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智商只有76

我的智商只有76

一、我的智商只有76(论文文献综述)

杨宏昌[1](2021)在《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自闭症学前儿童特定损伤和外界环境因素减少了他们身体活动的参与机会,导致体质不佳。社会技能缺陷是自闭症核心缺陷之一,对自闭症患者构成终身挑战。执行功能是自闭症个体多种缺陷取得改善的关键性中介变量。身体活动是有潜力的干预策略,在改善认知功能、社交沟通技能和感觉运动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结果,但研究较为缺乏且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且已有研究较少关注自闭症学前儿童。因此,有必要基于自闭症学前儿童的特点,构建适合他们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并对其效果进行验证。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从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理论依据、目的、内容和实施四个方面,构建适合自闭症学前儿童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然后,采用行动研究对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进行实践修正,形成被实践认可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最后,采用教学实验法对比交互式身体活动(实验组)和传统体育课(对照组)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社交技能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1)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须从理论基础、方案的目的、内容、实施四个维度进行构建,综合性、多学科的理论支持成为必然;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包括如下要点:身体活动内容应具有趣味性、全面性、难度适宜性、且能够达到中等以上身体活动强度,采用1:3师生比的结构化教学组织形式,结合适宜的提示技术(身体辅助、示范、示范结合指令、指令、时间延迟)和强化(物质强化、精神强化、代币制),以视觉提示法和示范为主要教学方法,选取能激发参与者学习动机并有助建立自信的教学材料,合理持续时间为40分钟,采用综合性的方法和手段实施评估。(2)经行动研究对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作出如下修正:将方案实施结构化改为半结构化;交互式身体活动内容最终选择切水果、网球、滑雪和儿童舞蹈;在原有社交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并动态调整随机社交互动训练内容;引入随机教学法以培养社交互动中动态应变能力。(3)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交互式身体活动在改善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抑制能力、工作记忆、灵活性)、社交技能(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参与、社会沟通、自我调控)方面均优于传统体育课(P<.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在体质方面,实验组参与者体质(除平衡木)的各项指标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平衡木第二、三月发生显着变化(P<.05);传统体育课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在执行功能方面,实验组中,参与者的抑制能力和灵活性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工作记忆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对照组中,工作记忆三个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抑制能力和灵活性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在社交方面,实验组在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交总分方面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会参与和自我调控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对照组中,社会趋向第一月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会沟通和社会参与后两个月发生显着变化(P<.05),自我调控最后一个月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交总分三个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研究结论:(1)交互式身体活动是基于自闭症学前儿童的缺陷、特点和差异进行设计,能够通过人机互动模式触发自闭症儿童狭窄注意的迁移,将其融入人与人交互的身体活动中。科学的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取、组织方案实施、教学策略运用是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保障。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丰富发展了自闭症个体身体活动干预的理论体系。(2)行动研究是自闭症学前儿童身体活动方案实践修正的有效方法,研究者与特教机构、教师形成科研、教学共同体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干预效果。(3)交互式身体活动和传统体育课均可显着改善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和社交技能,相比之下,交互式身体活动效果更快、幅度更大。

尤达[2](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张莉[3](2021)在《面孔信息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影响的眼动研究》文中提出面孔在吸引个体的视觉注意定向上有较大的作用。面孔信息能够影响个体的不随意和随意注意定向过程,这反映在面孔能够更为突出地自动捕获注意(不随意注意定向),并延迟个体的注意解离过程(随意注意定向)。对面孔的注意偏好使得典型发展个体能够快速识别面孔的社会信息,进一步支持其社会功能的发展。自闭症个体常表现出社会适应和沟通的缺陷,这些症状的产生是否与自闭症个体对面孔的注意定向机制有关是研究的重点。然而,以往的研究较少同时关注面孔信息对自闭症个体不随意注意定向和随意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为了揭示自闭症个体面孔加工潜在的注意机制,本研究旨在从上述两个方面,考察面孔信息对自闭症幼儿(4-7岁)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关注面孔信息(面孔和非面孔刺激,情绪和中性面孔)如何影响自闭症幼儿的不随意注意定向和随意注意定向,以考察这一群体能否表现出和典型发展幼儿相似的对面孔的自动定向和注意解离过程。为了考察上述问题,当前研究采用了远程干扰范式(remote distractor paradigm,RDP),将面孔作为与目标无关的干扰刺激一同呈现在屏幕的中心、副中央凹或边缘视野位置。被试需要快速准确地看向目标并尽可能忽略干扰刺激。采用该范式,本文主要分析了被试首次眼跳看向干扰刺激的比率(眼跳错误率)、首次看向目标时激发眼跳所需要的时间(眼跳潜伏期)和个体首次眼跳未成功脱离中心干扰的比率(解离失败率)。其中第一个指标揭示了干扰物对个体不随意注意定向的影响,而后面两个指标则反映了干扰物在随意定向水平上的作用。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考察了面孔情绪对自闭症幼儿追随目光方向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考察采用了目光线索任务,其中面孔呈现在屏幕中心,其目光视线与屏幕一侧的目标的位置相同或者相反。研究通过分析被试看向目标时的眼跳潜伏期和解离失败率,旨在比较自闭症幼儿和典型发展幼儿对情绪目光的定向表现以及该群体在目光转移条件下对情绪面孔的注意解离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考察上述问题之前,本研究首先考察了自闭症个体视觉定向过程中的基本眼动特征和对一般无关刺激物的眼动抑制特征(采用RDP任务),对这一问题的考察有助于说明面孔这一社会性刺激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的影响。