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做好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刍议如何做好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天津300250

摘要: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本文提出多种措施结合的城市防洪排涝方案,强化城市排水管网建设,修建排洪蓄洪设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引言

城市是人类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集聚了大量人口、生产力以及各类社会资源和财富。不同种类自然灾害的威胁长久以来一直威胁和阻碍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各类城市自然灾害中,城市洪涝灾害又以其分布广、频率高、成灾快、危害大等特点,成为城市防灾减灾的重点方向。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下垫面条件,影响了产汇流过程,提升城市洪涝风险,城市的数量增加和地域扩张,也让城市更易暴露在洪涝灾害之下,致使城市洪涝防治工作越加困难。为了保障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仅需要提高对城市洪涝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也需要更加高效和多样化的洪涝防治手段。

1海绵城市概述

在城市的建设规划工作中,通过对城市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海绵的特征,进而合理利用城市内的有效资源,实现城市与资源的健康发展,这就是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在进行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时,应该以城市雨水洪水问题为中心,通过整个生态系统进行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生态结构,科学对雨水进行防护,同时还应该重视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从而不断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

2如何做好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2.1缓冲区与湿地的合理布置

加强城市的湿地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的绿化,降低汛期的地表径流量,发挥湿地的排涝能力和防洪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城市湿地的抗洪能力,需要在湿地的四周布置缓冲区。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因地制宜做好绿化工作。充分利用城市的现有资源,修建自然湿地,人工湿地,通过修建草地,建设花园等工作等降低地表径流量。改善城市的环境,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另外,还应该建设绿色空间。修建公园、滨水走廊、荫道等绿色空间都是提高湿地抗洪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采取这一措施还可以有效降低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从而降低城市洪涝的影响。在缓冲区域可以通过种植树荫的方式涵养更多的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另外在湿地区域还应该避免人类活动,以免对湿地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在湿地区域还应该合理制定种植计划,进而完成城市的规划建设。

2.2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

城市水系规划要服从流域、区域水利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在发展布局、发展目标、功能划分等方面保持一致,统筹考虑城市水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做到专业规划与总体规划相吻合,同时又是总体规划的完善和补充。水系规划既要全面考虑防洪除涝、水资源配置与供给、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各项水利目标,又要兼顾水生态修复、交通航运、旅游景观以及其他专业规划的要求。同时妥善处理好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充分发挥水系综合效益。

2.3摆正防洪排涝工程、生态海绵城市建设的各自地位,保障城市安全与美丽达成防洪排涝工程和生态海绵城市建设的和谐并举,应当正视二者的作用,摆正各自的地位。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展开,出现了迷信海绵城市建设、轻视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作用的趋势和水利工程“无用论”甚至“有害论”的观点。然而,生态海绵城市在防治洪涝灾害,尤其是城市洪水时,较为缺乏主动和强力的手段,为了保障城市人口和财产的安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防洪排涝工程仍将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城市洪涝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事求是地防治城市洪涝,必须尊重客观的物理规律。试想,如果完全拆除城市堤防、停用雨水管道,仅仅凭借海绵城市有限的滞水、透水和贮水功能,如何阻止城市洪水的发生?在城市的贮水能力迅速达到上限后,如何应对超量的地面积水?实际上,达成防洪排涝工程和海绵城市的和谐并举,确实需要拆除和改造一定数量的低标准的、老旧的和环境影响大的工程设施,但在多数情况下,城市雨洪安全仍由防洪排涝工程维系,盲目无视工程设施的地位和作用必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2.4修建排洪蓄洪设施

建设排洪和蓄洪设施可以有效降低洪峰流量,特别是当蓄洪容积非常大时,可以将洪水流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际建设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多修建运动场、公园绿地等多用途临时蓄洪设施。一旦城市洪水负荷过大时,可以将多余的径流引导到临时蓄洪场所中,然后从临时蓄洪场所中排放到泄洪渠道、河道等。平时这些临时蓄洪场所可以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或者其他用途的场地,遇到强降雨天气时,可以用于蓄洪场所,降低城市洪涝灾害,保证城市安全。

2.5在入渗设施中增设海绵体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断开展,对自然水的正常循环造成了影响,导致地面的透水率和下渗量变小,地表径流量也会随之增加。而对城市地表渗透性进行改善,可以使城市洪水风险下降。对于开发区在进行规划建设时,需要提前将入渗设施规划好;对于老城区需要进行改造,并设置海绵体,例如修建透水铺面、地表植被化、修建生态调节池等。

结语

海绵城市以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等四项目标为出发点,根据城市条件进行整合,将其有机地融入城市整体规划中,保障水资源,偏重水安全。应保障城市用水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培育水生态系统,为居民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并且分阶段分区域分特点地因地制宜,以科学的手段让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01).

[2]章林伟.海绵城市建设概论[J].给水排水.2015(06).

[3]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

[4]李兵.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渗蓄试验研究[J].中国市政工程,2015(06).

标签:;  ;  ;  

刍议如何做好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