旋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超过51%,但各地差异甚大,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明显超过发达国家。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胃内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在33%~81%。年龄、种族、性别、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状况都是影响幽门螺旋杆菌的因素。幽门杆菌主要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污染的胃镜可造成医源性传播。所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最终均会发展成胃炎和溃疡,少部分会发展成胃癌。因此,胃癌的形成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直接相关,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埋下隐患。患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机体难以自身清除之,往往造成终身感染。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其螺旋形带鞭毛的形态结构,以及产生的适应性酶和蛋白,可以在胃腔酸性环境定植和生存,同时释放毒性产物,产生炎性和免疫反应,从不同的方面对胃黏膜造成损害。许多学者不断深入研究认为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重要病因和促成因素与胃腺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癌(MALT)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相关。而且早在1994年幽门螺旋杆菌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Ⅰ类致癌原。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L型抗原与原菌仅有量的减少,但对机体的致病性比原菌强,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组190例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达78%,并不代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都会患胃癌,根据统计,在2005—2012年所有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中,胃癌患病率不足1.3%,大多数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疾病。分析差异巨大原因:年龄、遗传背景、炎症和免疫反应的个体差异等;环境因素如亚硝胺、高胃酸分泌、高盐饮食、吸烟和非甾体抗炎药等与幽门螺旋杆菌的协同作用;幽门螺旋杆菌本身的因素,包括不同菌株的毒力、感染的不同阶段对感染者出现何种临床表现均有影响。

综上所述,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至于幽门螺旋杆菌如何引起胃癌的发生,并非某单一机制能致,可能是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共同参与的结果,加强随访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今后的重点,为胃癌的防治奠定基础。

标签:;  ;  ;  

幽门杆菌与胃癌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