据此,本文设计了三个研究,包括六个实验,实验中所选被试均为高功能的自闭症幼儿。研究一考察了自闭症幼儿和典型发展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基本眼动特征和眼动控制特征,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采用向前眼跳任务,向被试呈现单独的简单图形目标,目标偏离屏幕中心点的距离分别为4°,8°和12°视角。结果发现,两组被试看向不同位置下目标的基本眼动特征(包括眼跳幅度,眼跳峰值速度和眼跳持续时间)模式相似,而且两组被试表现出相同的main sequence效应,即个体的眼跳峰值速度和持续时间随着眼跳幅度的增加而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实验2进一步利用RDP任务,选用简单图形分别作为目标物和干扰物,目标或单独出现,或与呈现在屏幕中心、副中央凹或边缘视野的干扰物一同出现。实验2发现,两组被试在眼跳潜伏期指标上均表现出预期的远程干扰效应(remote distractor effect,RDE),被试的眼跳潜伏期随着干扰位置变远而降低。当前研究还发现自闭症幼儿在中心条件下的干扰效应比典型发展组更大。在错误率上,两组被试均表现出较高的眼跳错误率。研究一表明RDP范式能够成功应用在幼儿群体中,而且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中的基本眼动特征是完好的,但干扰刺激出现时,自闭症幼儿对中心干扰的眼动控制较差,其解离速度比典型发展组更慢。研究二进一步采用RDP范式,考察了面孔与非面孔刺激对自闭症幼儿和典型发展幼儿注意定向的影响。实验3操纵了干扰刺激的类型,采用类面孔图形和非面孔图形作为干扰刺激,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眼跳潜伏期上表现出相同的RDE效应,并且所有被试在类面孔刺激下相比非面孔刺激诱发了更多的眼跳错误。实验4继续采用RDP范式,以中性人面、打乱的中性人面和模糊的中性人面作为干扰刺激,结果发现,在眼跳潜伏期上,两组被试均表现出相似的RDE效应,然而,典型发展组在打乱面孔条件下的干扰效应显着大于其他两组条件,而自闭症组并未表现出这一差异。在眼跳错误率和解离失败比率上,两组被试均表现出显着的干扰类型效应,即中性人面和打乱人面引起的干扰效应比模糊人面更大。当直接比较中性人面和模糊人面两种条件时,实验发现自闭症组在解离失败比率上的干扰类型效应显着大于典型发展组。研究二发现相比非面孔刺激,面孔刺激对自闭症幼儿不随意注意定向的影响与典型发展组相似,但在随意注意定向系统上,自闭症幼儿对呈现在屏幕中心的中性人面表现出更大的解离延迟。研究三考察了情绪面孔对自闭症幼儿和典型发展幼儿注意定向的影响。实验5利用RDP范式,选取愤怒面孔、愉快面孔和中性面孔作为无关干扰刺激,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愤怒面孔和愉快面孔条件下相比中性面孔引发了更多的眼跳错误率;而在眼跳潜伏期和解离失败比率上,相比其他干扰两种条件,自闭症组则表现出对中心愤怒面孔更大的干扰效应,而典型发展组并未出现这一结果。实验6采用目光线索任务,操纵中心呈现面孔的情绪(中性面孔和负性面孔)和目光方向与目标的关系(一致和不一致),进一步发现,在眼跳潜伏期上,自闭症幼儿的目光线索效应(一致条件下的眼跳潜伏期显着快于不一致条件下)相对典型发展组更小,且并没有表现出对愤怒目光更强的注意定向行为;而且自闭症幼儿在眼跳潜伏期上的情绪类型效应(愤怒面孔条件长于中性面孔条件)显着大于典型发展组;此外,自闭症幼儿在两种情绪面孔条件下的解离失败比率上显着高于典型发展组,而且这一组间差异与自闭症个体较高的焦虑水平有重要关系。研究三表明,自闭症幼儿对情绪面孔的自动定向功能是完好的,但是这一群体对愤怒面孔的注意解离效率更低,且这一异常在目光直视和非直视的条件下均存在,并与该群体较高的焦虑特质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自闭症幼儿并没有表现出对愤怒目光的定向增强效应。根据上述实验,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相比非面孔刺激,自闭症幼儿对面孔刺激的不随意定向过程是完好的,但在随意定向过程中,自闭症幼儿对呈现在中心位置下的中性人面解离更慢。(2)相比中性面孔,自闭症幼儿能够像典型发展组一样优先自动地看向愤怒和愉快面孔,但是对位于中心处的愤怒面孔的解离更慢。(3)自闭症幼儿对愤怒面孔和中性面孔的解离延迟与这一群体较高水平的的焦虑特质有关系,这反映了自闭症人群对负性面孔更加警觉。(4)自闭症幼儿较少利用面孔的情绪背景调节自身对他人目光的追随行为。(5)总之,在不随意定向过程中,自闭症幼儿保留了优先定向面孔信息的能力,但自闭症幼儿存在对负性情绪面孔的随意注意解离异常和目光定向异常,而后者是影响这一群体社交沟通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赵亚林[4](2021)在《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 目的1.1文献研究:探讨文献中治疗脑瘫中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用药提供依据。1.2药理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益智仁治疗脑瘫(CP)作用机制,探寻改善脑瘫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1.3临床研究:观察舒筋健脑方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用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1.4基础研究:基于Bcl-2/Bax、Caspase-3研究舒筋健脑方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认知功能作用机制。2 方法2.1 文献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药治疗脑瘫的文献,采用EXCEL表格分析药物的服用方法、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SPSS Statistics 24进行药物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2.2药理研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得并筛选益智仁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CP的主要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益智仁活性成分-靶点交集网络,利用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得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靶点,通过微生信网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3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者都采用SPR手术和康复训练,试验组术后同时给予口服舒筋健脑方颗粒2个月。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中国比内测试评分、GMFM-88评分、CSI评分、ADL评分、肌力、肌张力及患者和母亲的体质量表评分。2.4基础研究:7日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米诺环素组、舒筋健脑方低、中、高剂量组6组,采用Rice-Vannucci模型建立脑瘫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术后给予称重、行为学检测和HE染色,之后对照组、模型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组给予相对应的药物灌胃1周后,复测体重、行为学检测,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查看海马CA1区Bcl-2、Bax、Caspase-3的表达。取脑中海马组织,采用WB检测Bcl-2、Bax、Caspase-3的蛋白量表达。3结果:3.1文献研究:用药频数前6位:当归、伸筋草、牛膝、黄芪、红花、白芍,用药性温,味为甘、辛、苦,归肝、肾、脾经,补虚药、祛风湿、活血化瘀药最多。关联分析核心用药透骨草、牛膝、伸筋草。提取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有当归;川芎、甘草、黄芪;杜仲、丹参、桂枝、红花、白芍、牛膝、木瓜、透骨草、鸡血藤、伸筋草。3.2药理研究:共筛选出益智仁有效活性成分8种,关键活性成分为:油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等,益智仁作用于CP的靶点18个,PPI网络显示TP53、MYC、CASP3、CASP8、ALB等为核心靶点,共富集GO条目84条,KEGG通路292条(均P<0.05),主要富集在癌症信号通路。