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采金迹地自然植被恢复对土壤微量元素化学形态的影响

大兴安岭采金迹地自然植被恢复对土壤微量元素化学形态的影响

论文摘要

通过研究大兴安岭采金迹地不同自然恢复植被群落根际土壤Mn、Fe、Cu、Zn无素的各形态含量特征、各形态空间变异情况、形态间转化规律以及各形态与土壤化学指标间的关系,探讨各微量元素化学形态的供给状况,为采金迹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根据BCR顺序提取程序,以大兴安岭漠河县胭脂沟典型采金迹地4种自然恢复植被群落类型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对土壤Mn、Fe、Cu、Zn元素4种化学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各植被群落类型土壤Mn、Fe、Cu、Zn弱酸可提取态的变异系数分别在6.8%~15.84%、17.76%~60.28%、62.14%~89.15%、13.99%~61.68%之间,土壤弱酸可提取态占总量比例分别在31.04%~43.39%、0.03%~0.12%、2.85%~5.2%、1.68%~2.33%之间;土壤可还原态的变异系数分别在5.58%~19.07%、33.46%~44.3%、36.49%~62.96%、44.81%~46.2%之间,土壤可还原态占总量比例分别在27.28%~36.8%、8.02%~11.47%、8.94%~13.18%、8.78%~10.56%之间;土壤可氧化态的变异系数分别在7.01%~26.38%、28.99%~53.18%、1.23%~19.27%、28.09%~35.91%之间,土壤可氧化态占总量比例分别在7.1%~9.07%、8.55%~9.62%、12.94%~15.61%、18.44%~20.75%之间;土壤残渣态的变异系数分别在14.91%~18.17%、5.35%~12.97%、10.31%~24.79%、5.43%~16.65%之间,土壤残渣态占总量比例分别在22.2%~23.97%、78.84%~82.58%、67.8%~73.1%、67.39%~70.17%之间。了解土壤微量元素形态含量对有效发掘利用采金迹地土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土壤Mn、Fe、Cu、Zn各形态间普遍存在相关性,兴安落叶松群落和樟子松群落土壤EX-Mn与OXI-Mn呈显著正相关,大穗薹草-玉蝉花群落和兴安柳-白桦群落土壤RED-Mn与OXI-Mn呈显著正相关,各植被类型土壤RED-Fe与OXI-Fe、RED-Cu与RES-Cu、EX-Zn与RED-Zn呈显著正相关,EX-Cu含与RED-Cu呈显著负相关。(3)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土壤Mn、Fe、Cu、Zn各形态与土壤化学指标存在相关性,土壤pH值与RED-Mn均呈正相关,与EX-Mn、RED-Cu均呈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OXI-Mn、OXI-Cu、OXI-Zn均呈正相关,与OXI-Fe呈负相关;土壤CEC与EX-Fe均呈正相关,与EX-Mn、EX-Zn均呈负相关(除兴安柳-白桦群落);土壤全P与OXI-Mn、RED-Cu和OXI-Cu、RED-Zn和OXI-Zn呈负相关:土壤有效P与RES-Mn、 RED-Fe、OXI-Fe、RED-Zn、RES-Zn呈正相关:土壤全N与RED-Zn均呈负相关,大穗薹草-玉蝉花群落全N与EX-Mn和EX-Zn呈负相关;土壤速效K与EX-Cu和EX-Zn均呈正相关。各植被群落土壤全Cu与全N和全P均呈负相关,Mn、Fe、Cu、Zn全量与有效P和速效K呈正相关。(4)采金迹地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土壤Mn、Fe、Cu、Zn的弱酸可提取态是其在土壤中的有效给源,而Mn、Fe、Cu、Zn的其它3个化学形态作为土壤中潜在给源对弱酸可提取态的含量有一定影响。各植被群落土壤不同微量金属元素活化供给能力排序是,Mn、Cu、Zn:大穗蔓草-玉蝉花群落>樟子松群落>兴安落叶松群落>兴安柳-白桦群落;Fe:大穗薹草-玉蝉花群落>兴安落叶松群落>樟子松群落>兴安柳-白桦群落。综合供给因素和环境因素,将樟子松群落和落叶松群落合理配置用于恢复远离河道过采区域、将大穗薹草-玉蝉花群落与兴安柳-白桦群落合理搭配用于恢复河道内过采区域,可充分利用土壤微量元素,可起到较好的固持土壤和植被群落生长效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分级
  • 1.2.2 土壤微量元素形态分布的影响因素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研究地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
  • 2.1.3 水文
  • 2.1.4 土壤
  • 2.1.5 植被
  • 2.2 研究方法
  • 2.2.1 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
  • 2.2.2 化学分析方法
  • 2.2.3 数据处理
  • 3 采金迹地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土壤Mn、Fe、Cu、Zn形态含量特征
  • 3.1 土壤弱酸可提取态Mn、Fe、Cu、Zn含量特征
  • 3.2 土壤可还原态Mn、Fe、Cu、Zn含量特征
  • 3.3 土壤可氧化态Mn、Fe、Cu、Zn含量特征
  • 3.4 土壤残渣态Mn、Fe、Cu、Zn含量特征
  • 4 采金迹地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土壤Mn、Fe、Cu、Zn各形态相关性分析
  • 4.1 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土壤Mn、Fe、Cu、Zn各形态间相关性分析
  • 4.1.1 Mn形态间相关性分析
  • 4.1.2 Fe形态间相关性分析
  • 4.1.3 Cu形态间相关性分析
  • 4.1.4 Zn形态间相关性分析
  • 4.2 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土壤Mn、Fe、Cu、Zn各形态与土壤化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 5 采金迹地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土壤Mn、Fe、Cu、Zn化学形态因子分析
  • 5.1 公因子分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因子载荷矩阵
  • 5.2 公因子函数表达式
  • 5.3 公因子得分、综合得分与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鹤北林业局采金迹地植被的恢复与发展[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05)
    • [2].采金迹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05)
    • [3].大兴安岭采金迹地植被恢复适应性草本的选择[J]. 中国林副特产 2015(02)
    • [4].采金迹地自然恢复植被对土壤锰元素化学形态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2(04)

    标签:;  ;  ;  ;  

    大兴安岭采金迹地自然植被恢复对土壤微量元素化学形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