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缓释微球论文-徐明新,陶颖,陈园园,Jebun,Nessa,Diana,袁伟恩

长效缓释微球论文-徐明新,陶颖,陈园园,Jebun,Nessa,Diana,袁伟恩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效缓释微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球,工业化,膜乳化

长效缓释微球论文文献综述

徐明新,陶颖,陈园园,Jebun,Nessa,Diana,袁伟恩[1](2017)在《长效缓释微球制剂生产技术的发展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效缓释微球是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骨架材料中的微米级别的药物释放载体,这种新剂型可以显着降低给药频率,同时大分子材料的包裹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在蛋白多肽等药物。已有一些用于治疗糖尿病、精神病、子宫内膜异位等疾病的长效缓释微球制剂被批准上市。然而,因为微球的制备工艺繁杂、质量控制困难,至今只在少数产品上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口服难吸收的生物药物开始产品化,长效缓释微球在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备受瞩目。本综述对目前典型的微球制备技术做出分析和评判,以期对完善微球制备工艺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7年19期)

刘哲慧,张琳[2](2017)在《注射用伊潘立酮长效缓释微球的制备和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伊潘立酮的PLGA微球,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建立HPLC方法测定伊潘立酮的含量;比较5种规格的PLGA作为载体材料对微球质量的影响;运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结果 PLGA的种类对伊潘立酮微球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有显着影响。按照正交设计得到优化处方制备的微球,形状圆整,平均粒径为(27.3±2.7)μm,包封率为84.4%,体外释放试验第1天累计释放17.6%,28 d的累计释放度为85.7%,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释放模型。结论本实验制备得到的伊潘立酮微球的包封率较高,没有明显的突释,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7年06期)

刘剑锋,陈韵岱[3](2015)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长效缓释微球不同配比对体外释放行为改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载药微球包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并探索不同配比对释放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分子量的PLGA制备不同粒径的载药微球,并经载药微球的合理配比改善其体外释放行为,达到优化工艺、降低成本的目的。结果载药微球粒径约为20μm、分子量10 kU:24 kU的配比为1:2组,粒径为20μm、分子量为24 kU和分子量为10 kU、粒径为6μm的载药微球配比为2:1组的体外释放突释较低,且在14 d内呈线性的零级释放趋势,体外释放行为得到改善。结论 VEGF长效缓释PLGA微球经优化配比后的持续释放能力较传统VEGF微球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解放军药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杨柳青[4](2015)在《膜乳化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长效缓释微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酯类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被广泛用于包埋多肽、蛋白质和激素类药物,以实现药物的缓释控制释放。本论文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具有广泛适用范围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膜材的缓释药物系统。根据所需缓释药物的释放周期不同,选取常规膜乳化和快速膜乳化两种制备方法,得到药物释放速率稳定可控且生物活性易于保持的缓释微球。采用常规膜乳化法结合W/O/W法,制备得到了缓释周期在2个月以上的艾塞那肽-PLGA缓释微球。优化了外水相PVA浓度、搅拌速率、过膜压力等制备条件,研究了微球粒径大小和初乳的制备方法对艾塞那肽-PLGA缓释微球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粒径的载药微球释药行为明显好于小粒径微球,超声法制备的微球包埋率可达90%以上,突释以及释放速度显着降低。另一方面研究了载药量对微球释放行为以及稳定性的影响。发现载药量越高微球体外释放突释越高,但是酰化程度却越低。最后,以微环境p H值变化为切入点,研究了不同载药量的艾塞那肽缓释微球酰化的机理。研究表明,包埋药物本身酸碱性和释放环境p H值,可影响药物蛋白稳定性。根据胸腺法新药物特点,选用快速膜乳化法结合复乳法,研究了影响粒径均一性的各项因素。通过对PLGA聚合物浓度及分子量,外水相p H值,油相乳化剂浓度,和内水相体积大小等工艺参数的优化,最终得到粒径均一性好(Span值0.7以下)、药物包埋率高(80%以上)、低突释(24h内低于20%)、线性持续稳定释放长达30天的胸腺法新载药微球。制备的胸腺法新载药微球在体外释放行为表现出接近于零级释放的模式,释放初期突释较低,中后期释放更稳定、持久。最后通过选用不同分子量的PLGA膜材,实现药物体外释放速率的长效可控。研究表明,以PLGA为膜材通过膜乳化法与复乳法相结合的制备方法,制备具有长效缓释效果的蛋白质类微球,具有普适性,对于后期的工业化扩大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缓控释载体。(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5-05-01)