3.3临床研究:(1)两组基线未见异常,主要为男性,年龄5-13岁之间,多为头胎顺产,混合喂养,痉挛型脑瘫多为双瘫患者。(2)中国比内测试量表统计的智商分数,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智商分数高(P=0.002<0.05),比治疗前的智商明显提高(P<0.05)。(3)GMFM-88评分中,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运动评分均有提高,在评分C、D、E区的功能改善明显(P<0.05)。组内比较,除了对照组GMFM-A区P=0.094>0.05,其余四区及试验组的五个区的运功评分明显改善(P<0.05)。(4)CSI评分、ADL组内比较显示改善明显(P<0.05)。(5)肌力统计,治疗后两组比较,髂腰肌、股二头肌及胫后肌试验组比对照组好转(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都是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的肌力治疗后比治疗前好转(P<0.05)。(6)肌张力组内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好转(P<0.05)。(7)体质中试验组治疗前偏气虚和阴虚,治疗后均衡质和偏阴虚,对照组治疗前后都常见偏气虚的体质。母亲的以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3.4基础研究:(1)体重:术后给予灌胃1周后组间体重均明显改善(F=11.799,P=0.000<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体重比模型组改善明显(P<0.05)。(2)行为学:组间比较,术后24小时检测及灌胃1周悬吊实验、倾斜板实验、Longa评分差异明显(P<0.05)。灌胃1周后米诺环素组、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比模型组悬吊时间延长(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缩短了倾斜的时间(P<0.05)。各用药组均可改善神经功能(P<0.05)。(3)HE染色:脑组织的海马CA1区对照组的神经细胞丰富且排列整体,细胞结构清晰。模型组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形不规则,胞浆减少,细胞核变小或者消失。(4)免疫组化表达中,米诺环素、中药低剂量组明显减少海马组织CA1区Bax、Caspase-3的表达(P<0.05),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增加Bcl-2的表达(P<0.05),减少Bax、Caspase-3的表达(P<0.05)。(5)WB实验统计分析:中药高剂量组促进Bcl-2的表达,米诺环素组、中药低中高剂量可以减少Bax蛋白的含量(P<0.05)。而药物治疗都可以提高Bcl-2/Bax的比值(P<0.05),且与中药剂量成正比。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与中药药物的剂量成反比,只有中药高剂量明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P<0.05)。4结论:4.1文献研究:脑瘫患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用,补益肝脾肾扶助正气,以祛风活血通络祛邪,重视扶助正气药物。4.2药理研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益智仁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bcl-2、bax、caspase-3是细胞凋亡的主要基因蛋白,是之后基础实验研究的重点。4.3临床研究:中药可以辅助改善术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的改善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体质改善。4.4基础研究:在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脑部海马细胞损伤中,舒筋健脑方药物可以通过提高Bcl-2/Bax 比值比,降低Caspase-3的蛋白表达保护海马神经细胞,减轻细胞的凋亡,而且与药物的剂量成正相关性。

张晓芳[5](2021)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共患认知损害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64例DMD患儿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特点,探讨总智商与年龄、基因突变位点、突变类型、抗肌萎缩蛋白亚型、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64例DMD患儿的临床资料,由专人采用第四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所有入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同时在医生指导下由家长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分析纳入患儿的智力特点及DMD患儿总智商与年龄、基因突变类型、突变位点、受累抗肌萎缩蛋白亚型、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的相关性。结果:(1)64例DMD患儿智力符合正态分布,其平均智商82.59±17.32,比人群平均值约低一个标准差。13例患儿总智商低于70,占DMD患儿的20.31%(13/64),其中轻度智力低下10例(15.63%),中重度智力低下3例(4.69%)。在各合成分数中以工作记忆指数受损最为严重,各分测验中以算数受损最严重。(2)DMD患儿总智商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其认识损害是非进行性的。年幼组患儿的言语理解指数得分明显低于年长组患儿得分(P<0.05)。(3)DMD患儿总智商与突变类型、突变外显子数目、突变位点无相关性(P值均>0.05),而与丢失的抗肌萎缩蛋白亚型(尤其是Dp140和Dp71)有相关性,Dp140缺乏组患儿与Dp140保留组患儿的总智商有显着性差异(P<0.05),Dp71缺乏组患儿的总智商明显低于Dp71保留组。(4)38例(59.38%)患儿在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激素组患儿的平均智商为85.55±17.59,未使用激素组患儿的平均智商为78.27±16.30,两组间总智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DMD患儿存在非进展性认知损害,在年幼患儿中言语理解指数损害可能更重。DMD患儿认知损害的严重程度主要与Dp140和Dp71丢失相关。

唐琴[6](2021)在《基于多模态脑连接组对流体智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力代表人类的一个决定性特征,关系到我们学业、工作、经济、健康、寿命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个体智力差异的神经机制可以优化我们的认知发展。当前人们对预测个体水平的个性化认知或健康结果的成像生物标记物的兴趣日益增加,然而对于个体智力的预测因素和神经机制研究存在大量争议,源于大多研究忽略了个体智力的异质性,仅寻找与智力相关的单一神经生物学特征,或者使用单一的神经成像模态,难以推广到新个体。另外,人脑结构极其复杂,约数百亿个神经元相互连接,全脑功能和结构连接共同产生人类的行为和认知,所以多模态脑连接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完整地揭示大脑内部机制。本文主要以结构磁共振成像(s MRI)、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为载体,构建全脑皮层厚度连接(CTC)、功能连接(FC)和各向异性分数连接(FAC),采用基于连接组预测模型(CPM)改进的多模态连接组预测模型(Multimodal-CPM),提升智力预测性能,探索与智力相关的多模态连接神经标记,以及个体间智力存在性别差异的生物学神经机制。主要工作如下:1.多模态脑连接组提升对智力的预测性能。构建了CTC、FC、FAC三个模态脑连接组,并针对如何有效融合多模态脑连接特征的问题,基于前人研究的连接组预测模型(CPM)改进了一种能够融合多模态连接组的预测框架,称之为基于多模态连接组的预测模型(Multimodal-CPM),从不同方向比较了CPM和Multimodal-CPM应用于单模态和多模态连接对于流体智力的预测性能,研究发现基于Multimodal-CPM应用于多模态脑连接预测智力时表现优越,包含越多模态连接时的预测性能越高,比CPM应用于单模态连接有较为显着地提升,而CPM应用于多模态连接相比单模态连接预测性能明显削弱。2.具有智力预测性能的多模态连接具有重叠和独特互补特性。将Multimodal-CPM应用于FC,FAC,CTC三种模态的组合连接,计算出每次迭代都会选择的共识连接边缘,探索与智力相关的多模态共识连接背后的神经生物学特性。研究得到各模态共识连接的重叠信息:数量和预测贡献权重都较大的FC,FAC,CTC连接的脑叶有前额叶,枕叶,边缘叶。以及各模态共识连接的独特互补信息:连接于小脑的FC,连接于运动皮层和皮质下区的FAC,连接于岛叶和颞叶的CTC,连接于顶叶的FC、FAC为各脑叶独特的智力预测性连接。3.个体间智力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Multimodal-CPM分别应用于男性和女性的多模态共识连接,结果显示,FC对于女性的智力预测贡献大于男性,CTC对于男性的智力预测贡献大于女性;女性连接于枕叶的FC、FAC、CTC的数量和预测贡献权重都低于男性,连接于前额叶和运动皮层的FC、FAC、CTC的预测贡献权重都高于男性;男性连接于默认网络、视觉A的FC数量和预测贡献权重高于女性,而女性连接于视觉联想网络、小脑网络、突显网络的FC数量和预测贡献权重超过男性。

