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石居集》校注

《愚石居集》校注

论文摘要

李彬(1633-1722),广西浔州府贵县廓南里三图人。康熙九年进士,赐官内阁中书,但他三辞不就,退隐故里,终身不仕。李彬虽然不登庙堂,身处江湖之远,但他并非是那种逃避时世、不问人间疾苦的苟安之士。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甚至愿为民请命,曾与同乡人士立义社以抗敌御寇、保民一方。土寇杨其清发动叛乱,部分百姓受冤被官府抓走,李彬出面协助查实情况,前后解救了近千人,且坚决拒绝了受救者给他的感恩之礼,其胆略侠义于此可见。他与官场中人交往,并常通过此来帮助百姓,却不会为私利而去干谒。曾任广西学政的徐树屏受托为之亲撰墓志铭,并称颂他“清朝高洁无双士,南国端方第一人”。李彬不刻意仕进,却倾注民瘼、情系桑梓,这有违常情的选择,体现了部分传统知识分子独善其身、淡泊名利的独特理想追求。相对于对抗或投降清政权的汉族知识分子来说,他是明末清初隐居一类广西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之一,值得后人探究。李彬诗文词有其一定成就。目前没有专门对其诗文作品进行校注及全面研究的著作。在校注其诗文词的基础上,本论文试图结合明末清初社会变革、学术和文学新变、民族排斥思想等时代背景和个人志趣及交游情况,对李彬诗文中所表现的隐居而不弃俗、儒而参禅的独特人生思想和文学作品的内容、艺术成就、创作得失进行分析研究。这也许可为了解评价李彬其人其作及当时广西的儒林群体思想和文学创作情况提供一点帮助。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李彬生平、著作及思想
  • 1.1.李彬生平
  • 1.1.1 家族背景
  • 1.1.2 行年
  • 1.1.3 交游
  • 1.2 著作及流传情况
  • 1.3 主要事迹及其独特思想探究
  • 1.3.1 举而不仕 隐不弃俗
  • 1.3.2 儒佛两异 儒而参释
  • 2.李彬散文研究
  • 2.1 李彬散文的分类及主要内容思想
  • 2.1.1 论说杂文
  • 2.1.2 诗文评论
  • 2.1.3 叙记文
  • 2.1.4 书信应酬
  • 2.2 李彬散文艺术特点
  • 2.2.1 夹叙夹议,说理形象
  • 2.2.2 层次构思手法多样
  • 2.2.3 文笔简洁生动、质朴古雅
  • 2.2.4 善用修辞,手法灵活
  • 3.李彬诗词研究
  • 3.1 古近体诗的主要内容思想
  • 3.1.1 山水田园
  • 3.1.2 即事感时
  • 3.1.3 怀古咏史
  • 3.1.4 吟咏风物
  • 3.1.5 赠答祝颂
  • 3.2 古近体诗艺术特点
  • 3.2.1 现实主义性较强
  • 3.2.2 擅长借景抒情
  • 3.2.3 语言风格清淡雅致
  • 3.2.4 修辞方法丰富多变
  • 3.3 李彬词的研究
  • 结语
  • 《愚石居集》文、诗、词校注
  • 凡例
  • 校记
  • 校注》文集'>1.《<愚石居集>校注》文集
  • 1 愚石居说
  • 2 《曾子责子夏》论
  • 3 毙鹤问
  • 4 《阿玉山刺史诗集》序
  • 5 《省身斋诗集》序
  • 6 家孝廉十千侄诗序
  • 7 《荒山堂诗集》叙
  • 8 题石南张会捷传
  • 9 万兴寺记
  • 10 重修接龙桥碑记
  • 11 重修北帝祠记
  • 12 陈敷和邑侯重修西门桥记
  • 13 龙兴寺募修引
  • 14 重修三官楼石坊、香积厨大门石砌记
  • 15 鼎建八角亭金刚殿记
  • 16 贵县镇龙寺记
  • 17 与张素庵邑侯书(附回书)
  • 18 上余兰城别驾书
  • 19 复梁蟊云书(一)
  • 20 再答梁矞云书
  • 21 与梁倬云书
  • 22 复梁矞云书
  • 23 知己辨戏答姜非熊
  • 24 寿庄公谋郡丞序
  • 25 寿徐嘉臣别驾叙
  • 26 寿高平南文
  • 27 寿邓太君文
  • 28 寿赵柏岩先生八十叙
  • 29 寿梁倬云外翰叙
  • 30 寿博白韦司训
