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研究“现代化”及其与西方关系初探

汉语研究“现代化”及其与西方关系初探

论文题目: 汉语研究“现代化”及其与西方关系初探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者: 张长会

导师: 施向东

关键词: 汉语,汉语研究,现代化,小学,实证

文献来源: 天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中国历史上,提起大规模的外来文化输入,人们津津乐道于自汉代开始的佛教文化东传以及清末至“民初”的“西学东渐”。尤其是“西学东渐”,大多数学人注目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提起汉语研究的“现代化”历史,多数中国语言学史家一致认为:自清末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和马建忠《马氏文通》发表伊始,汉语研究“现代化”大幕渐次拉开。卢、马二氏乃汉语研究“现代化”的开山祖师,他们领衔主演了中国语言(学)“现代化”这场悲喜剧。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启超(1873-1929)和胡适(1891-1962)等人明确地指出过清代学术(当然包括汉语研究,即所谓的“小学”)和“西学”有关系。这种说法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他们提出后,学术界一直没有确实呼应。近二十年来,学术界的跨文化研究有了很大突破,从事明末清初研究的学者都知道,现在已经很难简单化地将17世纪的欧洲作为“他者”,排斥在中国史研究之外了。从事“明清之际”的研究,进而关心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谁也不会低估中国学术与西方思想的密切关系。明清学术是一种新的语境下的传统学术的创新与超越。明清之际的聪明绝顶之士以其在科学领域的潜心开拓(基本上是“西学”刺激的直接产物),在传统的“象数之学”与现代科学之间划出了明显的界限:前者凭借狭隘经验论和神秘直觉,后者则完全诉诸科学实证和理性。在这种全新的文化语境下,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仅被运用于认识自然,也被广泛运用于人文学科领域。正是“西学”的强有力刺激,汉语研究变传统的“小学”为系统的实证科学。第一次“西学东渐”,语言学是受惠的重要学术领域。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汉语研究“现代化”的历史向前推进二百年。以此观照,我们重新审视第二次“西学东渐”文化背景下的汉语研究的学术嬗变,就不会有突兀顿生之错觉:以马建忠为代表的语言学者,不仅全面继承了第一次“西学东渐”给传统语言学注入的新鲜质素,而且比前辈“汉学”家又多了一把锐利“武器”:他们直接浸淫于西语当中,对于西方的学术文化有相当强烈的切肤之感;所以他们更能得心应手地以“西学”为参照标的,把汉语研究“现代化”推向新的高峰。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本课题研究缘起

1.1 第一次“西学东渐”在语言学史研究上的空白

1.2 梁、胡等学者的倡论及其反对之声

1.3 语言学史研究界域的扩大及更新

第二章 中西语言文字的直接碰撞

2.1 《西字奇迹》的刊行及流传

2.2 《西儒耳目资》的撰写及广泛影响

2.3 嗜《西儒耳目资》颇深的方以智对中西语言文字的比较

2.4 具有明显“西学”倾向的刘献廷对中西多种语言文字的比较

2.5 “西学”素养极高的康熙帝对西方语言文字的关注

第三章“小学”研究中的“西学”质素

3.1 “汉学”概念之界定及“小学”与“汉学”的关系

3.2 “汉学”的发生及其“西学”的羼入

3.3 “汉学”开山之师与“西学”的接触及其“汉学”基调的确立

3.4 由“文字通经义”与西方近代解释学的契合

第四章“汉学”家研析“小学”的学术方法与“西学东渐”关系之研究

4.1 “汉学”家的“西学”素养影响了他们的治学方法

4.2 江永、戴震的成功个案

4.3 逻辑实证方法在“汉学”中的广泛应用

4.3.1 逻辑推理论证法

4.3.1.1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4.3.1.2 类比推理法

4.3.1.3 比较法

4.3.1.4 逻辑同一律、矛盾律的运用

4.3.1.5 “汉学”家对逻辑论证方法的自觉认识

4.3.2 调查观察法

4.3.2.1 调查观察法的历史渊源

4.3.2.2 调查观察法之目验

4.3.2.3 调查观察法之金石考证

4.4 本章总结——“汉学”家广泛的“西学”风尚决定了他们能够在“小学”研究中充分运用“西学”

第五章 回顾和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4-17

参考文献

  • [1].英国专业汉学时期词法研究[D]. 林馨.厦门大学2014
  • [2].21世纪以来德国汉语教学现状研究[D]. 徐肖芳.湖北工业大学2010
  • [3].英汉学术语篇言据性对比研究[D]. 纪永娟.兰州理工大学2014
  • [4].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语用信息研究[D]. 卜源.厦门大学2014
  • [5].英汉学术语篇中的让步介入对比分析[D]. 章紫苏.山东大学2016
  • [6].教材本土化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专业化—维也纳大学汉学系教材与教学现状考察与分析[D]. 朱海(Julian Benedikter).复旦大学2012
  • [7].马若瑟汉语教学理论及实践之探讨[D]. 刘子菁.南京大学2014
  • [8].“汉语桥”大赛试题分析及其对国际汉语课堂教学的启示[D]. 王龙吟.中央民族大学2017
  • [9].中高级汉语视听说教材的话题内容与练习设计分析[D]. 林晓咪.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 [10].汉语课堂中的非预设事件案例分析[D]. 李茹茹.安徽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国传统博物学[D]. 秦艳燕.浙江大学2009
  • [2].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研究[D]. 许丹.华东师范大学2009
  • [3].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论语》[D]. 廖琴.四川大学2007
  • [4].《春秋》谷梁氏传与范宁注之比较研究[D]. 陈丽玉.四川大学2007
  • [5].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英称谓语的差异[D]. 容晨朴.天津大学2005
  • [6].缩略语的词化[D]. 赵霞.天津大学2005
  • [7].晚明士大夫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分析[D]. 苏新红.东北师范大学2004
  • [8].西学东渐与汉字拼音化发展及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D]. 惠刚.陕西师范大学2005
  • [9].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语言研究[D]. 刘亚丹.东北师范大学2006
  • [10].颜师古《汉书注》研究[D]. 任国俊.宁夏大学2005

标签:;  ;  ;  ;  ;  

汉语研究“现代化”及其与西方关系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