杨柳青,王丽秋,吴颉,齐峰,任玉[5](2014)在《快速膜乳化法制备胸腺法新长效缓释微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快速膜乳化技术结合溶剂蒸发法制备以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的胸腺法新载药微球,考察了PLGA分子量、油相中PLGA和乳化剂浓度、外水相p H值和内水相体积等对微球包埋率和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粒径均一的PLGA载药微球的优化条件为:PLGA分子量51 k Da,油相中PLGA和乳化剂浓度为100和10 g/L,内水相体积0.5 m L,外水相p H值为3.5.该条件下所制载药微球粒径均一性好(Span<0.7),药物包埋率高达80%以上,突释率24 h内低于20%,线性持续稳定释药时间长达30 d.(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林丽,黄华,张涛,张雁翎,钟晓东[6](2014)在《伊潘立酮长效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制备伊潘立酮长效缓释微球,并考察微球的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伊潘立酮PLGA微球,运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外观形态、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优化得到的最佳处方工艺为油相PLGA的浓度为80 g/L,油相-水相体积比为1∶30,聚乙烯醇(PVA)浓度为1%,乳化剪切速度为10 000 r/min。以优化处方制备的伊潘立酮PLGA微球为圆球形,粒径为(24.56±0.46)μm,包封率为(81.94±1.48)%,载药量为(7.50±0.13)%。药物体外释放30 d累计释放度达86.33%。结论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伊潘立酮PLGA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高,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王璐,王东凯,邱立朋,杨磊,李琳[7](2012)在《长春西汀s-PLGA长效缓释微球的体内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以星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star poly D,L-lactide-co-glycolide,s-PLGA)为载体制备长春西汀长效缓释微球,对其体内外性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开环聚合法制备s-PLGA,以此作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长春西汀s-PLGA长效缓释微球(VIN-MS),并对其包封率、粒径和体内外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本研究制备的VIN-MS的平均粒径为(18±2)μm,包封率为62.20%,载药量为37.43%。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微球外观圆整、均匀,流动性好,分散性好。体外释放结果表明,VIN-MS具有明显的缓释特性,其突释率为6.96%。体内结果表明,VIN-MS制剂体内周期能维持15 d,与长春西汀普通注射剂相比,VIN-MS的曲线下面积(AUC)和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是普通注射剂的40倍和38倍。结论:长春西汀s-PLGA长效缓释微球的成功制备将有利于脑血管病的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2年13期)