凌琳[7](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提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茅铭芝[8](2020)在《家庭培育模式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时期的家庭环境和培育水平决定了个人一生的技能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Heckman and Mosso,2014)。正如《科尔曼报告》(1966)所强调,解释学生成绩的绝大部分差异是家庭特征而非学校特征。家庭的培育(Parenting)在解释经济地位的代际流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有利和不利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其人力资本的差距早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传统的教育政策无法完全弥补弱势家庭中父母投资不足造成的伤害。不同家庭背景成长起来的儿童,面临着所谓的“命运岔路”,也即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机会不平等。由家庭培育不足导致的弱势群体低度开发的人力资本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长期而言,既影响了个人的社会经济成就,也制约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高效地开发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政府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家庭培育模式在儿童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影响机制。在本文的框架中,父母的培育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人力资本,还会以社会互动(同伴效应)的形式影响孩子同龄人的发展。具体而言,本文分别考察了来自家庭早期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家庭陪伴模式差异,以及家庭养育方式(Parenting style)差异的影响。研究既实证检验了这三种培育模式是如何影响并塑造儿童的人力资本,理解弱势家庭存在的培育缺陷;还进一步探讨了因家庭培育差异导致的班级中学生能力组成的变异是如何影响学生的人力资本形成与发展。本文的主要发现与结论如下:第一,通过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学校抽样调查数据CEPS,发现家庭早期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儿童在中学阶段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通过将样本限制在遵循随机分配规则的学校以克服学校数据中常见的自选择问题,进一步发现了早期投资存在同伴效应,也即班级中参加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比例的提高会改善全班同学的人力资本。相较于城市中产热衷于“推娃”的教育竞争,社会上依然存在一些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的学生(本研究样本中将近20%)。研究表明,缺乏学前教育的经历不利于儿童的长期发展;但班级中存在的高能力(接受过学前教育)学生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和促进那些缺乏早期投资的儿童的人力资本积累,也即证实了“近朱者赤”效应。第二,通过分析CEPS和CFPS等微观数据,并采用工具变量法,研究发现父母外出导致的陪伴缺失会对学生的教育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本研究并未发现存在显着的陪伴缺失儿童的同伴效应,也即班级中父母陪伴缺失儿童的占比提高不会显着影响其他学生的教育发展。研究表明,相较于那些与父母同住的学生,陪伴缺失儿童的认知测试分和考试成绩表现得更差,其教育期望也显着下降。通过区分陪伴模式,发现母亲的陪伴缺失会对儿童造成显着的负面效应。更进一步,研究尝试解答为何陪伴缺失这一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没有在班级层面产生“近墨者黑”的同伴效应。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陪伴缺失的儿童在班级中被孤立,因而缺乏与同龄人产生互动,这一视角也反映出这类弱势儿童所处的困难境遇。第三,利用CEPS微观数据,结合发展心理学,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家庭养育方式(Parenting style)分为四类(权威型、专断型、放任型和消极型),实证考察了养育方式是如何影响人力资本形成。研究发现,养育方式可以通过影响儿童的学习行为和信念偏好来促进其人力资本的形成。另一方面,有关家庭养育方式的同伴效应则体现出“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班级中接受最佳养育方式的学生比例的提升,会显着提高其他学生的认知技能,但是也会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研究从家长互动的视角对这种同伴压力进行了解释。本文实证检验了家庭培育模式是如何以直接效应和同伴效应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人力资本形成,并进一步探讨了潜在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弱势家庭的培育缺陷,在本研究中表现为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父母的陪伴缺失,以及不利于发展的养育方式,都会对儿童的人力资本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当前人力资本投资中主要探讨了家庭投资的直接作用,本文则进一步探讨了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同伴效应,发现了由家庭培育模式差异导致的班级中学生能力组成的差异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同伴效应(具体表现为“近朱者赤,近墨者未必黑以及同伴压力”)。这些培育模式差异在经济不平等加剧的当下可能长期存在,成为较长时期阻碍社会流动的潜在威胁。本研究认为,尽管政府和社会无法让孩子选择父母,但是却可以尝试改善或解决弱势家庭在发展子女人力资本方面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缺陷等问题。从长远的角度,帮扶弱势群体有利于提高全民的人力资本,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儿童所处成长的不同阶段,本文认为政策的着力点可以归纳为两类。首先,针对成长于弱势家庭而面临着养育缺陷的学龄前儿童,政府应该重视其早期人力资本投资,缩小养育差距背后的机会不平等。早期投资既可以是直接对弱势儿童进行干预,也可以是对处于弱势境遇的家庭及其家庭环境进行投资,例如指导父母如何科学养育孩子。其次,针对已经处于学龄期(指义务教育阶段)的那些经历过早期抚养劣势或正处于不利养育环境的儿童,公共教育政策可以着力在如何分配学生在班级中的组成,发挥同伴效应中积极的一面,以促进不同背景的学生共同积累人力资本。

