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土壤环境效应研究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土壤环境效应研究

论文摘要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地形支离破碎,植被严重破坏、植物退化、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功能急剧衰退,属于生态脆弱区。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等的大量投入以及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土壤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严重威胁当地土壤水、肥环境和设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以黄土高原丘陵区安塞县为研究区,采用田间取样和实验室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以此用来评价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土壤肥力质量变化,同时,通过测定土壤N、C的土壤中的垂直分布特征,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土壤环境效应。分析土壤由于施肥造成土壤NO3--N在土壤剖面中积累的机理。以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利用理论与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由于样品的采集都在同一区域进行,所以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pH值的差别不是很大。但是由于耕作方式和灌溉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土壤含水率和机械组成就有一定的差异,日光温室、拱棚和经济作物的含水率和土壤粘粒含量就明显高于农田、苹果和草地。(2)研究区的土壤有机质,日光温室土壤含量最高,草地次之,其它土地利用模式的较低。研究区的土壤全N和土壤速效养分,日光温室最高,草地最低,其它土地利用模式差别不大。(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日光温室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值最高,农田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值最低。从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值中也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生产力不同,设施农业的日光温室和拱棚明显高于人工管理较少的农田和苹果。由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和气候条件较差,因此退耕后的草地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值也很低。(4)土壤NO3--N积累量会随着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值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土壤的粘粒含量、土壤含水率、土壤速效N是影响到土壤NO3--N积累量最重要三大因素,因此改良土壤质地,控制灌溉水量以及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就是最直接的控制土壤NO3--N积累量的方法。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 研究进展
  • 1.2.1 黄土高原土壤肥力研究进展
  • 1.2.2 土壤N 盐分布研究进展
  • 1.2.3 土壤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
  • 1.6.1 试验样地的选择
  • 1.6.2 土样的采集
  • 1.6.3 土样的测定方法
  • 1.6.4 土壤质量评价方案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黄土高原地理特征
  • 2.2 黄土高原自然生态特征
  • 2.3 试验区概况
  • 2.4 试验区安塞县土地利用特征
  • 第三章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研究
  • 3.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物理性质性质分析
  • 3.1.1 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 3.1.2 土壤容重变化
  • 3.1.3 土壤孔隙度
  • 3.1.4 土壤pH 值
  • 3.1.5 土壤机械组成
  • 3.2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 3.2.1 土壤有机质
  • 3.2.2 土壤全N
  • 3.2.3 土壤速效养分
  • 3.3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耦合效应分析
  • 3.3.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C/N
  • 3.3.2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N/P
  • 3.3.3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机械组成和速效养分影响分析..
  • 第四章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 4.1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 土壤肥力质量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4.3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土壤肥力质量指数的计算
  • 第五章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N素淋溶分析
  • 3--N 垂直分布的影响'>5.1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NO3--N 垂直分布的影响
  • 4+-N 垂直分布的影响'>5.2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NH4+-N 垂直分布的影响
  • 5.3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全N 垂直分布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土壤环境效应
  • 3--N 积累量'>6.1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土壤NO3--N 积累量
  • 3--N 积累量的作用分析'>6.2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土壤NO3--N 积累量的作用分析
  • 3--N 积累量的影响机理'>6.3 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土壤NO3--N 积累量的影响机理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7.2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
  • 7.3 在发展农业和退耕还林还草需要注意的问题
  • 7.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集约化农区不同政策情景下农户土地利用模式优化[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23)
    • [2].农村土地利用模式及其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J]. 科技经济导刊 2019(04)
    • [3].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与管理实践下的土地经济效益响应[J]. 无线互联科技 2013(07)
    • [4].高投入高产出土地利用模式的成因及对策[J]. 中国土地科学 2011(12)
    • [5].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模式关系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 2009(09)
    • [6].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与管理实践下的土地经济效益响应[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10)
    • [7].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机械组成和速效养分影响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12)
    • [8].基于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浅探——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23)
    • [9].基于公交枢纽导向的新城区土地利用模式[J]. 城市公共交通 2008(11)
    • [10].永丰县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 现代农业 2008(09)
    • [11].重点生态功能区“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土地利用模式探讨[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12].基于物质流调控的集约化农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理论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 2019(05)
    • [13].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及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04)
    • [14].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探讨——以河北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2)
    • [15].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氮素淋溶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09(03)
    • [16].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压力及土地利用模式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08)
    • [17].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设计[J]. 北京农业 2012(33)
    • [18].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09(02)
    • [19].岩溶地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设计初探——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1)
    • [20].改善土地利用模式 推进质量型城市化[J]. 领导科学论坛 2014(24)
    • [21].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 广东土地科学 2013(02)
    • [22].广安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初探[J]. 河北林果研究 2011(01)
    • [23].城市交通结构优化与土地利用模式相关性的比较[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05)
    • [24].三峡库区面向水土保持的土地利用模式[J]. 中国水土保持 2011(10)
    • [25].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缓解浙江省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J]. 浙江建筑 2018(07)
    • [26].论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沿线土地利用模式[J]. 北京社会科学 2008(03)
    • [27].亚热带地区5种土地利用模式土壤微生物生态特性的比较[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 [28].从全球视角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模式[J]. 中国土地 2016(01)
    • [29].不同土地利用模式情景下贵州印江河流域生态水文响应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02)
    • [30].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05)

    标签:;  ;  ;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土壤环境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