  • 31 祭马伏波文
  • 32 祭平南孙邑侯文(代)
  • 33 祭阎太翁文
  • 34 祭韩总戎文
  • 35 祭萧宜人文
  • 36 祭县君安人文
  • 37 祭刘孺人文(代)
  • 38 蒙赓飏明经墓志铭
  • 39 萧太翁画像赞
  • 40 弥庙祀田记
  • 校注》诗词'>2.《<愚石居集>校注》诗词
  • 《愚石居诗文集》诗歌:纪游草(一)
  • 1 过分水塘
  • 2 欲登湘山不果
  • 3 浯溪石镜
  • 4 湘江卧病
  • 5 舟泊衡阳遇雨
  • 6 湘南更舟
  • 7 星沙怀陈允畏孝廉
  • 8 洞庭
  • 9 岳阳楼
  • 10 祭风台
  • 11 舟过沙阳,风雨大作,至暮稍霁
  • 12 舟泊黄鹤楼闻笛
  • 13 过武昌市有感
  • 14 沽酒
  • 15 汉阳赠倬人长兄
  • 16 过武胜关(关在豫楚界,时自豫入楚)
  • 17 过义阳同赵玉圃晚眺
  • 18 过黄河
  • 19 殷太师墓
  • 20 过岳武穆故里
  • 21 沙河晓行
  • 22 京师除夕
  • 23 上朝遇雪
  • 24 午门叩驾
  • 25 京邸示仆
  • 26 漓江舟次
  • 27 望三洲岩
  • 28 崧台
  • 29 舟中有感(时移泊佛山)
  • 30 久客
  • 31 舟过苍梧(二首)
  • 32 蒋倬庵总戎招饮,歌妓秀英以扇索句,赋而遣之
  • 33 代简孙参军
  • 34 赠葆生兄家太守
  • 35 归舟
  • 36 次家侍御弟台林方伯、王安之夫子游七星岩
  • 《愚石居诗文集》诗歌:倦游草(一)
  • 37 新卜山居
  • 38 怀古杂咏
  • 39 落花
  • 40 对落花感赋
  • 41 饮罢登山
  • 42 南山秋夜
  • 43 游南山新庵有感
  • 44 秋日横槎枢部叶伯霖先生诗筵见惠次韵
  • 45 送星岸鲍邑侯
  • 46 园馆晚坐
  • 47 寿实音禅师
  • 48 闲居诸同志招饮
  • 49 竹园招饮
  • 50 斯文岩夜坐
  • 51 癸丑移寓山肚,容庵郑邑侯携酒炙见过,兼以诗惠,次韵酬之
  • 52 岩居感怀
  • 53 郑容庵邑侯见访不遇
  • 54 访觐徽茂才
  • 55 纪乱十咏
  • 56 避乱三首
  • 57 丁丑大水
  • 58 戊午复大水(时值用兵,师驻境上,力役及妇人)
  • 59 次广文蒋伯棠、曾宾王避兵韵(时同避山谷)
  • 60 山夜归云
  • 61 催饷使至有感
  • 62 蒋伯棠、曾宾王见访,兼惠以诗,次韵谢之
  • 63 过和章山居
  • 64 田父
  • 65 次途醉解嘲韵(耻庵有《何村七咏》见寄,山居各拈原题韵奉酬)
  • 66 月下怀古
  • 67 厥明忆醉
  • 68 罢钓(次耻庵原韵)
  • 69 寄怀黄景烈
  • 70 素酒钱
  • 71 酬吴孚恒扫地韵
  • 72 寄姜非熊
  • 73 谒平南府还山
  • 74 曾宾王还家,以诗告别,次韵送之(时避兵,同居山谷)
  • 75 卖屋
  • 76 上九问山
  • 77 早梅
  • 78 入谷歌
  • 79 良村庄次
  • 80 春日桃花
  • 81 过午
  • 82 喜晴登山示同学诸子
  • 83 广文与邑庠各茂才南山会饮次韵
  • 84 仲春之日雨雹(乙未)
  • 85 曾宾王以诗酒见祝,步韵奉和,兼约同醉
  • 86 城中阴霾思归,时寓僧寺
  • 87 客夜
  • 88 雨夜
  • 89 记旱(庚申六月,时兵火连年)
  • 90 兵燹之后,各乡相继逃亡,诸当道书托安集,笺剳盈案,不胜其烦,思将去之
  • 91 答友人客舍春日韵
  • 92 苦雨(自庚申冬至迄辛酉春分,积雨连月,不见天日,天变亦极矣)
  • 93 落花
  • 94 坝上看江
  • 95 踏青
  • 96 次姜非熊过旧居有慨韵(余故庐已毁,非熊过之)
  • 97 感事二首
  • 98 次韵酬文郁林总戎
  • 99 送安侯赵都阃移任怀远
  • 100 卖花吟
  • 101 乱后竹园访旧
  • 102 赠汝舟金太守
  • 103 赠木冠道人
  • 104 庄别驾摄篆龙城,以梨见惠
  • 105 酬杨石园寄怀次韵
  • 106 看南山登临即仙石刻