操德智[9](2020)在《头皮高频脑电技术在儿童癫痫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头皮高频脑电图预测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不良预后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索头皮脑电图记录一种快速脑波(80~500Hz)---高频振荡成分(High fre quency oscillations,HFOs)的方法,研究其与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Chi ldhood benign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S)患儿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62例BECTS病例,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治疗,随访2年,定期进行高频脑电图分析,检测HFOs,同期进行智力测试。根据患者抗癫痫药物的数量及癫痫发作控制情况,将其分为两组,“良性”组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智商水平以及脑电图情况,观察HFOs的临床特征,同时分析HFOs 阳性与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62例BECTS病例被分成“良性”组52例,“不良”组10例。在“不良”组的4例患儿中记录到HFOs,这种成分与常规脑电图中的棘波成分可伴随出现,但两者特征不同。同时在12例患儿中记录到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lectrical epilepticus during sleep,ESES)。通过统计学分析,HFOs 以及 ESES 都与患儿不良预后有关,但HFOs出现的更早、更稳定,与患儿的不良预后更加密切。结论:1、头皮高频脑电图可以在BECTS患者中记录到了 HFOs。2、HFOs可更加及时和准确地预测BECTS患儿癫痫预后及智力水平下降。第二部分 头皮高频脑电图在癫痫性脑病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目的:探索HFOs在预测甲基强的松龙冲击(Methylprednisolone pulse,MPSL-P)治疗癫痫性脑病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with continu ous spike and waves during slow sleep,CSWS)患儿长期疗效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收集30例CSWS患者,记录并分析HFOs,对HFOs阳性病例给予MPSL-P治疗。根据治疗后2周时的疗效,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根据治疗后1年内的疗效,再将有效组分为无复发组与复发组。比较HFOs、ESES在组间的差异以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治疗前在22例CSWS患者中记录到HFOs。治疗后2周,其中有效组18例,无效组4例。随访1年后,先后出现复发者11例,总复发率达到61.1%。HFOs的阳性率在不同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而ESES无显着性差异。在复发组中,除最后一次随访外,HFOs 阳性率均高于ESES。仅有无复发组治疗后智商有显着提高,HFOs阴性与智商提高显着相关,ESES阴性与智商提高无显着相关。结论:1、MPSL-P治疗后CSWS患儿的认知功能改善与其癫痫发作控制有关。2、HFOs可以早期准确预测CSWS患儿治疗后癫痫发作是否复发,并可以预测CSWS患儿的远期疗效及不良预后。

王一[10](2020)在《基于弗林效应对碘缺乏地区不同补碘策略下儿童智力的30年追踪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微量元素,对脑神经发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缺碘会导致儿童神经发育迟滞,对智力发展造成损伤。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环境缺碘极为严重,历史上一直是重度缺碘病区,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就开始普查,并实施以碘盐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由于当地居民习惯于食用随处可得的土盐,碘盐覆盖率长期低于国家标准,为此,当地采用替代方法,注射或口服碘油,但这种方法存在注射感染或碘过量的风险。而曾推广使用的加碘缓释器,虽能适应居民食用土盐的习惯,但需要监测含碘量、不能及时替换,导致防治效果起伏不定。儿童甲状腺肿大率长期超过5%的国家控制标准。直到2008年后,随着更严格的强制碘盐政策,包括政府给予贫困家庭免费碘盐,结合孕妇、育龄妇女和哺乳妇女等特殊人群口服碘油丸,才逐渐开始有效控制碘缺乏危害。自2010年以后,碘盐覆盖率和家庭合格碘盐食用率开始持续达到国家消除标准,2011年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开始实现国家消除标准,自此拜城步入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阶段。我们团队对拜城当地历史重度缺碘的察尔齐、大桥、米吉克、温巴什四个乡的同一年龄组在校儿童,自1989年以来,在30年间,用同一种智力测验(联合型瑞文测验,CRT)连续做过5次智力观察。由于长期纵向观察智力发展,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弗林效应(Flynn Effect,FE)可以概括这种影响。我们利用已有的CRT的1989年、1996年和2007年常模样本,计算弗林效应,将拜城县儿童的智力水平经过弗林效应的校正后,并以2008年为拐点,分析前后儿童智力发展差异,以评估不同补碘策略对防治碘缺乏对保护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从而为科学补碘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计算弗林效应。利用联合型瑞文测验中国农村版(CRT-RC)在1987年、1996年和2006年3次标准化常模取样时的7-14岁的全国农村儿童常模样本,分别计算农村儿童各年龄组和8-10岁组在不同年代的FE。2.计算儿童5次CRT结果。利用1989年到2018年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所做5次CRT测验,重新建立特定年龄组8-10岁的维吾尔族在校儿童CRT测试结果的数据库。最终共获得660名儿童,其中1989年72例,2002年94例,2006年167例,2012年60例,2018年267例。儿童智商(IQ)一律采用CRT-RC的1987年版、同年龄的农村常模转化计算。3.评估儿童缺碘程度。儿童碘营养状况采用儿童生长期碘缺乏暴露程度(IDG)来评估,IDG的计算年限从备孕到10岁间。计算当地所做多次碘盐覆盖率(C-IS)、儿童甲状腺肿大率(GR)的平均值,以及多次儿童尿碘结果的中位数(MUIC),根据《碘缺乏病消除标准》(GB 16006-2008)和WHO、UNICEF、ICCIDD/IGN推荐的标准,将IDG定义为碘缺乏暴露、未暴露、半暴露三类。4.统计分析使用SPSS 24.0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方差齐)/Welch方差分析(方差不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方差齐)/Games-Howell检验(方差不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显着性水平进行比较。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弗林效应。7-14岁儿童FE在1987-1996年间为0.90点/年,在1996-2006年间为0.56点/年,没有性别差异(P>0.05)。2.5次儿童CRT结果。1989年、2002年、2006年、2012年和2018年拜城地区儿童智力测验的IQ平均值分别为81.67、83.26、89.68、98.50和103.23点,除1989年与2002年及2012年与2018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智力低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1989年与2006、2012、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2年与2012、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6年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发现IQ与C-IS呈正相关,与MUIC及GR无关。3.1989-2006年间,采用非持续补碘措施的儿童,儿童的智力发展增长缓慢,去除弗林效应的增益后,智商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在1989-2006年间的IQ结果,与1989年IQ结果相比较,2次测试结果在使用FE校正后,IQ差值分别为-9.57和-6.11点。2006-2018年间,强化碘盐进行补碘的儿童,去除弗林效应的增益后,智商有所提升。与2006年结果相比较,2次测试结果差值为4.38和4.67点。结论1.生活于碘营养适宜地区的中国农村儿童,7-14岁儿童FE在1987-1996年间为0.90点/年,在1996-2006年间为0.56点/年,较早年代的FE高于较晚年代。2、碘缺乏病区的儿童,在全生命期接受间断补碘时的智力发展并不稳定,去除弗林效应的增益后智力没有提升。而全生长期大部分时间接受持续补碘的儿童智力有明显提升,补碘对病区儿童智商有4.67点的收益。3、本研究认为整个生命期的充足补碘可能对保护儿童智力正常发展非常重要,方便、安全、有效、经济的碘盐是持续消除碘缺乏的核心。