孟乐乐[8](2012)在《接近零级释放的艾塞那肽长效缓释微球制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艾塞那肽(一个由3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是第一个批准用于临床的GLP-1受体激动剂,是治疗II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艾塞那肽的优势在于其既不像胰岛素那样因为剂量过大有引起血糖过低的危险,也不像长期口服化学药那样增加肝脏代谢负担。艾塞那肽的主要劣势则是半衰期过短,需要一天两次注射。另外,艾塞那肽在相当比例的患者中引起呕吐、腹泻等严重的副反应,也致使注射剂的使用受到限制。顾忌副反应和患者顺应性,Amylin公司和Alkemes公司合作开发了药效为一周的长效微球制剂(Bydureon)。即便如此,副反应严重的患者还需通过多次的小剂量注射建立免疫耐受性之后,方可使用长效制剂,而小剂量多次注射过程本身对于患者来说已经是一个顺应性的考验。本文作者所在实验室最近的一项研究促使作者重新考虑开发艾塞那肽长效缓释微球剂型。针对蛋白多肽药物的非注射给药,该实验室发明了相转化水凝胶微针透皮贴剂,在科学上实现了胰岛素等蛋白多肽药物的安全、高效、方便的透皮给药,目前已进入规范化临床前研究阶段。相对于胰岛素,艾塞那肽分子量更小,溶解度更高,更容易通过相转化水凝胶微针实现非注射给药,从而将大幅度地方便于I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充分的耐受性训练。有鉴于此,释放更平稳、作用周期更长的长效缓释微球剂型便成为一个更加理想的选择。本文作者分析了上市长效微球剂型Bydureon的技术参数,发现其第4-17天内的血药浓度比较低,同时其单剂量是2mg/60kg,这个剂量超过了每天给药两次的注射剂剂量(5-10μg/60kg)的14-28倍,这可能是由于其在体内不合理的释放行为所造成的。因此,开发一种有效的艾塞那肽长效缓释微球制剂,具有很大的临床治疗意义。本研究利用改进的S/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艾塞那肽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该法制得的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包封率在90%以上。在体外释放研究中,考察了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不同的释放促进剂等因素对微球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筛选出了具有接近零级释放行为的艾塞那肽长效缓释微球,首日突释率低于10%,每天释放量均匀,30天的累积释放率可达90%。分别在C57小鼠和SD大鼠体内,对优选处方的微球进行了体内药效学和药动学的研究,不同剂量微球在体内药效可维持17天,缓释期间血药浓度平稳,波动幅度小。在4℃对微球作了长期稳定性的考察。最后,研究了艾塞那肽长效缓释微球在PLGA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中的自身修复对微球释放的影响,为通过此法调节微球初期的突释行为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2-02-01)