  • 107 寿庄一汉公祖
  • 108 途别世辅总戎伯兄
  • 109 次白野云邑侯春初游山韵
  • 110 送熊广文子明丁忧归里
  • 111 次杨仲昭侯来祝元韵
  • 112 和白野云邑侯除夕
  • 113 次杨邑侯思归
  • 114 邀杨邑侯仲昭、翟山宗孝廉过竹园
  • 115 次梁倬云、甘宁远过访元韵
  • 116 赠赵方贻孝廉新任浔州司铎
  • 117 送仁阖总戎朱还郡城
  • 118 悼亡妾
  • 119 部檄催任中书,三辞获免
  • 120 抱病谢客
  • 121 修园馆
  • 122 酬梁倬云
  • 123 白石吟(阎司马韵)
  • 124 南湖棹歌
  • 125 罗丛即事
  • 126 看镜
  • 127 酬梁药亭佩兰内翰次元韵
  • 128 新亭成,示同学诸子
  • 129 怀吴景徐
  • 130 邀曾义斋、黄雪庵、潘洁庵小酌
  • 131 蒙昭衡、蒙敷九、姚贶宾见访
  • 132 郑支伦过访
  • 133 和张邑侯素庵见祝
  • 134 送梁倬云之官湘源
  • 135 家总戎弟肖华过访(时陛见,还龙门)
  • 136 移居南山(自二图六村迁)
  • 137 迁居乌桕(时南山故居已毁)
  • 138 寄梁廷献
  • 139 园竹
  • 140 赠梁冶仙
  • 141 登舟
  • 142 舟中闻雁
  • 143 蒙敷九广文见访
  • 144 送马贞庵太守升任荆南大参
  • 145 偕诸弟侄回故土建宗祠
  • 146 自嘲
  • 《愚石居诗集续编》诗歌:纪游草(二)
  • 1 黄梁梦
  • 2 临水怀刘亦文(时都门回道,过邯郸别去)
  • 3 和尚石
  • 4 市肉
  • 5 舟破
  • 诗歌:倦游草(二)
  • 6 怀澹公杨夫子
  • 7 哭杨仲昭世兄(仲昭以寻父不遇,由粤出吴,病故庐龙道中,三月而讣始至)
  • 8 看采茶,语诸子侄
  • 9 次杨仲昭《吊明妃》韵
  • 10 失薪疏
  • 11 中秋即事
  • 12 次课儿韵
  • 13 忆去年
  • 14 纸鸢
  • 15 寿番禺某翁六十乞言
  • 16 寿某孺人八十乞言
  • 17 哭蒋棠伯广文
  • 18 送广文季郎归里
  • 19 仲冬雷鸣无雨
  • 20 麻卑江仙迹
  • 21 人日瓶花
  • 22 酬余耻庵来祝
  • 23 慰余耻庵扶亲出葬
  • 24 梅花(次梁国符韵)
  • 25 春
  • 26 夏
  • 27 秋
  • 28 冬
  • 29 偕邻人祈雨,获雨连日,诸友以诗见称,答之
  • 30 过照镜岭告仆(时大雾四塞,咫尺莫辨)
  • 31 同学诸子谒某中丞,不果送回
  • 32 看蝶
  • 33 嘲鸡鸭
  • 34 次山阴任子宜七夕韵
  • 35 怀进士黄克中(时广文苍梧)
  • 36 呈余耻庵山居
  • 37 酬弟伊久伊韵问疾
  • 38 赠安侯赵都阃
  • 39 寄复星岸鲍邑侯(次原韵)
  • 40 觉堂镜晓
  • 41 层楼晚眺
  • 42 西山屏翠
  • 43 南谯觉梦
  • 44 飞来大士
  • 45 双涌甘泉
  • 46 翠柏风涛
  • 47 扶桑捧日
  • 48 乙丑婚嫁一子一女,太守汝舟公祖以兼金四镒相馈,荣公之贶,因记之
  • 49 傀儡
  • 50 昼坐自记
  • 51 元宵歌舞
  • 52 金太守惠琉璃灯笼
  • 53 赠吴颖征新婚
  • 54 次廖千能年文瀑布韵
  • 55 解愚
  • 56 谢汝舟金太守惠冠带袍履
  • 57 祝纲庵刘别驾
  • 58 次李峨士邑侯七夕韵
  • 59 次杨石园《天花满座》韵
  • 60 送景徐吴君赴秋试
  • 61 寿汝舟金公祖
  • 62 和甘宁远孝廉始安寒雨韵
  • 63 次杨仲昭邑侯寄韵(时解任将归)
  • 64 与杜蜚宁夜坐
  • 65 僧实音送炉,璧之
  • 66 次杨仲昭邑侯邀游上元值雨韵
  • 67 上元夜雨次韵
  • 68 贺翟广文失火
  • 69 次曾义斋元旦拈香
  • 70 出城染病
  • 71 黄柑醇酒贻仲昭杨邑侯
  • 72 次曾义斋花鸟争春韵
  • 73 寿杨邑侯(时方解绶)
  • 74 次张素庵邑侯九日重游南山韵