二、我的智商只有76(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的智商只有76(论文提纲范文)

(1)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流行危机:自闭症患者数量逐年剧增
        1.1.2 社会融入:自闭症个体回归主流社会
        1.1.3 现实需要:自闭症患者缺乏身体活动途径
        1.1.4 体医融合:完善身体活动干预的治疗功能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自闭症谱系障碍
        2.1.2 身体活动
        2.1.3 交互式身体活动
        2.1.4 体质
        2.1.5 执行功能
        2.1.6 社交技能
    2.2 自闭症谱系障碍概述
        2.2.1 自闭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
        2.2.2 自闭症的流行性
        2.2.3 自闭症诊断和治疗
    2.3 自闭症儿童身体活动干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自闭症儿童身体活动干预研究综述
        2.3.2 体感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
        2.3.3 小结
3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理论构建
    3.1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构建的理论依据
        3.1.1 具身认知理论
        3.1.2 社会学习理论
        3.1.3 情境学习理论
        3.1.4 游戏化学习
    3.2 构建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目的
    3.3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教学训练内容
        3.3.1 内容选取原则
        3.3.2 身体活动形式选择
    3.4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实施
        3.4.1 方案实施的结构化
        3.4.2 方案实施的组织形式
        3.4.3 方案实施的教学策略
        3.4.4 方案实施的评估
    3.5 小结
4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实践修正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行动研究的定义和特征
        4.2.2 方法选择依据
        4.2.3 行动研究的形式
        4.2.4 行动研究的过程
    4.3 行动研究流程
        4.3.1 前期动员
        4.3.2 组建行动团队
        4.3.3 提出行动方案
        4.3.4 搜集分析资料
        4.3.5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构建的行动过程
5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社交技能的影响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方法
        5.2.1 参与者
        5.2.2 实验方案
    5.3 研究结果
        5.3.1 实验方案执行忠实度核查结表
        5.3.2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的影响
        5.3.3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5.3.4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社交沟通技能的影响
    5.4 讨论
        5.4.1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的影响
        5.4.2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5.4.3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社交技能的影响
6 综合讨论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方案训练内容调整
    附录2 教学方法的调整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
    附录5 强化物调查表
    附录6 自闭症儿童社会技能评定量表
    附录7 交互式身体活动课程安排
    附录8 传统体育课项目表
    附录9 传统体育课课程安排
    附录10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课程教案
    附录11 传统体育课干预课程教案
    附录12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实验忠实度核查表
    附录13 传统体育课干预实验忠实度核查表
    附录14 个人学习经历
    附录15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面孔信息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影响的眼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自闭症谱系障碍
        1.1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与临床表现
        1.2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
        1.3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早期筛查及诊断工具
第二部分 以往研究综述
    1 自闭症个体的社会交往障碍和社会注意异常
        1.1 自闭症个体的社会交往障碍
        1.2 自闭症个体社会注意异常与社会交往障碍的关系
        1.3 自闭症个体社会注意异常的相关理论
    2 注意定向的基本过程
        2.1 外显注意定向和内隐注意定向
        2.2 不随意注意定向和随意注意定向
        2.3 注意解离和再定向
    3 面孔信息在典型发展群体和自闭症群体注意定向中的作用
        3.1 面孔信息在典型发展群体注意定向过程中的作用
        3.2 面孔信息在自闭症群体注意定向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 问题提出与当前研究思路
    1 问题提出
    2 当前研究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设计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践意义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 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中的基本眼动特征和眼动控制特征
        实验1 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中的基本眼动特征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2 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中的眼动控制特征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一 讨论
    研究二 面孔与非面孔信息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