荣先芳[9](2010)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缓释微球对视神经挫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长效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神经疾病等神经性慢性致盲性眼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仍是这些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神经营养因子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的研究一直是眼科届研究的重点,由于眼球结构的特殊性,视网膜给药苦难重重,如何才能达到安全、持久、有效的视网膜给药治疗效果仍然是有待克服的难题。近些年来,眼内蛋白缓释给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给药方式(如全身给药、滴眼、局部注射等)药物难以到达眼内或难以达到持久、安全的药效的不足。研究证明,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感光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等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价格相对便宜,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研究就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包裹的EPO缓释微球注射到SD大鼠视神经挫伤模型的玻璃体腔来探讨这种缓释系统对视网膜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行性及长效的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第一部分促红细胞生成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和体外释放实验目的制备装载EPO的PLGA缓释微球(EPO-PLGA微球),并探讨其体外EPO释放曲线。方法利用低温诱导相分离方法制备EPO多糖微粒,然后用水包油-油包固法(Solid-in-oil-in-water method, S/O/W法)制备EPO-PLGA缓释微球。ELISA法检测所制备的EPO-PLGA缓释微球EPO的释放曲线。结果S/O/W法制备的EPO-PLGA缓释微球,表面光滑,粒径在40-100μm之间,体外释放第一天突释小于10%,缓释到第60天时,释放率可达80%以上,释放持久稳定,释放曲线接近线性释放。结论S/O/W法制备的EPO-PLGA缓释微球可以达到EPO的长效线性缓释作用,为进一步探讨EPO-PLGA缓释微球的生物学药效提供了依据。第二部分促红细胞生成素缓释微球体外活性和安全性的评估目的探讨EPO-PLGA缓释微球的体外活性,并对PLGA及其降解产物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建立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组织叁维立体培养系统,取1—3天新生SD大鼠视网膜,选取旁中心区视网膜,切成0.5mm×0.5mm大小植片,培养其中,分四组:EPO组,EPO-PLGA组,PLGA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EPO (1 IU/mL)、EPO-PLGA释放液(含EPO 1 IU/mL)、空白PLGA释放液,对照组不加。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生长情况,取培养第6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培养第6天后,从视网膜植片轴突再生的平均长度和密度来看,与对照组相比,EPO和EPO-PLGA释放液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而空白PLGA释放液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EPO-PLGA缓释微球在制备和释放过程中不影响EPO的生物学活性,且PLGA及其降解产物无明显的组织细胞毒副作用。第叁部分促红细胞生成素缓释微球对视神经挫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长效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以视神经挫伤大鼠为模型,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缓释微球EPO-PLGA微球经玻璃体腔注射对受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长效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分为五组:未治疗组,EPO组,EPO-PLGA组,PBS组和PLGA组。建立视神经挫伤模型。建模后,未治疗组不予玻璃体腔注射,EPO组分别于即刻和造模后4周玻璃体腔内注射EPO10IU (5μL), EPO-PLGA组即刻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EPO-PLGA缓释微球20mg (5μL,含EPO 20 IU), PBS组分别于即刻和造模后4周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0.01M PBS (5μL), PLGA组即刻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空白PLGA微球20mg(5μL)。分别术后4周和8周处死大鼠,处死前5天DiI上丘逆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inal Ganglion Cells, RGCs),视网膜铺片观察各组RGCs存活情况;视网膜切片TUNEL检测各组分别在术后1天、5天、2周、4周RGCs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分别在术后1天、5天、2周、4周视网膜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ary Acid Protein, 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视网膜铺片RGCs计数显示,正常SD大鼠RGCs密度为2387.69±164.87(个/mm2);术后4周,未治疗组、EPO组、EPO-PLGA组、PBS组和PLGA组RGCs密度(个/mm2)分别为748.30±58.81、1418.52±154.91、1296.68±157.55、804.43±86.44和821.72±52.13;术后8周,未治疗组、EPO组、EPO-PLGA组、PBS组和PLGA组RGCs密度(个/mm2)分别为532.74±35.14、1083.66±57.82、913.98±37.72、548.01±47.00和561.96±34.23;EPO组和EPO-PLGA组较未治疗组具有明显的RGCs保护作用,统计学意义显着(P<0.001),而EPO组和EPO-PLGA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视网膜切片TUNEL检测显示,术后1天、5天、2周、4周各组视网膜节细胞层均可见TUNEL阳性细胞,其中在术后1天、5天,EPO组和EPO-PLGA组TUNEL阳性细胞率显着少于未治疗组、PBS组及PLGA组,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周、4周后,各组间视网膜节细胞层的TUNEL阳性率差异不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节细胞层DAPI染色显示,术后5天、2周、4周各组视网膜节细胞层的细胞数EPO组和EPO-PLGA组均显着多于未治疗组、PBS组及PLG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切片GFAP免疫组化显示,术后5天、2周、4周,EPO和EPO-PLGA两组中视网膜GFAP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未治疗组、PBS组及PLGA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O-PLGA缓释微球单次玻璃体腔注射能长效保护大鼠视神经挫伤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和丢失,效果等同于定期重复多次EPO玻璃体腔注射。(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0-04-01)

