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进城 ——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农民工

农民进城 ——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农民工

论文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中国社会进入快速社会转型时期,出现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的一个最为声势浩大的现象就是农民进城——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农业就业人口不断减少。最初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向乡镇转移,后来则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自发性大规模进城务工经商。这一宏大的社会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原因,这些进城的农民工们在城市中是如何生活的,进城后他们自身的人格结构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这些问题引导我们对农民进城这一现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全景式的探讨。 新中国农民进城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国家关于农民自由迁徙权、自由择业权等众多进城权利的制度变动史。根据制度和政策对农民流动的限制性程度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将农民进城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49年到1957年,这一时期由于制度缺口的存在,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第二个时期是从1958年到1979年,由于1958年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城乡分隔的二元户籍制度,自此之后农民进城受到严格限制;第三个时期是从1980年到1991年,随着我国的所有制形式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户籍制度的松动,一部分农民被允许进入城镇;第四个时期是从1992年至今,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呼声日高,政府对农民进城的政策也开始发生转变,农民进城不再被严格限制,政府主要是对农民进城进行适当调控,并制定大量政策为农民进城和进城农民提供服务。 在制度约束下,农民进城的现实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首先是宏观方面,主要体现为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双重作用。从农村推力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农民在农村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三是农民负担过重,大部分农户家庭生活困难。从城市拉力来看,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市较高的经济收入,吸引农民进城;二是城市众多的就业机会,拉动农民进城;三是城市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召唤农民进城。其次是微观方面,主要体现为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变奏。农民进城决策的作出并非完全是基于某种理性的选择,感性选择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民进城行动是一种介乎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选择,这构成了农民进城的微观机理。就感性选择而言,有五种基本表现:具像性示范、盲目性从众、伦理化路径、经验化决策和重复性再现。 农民进城后,无法有效地融入城市社区,他们生活在城市空间上的边缘、体制意义上的边缘以及文化意义上的边缘。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从进城农民的职业境遇来看,农民工的就业权利与城市工人相比较是不平等的,农民工在城市中处于次属劳动力市场;从进城农民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以及自身对物质生活的主观评价都相当差,而在精神生活方面,他们不仅受到城里人的歧视,而且业余生活相当单调乏味;从进城农民的社会地位来看,“农民工”的称谓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抗拒和制度歧视的体现,在经济地位和政治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已有的研究
  • (一) 一般理论研究
  • (二) 具体经验研究
  • (三) 简要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方法论
  • (二) 理论视角
  • (三) 具体方法和技术
  • 四、主要概念
  • 五、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我国农民进城的历史阶段
  • 一、1949-1957:大量涌入期
  • 二、1958-1979:严格限制期
  • 三、1980-1991:逐步松动期
  • 四、1992-今:调控服务期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农民进城的现实原因
  • 一、有关农民进城原因的理论
  • 二、农民进城的宏观原因:推力与拉力并存
  • (一) 农村推力因素
  • (二) 城市拉力因素
  • 三、农民进城的微观机理:理性与感性之间
  • (一) 农民进城中的理性与感性
  • (二) 农民进城中感性选择的具体表现
  • 第四章 进城农民的生存现状
  • 一、进城农民的职业境遇
  • 二、进城农民的生活状况
  • (一) 进城农民的物质生活
  • (二) 进城农民的精神生活
  • 三、进城农民的社会地位
  • (一) 进城农民的称谓属性
  • (二) 进城农民的经济地位
  • (三) 进城农民的政治地位
  • (四) 进城农民的地位认同
  • (五) 进城农民的地位分化
  • 四、进城农民的社会网络
  • (一) 找工作过程中的关系网络
  • (二) 城市生活中的关系网络
  • 五、进城农民的城市适应
  • 六、进城农民与市民的冲突
  • 第五章 农民进城的后果分析
  • 一、农民进城对个人的影响
  • (一) 人力资本积累
  • (二) 社会资本增加
  • (三) 观念行为变迁
  • 二、农民进城对社会的影响
  • (一) 对流出地社会的影响
  • (二) 对流入地社会的影响
  • 第六章 进城农民的社会支持系统
  • 一、进城农民社会支持系统建构的现实意义
  • (一) 社会公正的需要
  • (二) 社会和谐的需要
  • (三) 社会发展的需要
  • 二、进城农民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模式
  • (一) 价值系统
  • (二) 制度系统
  • (三) 组织系统
  • (四) 网络系统
  • 第七章 结语:农民工转型与国家的现代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农民购房进城了 村里的地怎么办[J]. 粮食问题研究 2016(02)
    • [2].农民进城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3(03)
    • [3].相似的经历 不同的结局——从祥子、王贵论进城农民的人生与出路[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2(06)
    •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我见[J]. 山西农经 2010(05)
    • [5].农民进城:城市准备好了吗[J]. 池州学院学报 2008(06)
    • [6].1949—1957年间农民进城问题的历史考察[J]. 江汉论坛 2016(10)
    • [7].“农民进城”是奠定美丽云南建设的基石[J]. 赤子(中旬) 2014(03)
    • [8].农民进城后的身份转换困境——解析郭小东《罪恶》中丘博文的人生之路[J].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9].1949—1965年农民进城与社会管理——兼及城乡二元管理体系的形成[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4(08)
    • [10].农民进城意愿影响要素实证分析——基于四川省1523份调查问卷[J]. 浙江农业学报 2015(07)
    • [11].异形空间:新时期文学农民进城的现代转型与空间转换[J]. 兰州学刊 2012(10)
    • [12].两栖式城镇化:农民进城的另一种实践性表达——基于宁夏P县Z村的调研[J]. 宁夏社会科学 2017(04)
    • [13].现代性的另类思考——现当代小说中的农民进城[J]. 丝绸之路 2013(18)
    • [14].未来十五年乡村振兴的时空维度、社会条件及预判[J]. 党政研究 2020(05)
    • [15].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进城动力的比较研究——以西藏自治区达孜县尊木采村和萨迦县陈村为例[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02)
    • [16].论“城镇上山”在云南城镇发展过程中的新模式[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 [17].颓败的家园与荒芜的城市——读王十月的小说《你在恐慌什么》[J]. 名作欣赏 2010(21)
    • [18].新时期文学中农民进城的现代转型与时间转换[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9].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政府行政与农民“自愿”进城互动的经济学思考[J]. 广东农业科学 2008(07)
    • [20].农户承包地的退出路径:一个地方试验[J]. 重庆社会科学 2016(11)
    • [21].隐形的对抗和拯救的圈套——重读贾平凹的《高兴》[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22].当前影响农民进城的因素、问题与对策思考——以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为例[J]. 中国农村科技 2014(06)
    • [23].发展重点中心镇 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青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索[J]. 地方财政研究 2012(04)
    • [24].现代化语境下农民进城的艰难历程——以《人生》、《城的灯》和《泥鳅》为例[J]. 文史博览(理论) 2010(05)

    标签:;  ;  ;  ;  

    农民进城 ——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农民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