        实验3 类面孔和非面孔图形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4 中性人面和非面孔刺激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
        1 目的和假设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讨论
    研究三 面孔情绪信息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
        实验5 面孔情绪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
        1 研究目的及假设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6 面孔情绪对自闭症幼儿目光定向的影响
        1 研究目的和假设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三 讨论
第五部分 总讨论
    1 面孔信息对自闭症个体注意定向的影响
        1.1 自闭症个体对面孔信息的自动注意定向
        1.2 自闭症个体对面孔信息的注意解离
    2 自闭症个体对情绪面孔目光的注意追随
    3 基于本研究结果对自闭症个体社会加工研究领域的思考
        3.1 本研究结果对完善自闭症个体社会注意异常相关理论的启示
        3.2 本研究对解释自闭症个体社会认知及社交异常表现的启发
    4 研究展望
        4.1 采用生态效度更高的实验场景考察自闭症个体的面孔注意特点
        4.2 注重考察自闭症个体面孔注意和加工的行为特点和神经生理机制
        4.3 从发展的角度上探讨自闭症个体面孔注意和加工的特点
        4.4 注重考察低功能自闭症幼儿的社会注意加工特点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认识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体质
        5 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1 细胞凋亡
        2 氧化应激
        3 兴奋性氨基酸
        4 单胺类神经递质
        5 炎症反应
        6 钙离子
        7 NO及NOS酶类
        8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第一节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脑瘫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益智仁治疗脑性瘫痪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舒筋健脑方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基于Bcl-2/Bax、Caspase-3探讨舒筋健脑方改善HIBD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共患认知损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资料收集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智力测试结果
    2.2 智力与年龄的关系
    2.3 总智商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2.4 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共患认知损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于多模态脑连接组对流体智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s MRI的智力研究现状
        1.2.2 基于f MRI的智力研究现状
        1.2.3 基于DTI的智力研究现状
        1.2.4 基于大脑连接组的智力研究现状
        1.2.5 关于智力的性别差异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2.1 基于脑连接组预测模型(CPM)
        2.1.1 特征选择
        2.1.2 特征合并
        2.1.3 模型构建
        2.1.4 优缺点分析
    2.2 基于多模态脑连接组预测模型(Multimodal-CPM)
        2.2.1 特征选择
        2.2.2 弹性网络回归
        2.2.3 模型构建
    2.3 CPM与 Multimodal-CPM的异同分析
    2.4 模型评价指标
    2.5 评估连接的预测贡献权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模态脑连接组构建
    3.1 数据集简介及标准
    3.2 基于T1W1 影像构建大脑皮层厚度连接网络
        3.2.1 sMRI磁共振参数说明
        3.2.2 T1 图像预处理
        3.2.3 大脑皮层厚度的计算
        3.2.4 皮层厚度网络构建
    3.3 基于f MRI影像构建大脑功能连接网络
        3.3.1 功能磁共振参数说明
        3.3.2 f MRI图像预处理
        3.3.3 功能连接网络构建
    3.4 基于DTI影像构建大脑白质纤维连接网络
        3.4.1 DTI扫描参数说明
        3.4.2 DTI图像预处理
        3.4.3 各向异性分数FA计算原理
        3.4.4 弥散张量纤维追踪算法
        3.4.5 白质纤维网络构建
    3.5 数据分析过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Multimodal-CPM在不同弹性参数下的智力预测结果
    4.2 CPM和 Multimodal-CPM的智力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4.2.1 不同特征选择阈值条件下的智力预测结果对比
        4.2.2 控制混淆变量条件下的智力预测结果对比
        4.2.3 与现有其他智力预测算法的预测结果对比
    4.3 不同神经成像模态连接的预测贡献权重
    4.4 具有智力预测性能的共识连接
        4.4.1 共识功能连接及功能网络
        4.4.2 共识白质纤维扩散各向异性分数连接
        4.4.3 共识皮层厚度连接
    4.5 智力预测的性别差异
    4.6 结果讨论
        4.6.1 多模态脑连接组提升智力预测
        4.6.2 多模态智力预测性连接的重叠信息
        4.6.3 多模态智力预测性连接的独特互补信息
        4.6.4 智力预测的性别差异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三)实践价值
    三、相关概念
        (一)超智儿童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五)其他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三、总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调研设计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一)信效度分析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智力理论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四、政策制定理论
        (一)理性决策理论
        (二)公民参与理论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一)选拔机制
        (二)培养方式
        (三)师资建设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一)俄罗斯
        (二)美国
        (三)韩国
    四、总结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四、总结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三)影响因素分析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四、总结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一)政治可行性