  • 75 赠子千学博归里(效尧夫首尾吟)
  • 76 次梁倬云明经菊影吟
  • 77 贱日曾义斋、王雪庵以诗并酒炙见祝奉酬
  • 78 督学靳益庵去思碑
  • 79 观书倦眼二首
  • 80 久雨坏屋
  • 81 竹亭篱外花
  • 82 别临浦张渐逵孝廉长短句
  • 83 怀晋江伯昭杨世兄
  • 84 贱辰蒙广文、赵鹤洲年侄过祝(留同醉六句)
  • 85 谢苏邃予
  • 86 谢蒙昭衡敷九昆玉
  • 87 留款倬云昆玉七言六句
  • 88 徐克肫、吴景徐、谭健之、张运纪诸明经见祝,命儿曹款之六句
  • 89 次阿刺史舟行纪事
  • 90 与姚贶宾小酌
  • 91 酬横州孝廉钟天闲年文
  • 92 送朱季兰还始安
  • 93 系龙洲次黄崧邮别驾韵
  • 94 语从孙彦纶
  • 95 别谢梁廷献内侄昆季
  • 96 辞曾义斋中秋召
  • 97 九月晦日芙蓉
  • 98 竹园对客
  • 99 闻盗
  • 100 派诗并序
  • 101 寄梁矞云
  • 102 淡居董园,乐渊三弟到家
  • 103 与矞云孝廉寄乃兄倬云
  • 104 酬曾义斋
  • 105 客送画
  • 106 风卷诗幅
  • 107 次曾义斋春日韵(三首)
  • 108 嘲元宵歌舞
  • 109 四君子诗
  • 110 赠友人水阁
  • 111 看园花
  • 112 赠潘润乔兄弟游泮
  • 113 邑中公议后至
  • 114 春日儿辈修亭馆
  • 115 贱日登山
  • 116 风狂碎花
  • 117 赵鹤洲惠麺酒
  • 118 与钟石攻广文夜饭
  • 119 寿淡居弟
  • 120 寿董园弟
  • 121 寿张素庵邑侯
  • 122 赠覃健之新居
  • 123 寄姚贶宾
  • 124 赠黄榴声山居
  • 125 饮吴俊臣馆次
  • 126 送曹图南下舟
  • 127 盗笋
  • 128 盗花
  • 129 陈敷和邑侯过访
  • 130 端阳菊花次曾义斋韵
  • 131 赠黄翼歧
  • 132 怀蒙昭衡
  • 133 送内侄梁昌言之官石南
  • 134 和曾义斋紫菊
  • 135 赠医士
  • 136 次曾义斋人日南山拈香韵(二首)
  • 3.附词(十二首)
  • 1 桃花(调长相思)
  • 2 嘲木匠(调望江南)
  • 3 归舟(调浣沙溪)
  • 4 晨起(调鹧鸪天)
  • 5 诛虱(调浪淘沙)
  • 6 花恨(调鹧鸪天)
  • 7 竹恨(调长相思)
  • 8 柳恨(调清平乐)
  • 9 池恨(调画堂春)
  • 10 笔恨(调江城子)
  • 11 墨恨(调临江仙)
  • 12 沁园春·同廖千能登独秀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书推介:唐晓涛《俍傜何在:明清时期广西浔州府的族群变迁》出版[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 [2].清中后期村落联盟的形成及其对地方社会的意义——以“拜上帝会”基地广西浔州府为例[J]. 清史研究 2010(03)
    • [3].书生走捷径误性命[J]. 清风 2019(04)
    • [4].明代浔州府“瑶乱”发生原因探析——基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变迁的视域[J].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3)
    • [5].无影剑[J]. 微型小说选刊 2018(34)
    • [6].国家认同与地方神明正统化——以明清广西浔州府三界神为例[J]. 钦州学院学报 2014(09)
    • [7].明代广西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关系背景分析——以桂中地区为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标签:;  ;  ;  ;  

    《愚石居集》校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