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滨江带城市设计看国内滨水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

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滨江带城市设计看国内滨水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

对水的欣赏,对我们来说,这些心理反应无需后天学习,它早已存在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早在我们还在虚无中等待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时,水就拥有与我们心灵共鸣的力量,无论其沉静或灵动,无论在黎明或黄昏。也许,在人类已能征服太空的今天,我们对于水已无需过多的敬畏。自然正无可避免的失去她的神格,仅凭一次洪水泛滥就能使我们诚惶诚恐、祝天祷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水的沉静,仍能以其独特的力量抚慰我们的焦虑。对滨水空间的研究工作已有很多,但如果单就滨水环境进行探讨往往容易流于狭隘。因此,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滨水空间在城市与河流之间的位置及其所承载的功能进行城市设计范围的探讨。首先,论文明确了滨水空间的研究背景和视角,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进行详尽的综述和分析,找到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框架。其次,第一步是对城市滨水空间相关概念的明确和分类界定,明确城市设计对滨水空间的研究内容。接下来,本文通过第三章和第四章的论述,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构成要素、理念、原则和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方法做以详细的论证,通过大量实例、实景和解析,建立对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的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最后,对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趋势做以展望,并给出一定的评价标准。在研究中,论文自始至终结合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滨江城市设计的实例在每个理论点上进行分析,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时刻结合,对于理论的论证和确立更加有的放矢。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缘起
  • 1.1.1 研究背景及视角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1.3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框架
  • 第2章 滨水城市空间相关概念研究
  • 2.1 滨水区的概念及分类
  • 2.1.1 滨水区的概念
  • 2.1.2 城市滨水区的范围界定
  • 2.1.3 滨水城市的分类
  • 2.1.4 城市滨水区的分类
  • 2.1.5 滨水空间的类型
  • 2.2 滨水空间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开放空间
  • 2.2.2 开放空间的特征与功能
  • 2.2.3 界面
  • 2.2.4 整合
  • 2.3 城市设计方法概述
  • 2.3.1 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
  • 2.3.2 城市设计的目标及价值取向
  • 2.3.3 滨水空间在城市设计尺度下的构成
  • 第3章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要素及理念
  • 3.1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分析
  • 3.1.1 自然要素
  • 3.1.2 社会要素
  • 3.1.3 人的要素
  • 3.1.4 空间要素
  • 3.2 城市滨水空间的城市设计理念
  • 3.2.1 加强滨水区与城市的联系
  • 3.2.2 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 3.2.3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
  • 3.2.4 提倡混合的功能与活动
  • 3.2.5 完善交通和步行网络
  • 3.2.6 保障公众的亲水权益
  • 3.3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原则
  • 3.3.1 遵从自然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 3.3.2 文脉延续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原则
  • 3.3.3 多目标兼顾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的原则
  • 第4章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方法解析
  • 4.1 滨水空间的城市设计方法解析
  • 4.1.1 整体结构
  • 4.1.2 空间场所序列
  • 4.1.3 道路交通
  • 4.2 滨水空间的建筑设计方法解析
  • 4.2.1 建筑形态的控制
  • 4.2.2 层次丰富的滨水天际轮廓线
  • 第5章 对我国滨水城市空间发展的展望
  • 5.1 滨水区开发设计的状况分析与存在问题
  • 5.1.1 欧美国家滨水区的开发状况分析
  • 5.1.2 我国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状况分析
  • 5.1.3 我国城市滨水区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
  • 5.1.4 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存在的社会问题
  • 5.2 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趋势
  • 5.2.1 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自然人工化
  • 5.2.2 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趋势
  • 5.3 探讨建立城市滨水空间的评价体系
  • 5.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3.2 评价标准
  • 5.3.3 红谷滩新区城市设计及景观风貌综合使用评价及发展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滨水空间规划与非遗传承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南国陶都”佛山石湾东平河北岸为例[J]. 现代商业 2020(05)
    • [2].滨水空间活动强度差异中的地形设计——以上海后滩公园和徐汇滨江为例[J]. 中国城市林业 2020(02)
    • [3].城市滨水空间复兴探究——以小清河涤心雅境节点设计为例[J]. 城市住宅 2020(05)
    • [4].基于儿童友好的滨水空间安全感设计策略[J]. 北京规划建设 2020(03)
    • [5].论述城市滨水空间的特性及塑造[J]. 价值工程 2020(21)
    • [6].基于弹性设计理念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概述[J]. 居舍 2020(21)
    • [7].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 建筑技术开发 2020(16)
    • [8].后世博时代的滨水空间活力及再造问题——以长沙和上海为例[J]. 中外建筑 2020(10)
    • [9].基于“点、线”结合的滨水空间提升设计及工程应用[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4)
    • [10].广西地区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探究[J]. 艺术科技 2019(07)
    • [11].关于城市滨水空间的一些思考——空间、品质、文化与自然的有机融合[J]. 江西建材 2019(07)
    • [12].浅谈苏州河滨水空间建设[J]. 上海水务 2019(03)
    • [13].基于古浮桥为中心滨水空间的调查与研究[J]. 建材与装饰 2018(06)
    • [14].探究城市滨水空间现状与活力提升——以鞍山市万水河南路段滨水空间为例[J]. 建材与装饰 2018(10)
    • [15].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初探——以苏州市滨水空间开发为例[J]. 建材与装饰 2018(27)
    • [16].合肥天鹅湖滨水空间规划研究[J]. 农家参谋 2018(06)
    • [17].首尔市汝矣岛汉江公园滨水空间设计分析[J]. 设计 2018(14)
    • [18].历史文化名城下的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J]. 艺术科技 2018(06)
    • [19].发展战略框架下的水源地滨水空间开发策略 以丹江库区郧阳湖滨水空间杨溪小镇为例[J]. 中华建设 2017(01)
    • [20].城市滨水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J]. 住宅科技 2017(05)
    • [21].“城市翻修”系列设计课程教学报告(32):北京通惠河滨水空间更新设计[J]. 城市设计 2017(02)
    • [22].生态视角的滨水空间设计——以梅城镇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7(05)
    • [23].基于海绵城市视角下城市中心区河流滨水空间更新策略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11)
    • [24].以体验为主导的城市滨水空间构建[J]. 安徽建筑 2016(03)
    • [25].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整治恢复与生态规划[J]. 现代园艺 2015(03)
    • [26].探讨城市滨水空间的园林景观设计[J]. 现代园艺 2015(08)
    • [27].滨水空间[J]. 艺术品鉴 2020(12)
    • [28].试论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J]. 智富时代 2019(03)
    • [29].浅析城市滨水空间步道景观设计[J]. 明日风尚 2018(13)
    • [30].基于美学形式下的城市滨水空间驳岸空间艺术设计原则[J]. 牡丹 2017(09)

    标签:;  ;  ;  ;  ;  

    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滨江带城市设计看国内滨水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