        (二)经济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三、优化培养环节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四、加强教育管理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五、完善保障机制
        (一)经费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法律保障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特色与创新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后记

(8)家庭培育模式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与变量介绍
        1.3.1 培育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
        1.3.2 技能形成技术与人力资本形成技术
        1.3.3 认知技能与非认知技能
        1.3.4 养育方式(Parenting styles)
        1.3.5 溢出效应与同群效应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人力资本理论
        2.1.1 人力资本形成的新特征
        2.1.2 认知技能与智商测试
        2.1.3 非认知技能及其测量
        2.1.4 人力资本形成的技术
        2.1.5 人力资本的影响分析
    2.2 人力资本形成的经验分析
        2.2.1 生命周期的早期影响
        2.2.2 家庭投资与儿童发展
        2.2.3 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发展
    2.3 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同伴效应
        2.3.1 同伴效应的模型设定
        2.3.2 同伴效应的识别策略
        2.3.3 同伴效应的经验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基于人力资本形成的投资模型
    3.1 多阶段人力资本生产函数
        3.1.1 多维人力资本
        3.1.2 人力资本形成技术
    3.2 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3.3 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模型的拓展
        3.3.1 家庭早期投资差异
        3.3.2 家庭陪伴模式差异
        3.3.3 家庭养育方式选择
        3.3.4 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同伴效应
    3.4 家庭培育模式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
    3.5 小结
4 家庭早期投资差异的直接和溢出效应分析
    4.1 数据和变量
        4.1.1 数据来源
        4.1.2 因变量
        4.1.3 自变量
    4.2 模型设定与识别策略
    4.3 早期人力资本投资的经验分析
        4.3.1 基线估计结果
        4.3.2 稳健性检验
        4.3.3 异质性分析
    4.4 溢出效应的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家庭陪伴模式差异的直接和溢出效应分析
    5.1 父母陪伴缺失现状的制度背景
    5.2 数据、变量与识别策略
        5.2.1 数据与变量
        5.2.2 识别策略
    5.3 家庭陪伴模式对儿童教育发展的经验分析
        5.3.1 OLS估计结果
        5.3.2 IV估计结果
        5.3.3 稳健性检验
        5.3.4 潜在机制分析
    5.4 家庭陪伴模式差异的中长期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家庭养育方式的直接和溢出效应分析
    6.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6.1.1 数据来源
        6.1.2 变量选择
    6.2 养育方式的识别与分类
    6.3 养育方式的直接效应分析
        6.3.1 基线估计结果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家庭养育方式的潜在机制分析
    6.4 养育方式的溢出效应分析
        6.4.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6.4.2 识别策略:线性均值模型
        6.4.3 基线估计结果
        6.4.4 稳健性检验
        6.4.5 潜在机制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小结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头皮高频脑电技术在儿童癫痫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头皮高频脑电图在预测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不良预后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头皮高频脑电图在癫痫性脑病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全文结论、创新性及不足
    一、 全文总结
    二、本研宄的创新性
    三、本研宄中的不足之处
中英文缩写词简表
综述:头皮高频脑电图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10)基于弗林效应对碘缺乏地区不同补碘策略下儿童智力的30年追踪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中国农村儿童的弗林效应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3个年代常模原始分水平
        1.2.2 弗林效应结果
    1.3 讨论
        1.3.1 中国农村儿童的弗林效应
        1.3.2 弗林效应的影响因素
        1.3.3 关于弗林效应的争议
    1.4 小结
二、拜城儿童30年的碘盐防治策略与智力追踪观察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智力测验结果
        2.2.2 IDG结果
        2.2.3 弗林效应校正结果
    2.3 讨论
        2.3.1 IDD防治策略与儿童IQ
        2.3.2 不同补碘方式的比较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由拜城的 IDD 防治经验探讨防治策略的选择与效果:拜城县消除 IDD 的回顾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我的智商只有76(论文参考文献)

  • [1]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杨宏昌.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面孔信息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影响的眼动研究[D]. 张莉.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 赵亚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共患认知损害的临床研究[D]. 张晓芳.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基于多模态脑连接组对流体智力的研究[D]. 唐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8]家庭培育模式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研究[D]. 茅铭芝. 浙江大学, 2020(04)
  • [9]头皮高频脑电技术在儿童癫痫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操德智.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10]基于弗林效应对碘缺乏地区不同补碘策略下儿童智力的30年追踪观察[D]. 王一.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我的智商只有76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