张建维[10](2009)在《XG-07长效缓释微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和心理健康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XG-07为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X的结构修饰物,对精神病的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均有效,副反应轻微,用药剂量小,安全性好。从给药剂型来看,目前抗精神病类药物多采用普通的片剂,口服溶液等,这些剂型通常必须每天按时服药,对于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有规律的服药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患者的依从性差。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便捷,本文将XG-07与新型的微球给药系统相结合,开发XG-07缓释微球给药系统。方法:本微球的制备工艺采用了乳剂-溶剂挥发法。首先建立微球质量评价指标-含量,体外释放的测定方法,并进行验证。其次制备了两种不同处方的PLGA微球并以此进行大鼠体内初步药动学研究,得出各处方微球在大鼠的体内累计吸收百分率Fα,并以Fα与不同加速释放条件下体外累计释放百分率Fr进行点对点相关,以体内外相关系数r、斜率及截距为评价指标综合分析后对体外加速释放条件进行筛选。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确定制备微球的主要影响因素,考察微球制备的基础处方和工艺;以突释、累计释放量、包封率、载药量、粒径等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应用优选的处方及工艺制备六批微球以进行重现性试验及放大试验,分别考察工艺处方的重现性、稳定性及工业化大生产的可能性;进行稳定性试验,考察微球的稳定影响因素。结果:经方法学考察结果可知, XG-07在10μg/mL-4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其紫外吸收度与对应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方法的重复性,即中间精密度测定的RSD均小于1.00%,高、中、低叁个浓度的回收率均98.00%~102.00%之间,说明本方法的稳定、重复性好,回收率高,故紫外光谱法测定微球中XG-07含量的方法稳定、准确、可靠;微球的体外释放度测定采用HPLC法,且在0.40μg/mL-48.00μg/mL的药物浓度范围内,溶液的峰面积与其对应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重复性即中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1.00%,高、中、低叁个浓度的回收率均98.00%~102.00%之间,说明本方法稳定、准确、可靠。在加速试验条件下,将药物放置48h,其48h内药物无降解浓度变化小于1%。可知微球含量及释放度测定方法专属性良好,线性,精密度,回收率均符合药典要求。经计算,最后确定给予大鼠的注射微球量为约30mg。对CMC-Na型号及浓度进行选择,最后确定CMC-Na型号为12M8P ,浓度为9 mg/mL,其余组份根据等渗性和常用浓度进行调整。建立的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经实验证明,方法专属性高,精密度和准确度,回收率均符合要求。对两个不同处方的微球产品进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初步研究,由不同时刻的血药浓度,计算出不同时刻AUC0-t并进一步求算出微球在体内的累积吸收百分数。最后筛选得到的体外加速释放条件是释放介质组成:20%乙醇液,0.1M,pH =7.0,PBS,渗透压调节至300mosm/L,0.02% Tween-20,0.02% Tween-80。振荡器设置:温度45℃,振幅:2.0cm,振荡频率:150rpm。处方(1)微球在此加速释放条件下,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呈良好相关性,相关方程为y = 1.0291x+ 3.2792,相关系数为r= 0.9953.通过处方(2)在所选加速释放条件的体外释放行为和体内吸收行为的相关性,对所选条件进行评价。相关方程为y = 1.1313x - 13.583,相关系数r=0.9868,说明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可用所选的体外加速释放条件对微球的处方及工艺研究进行控制。选择PLGA浓度、理论载药量和甲醇含量(v/v%)为主要考察因素,确定了其较优组合。由较优组合处方制备的微球呈白色粉末状,流动性良好。显微镜下观察,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70-80μm,粒径分布均匀,载药量达30%左右,包封率在90%左右,突释小于10%,释放完全且可持续40.天左右;重现性试验表明该处方工艺重现性和稳定性好,大量制备的微球性能良好;影响因素试验表明,高温、光照条件下微球不稳定,应低温、避光保存,微球在2个月加速实验条件下较稳定,各项评价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微球性能良好,工艺稳定,重现性好,体内初步研究表明体内释放平稳且持续时间长,其体内外相关性良好,有望进一步开发为新药。(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9-03-01)

长效缓释微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备伊潘立酮的PLGA微球,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建立HPLC方法测定伊潘立酮的含量;比较5种规格的PLGA作为载体材料对微球质量的影响;运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结果 PLGA的种类对伊潘立酮微球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有显着影响。按照正交设计得到优化处方制备的微球,形状圆整,平均粒径为(27.3±2.7)μm,包封率为84.4%,体外释放试验第1天累计释放17.6%,28 d的累计释放度为85.7%,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释放模型。结论本实验制备得到的伊潘立酮微球的包封率较高,没有明显的突释,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效缓释微球论文参考文献

[1].徐明新,陶颖,陈园园,Jebun,Nessa,Diana,袁伟恩.长效缓释微球制剂生产技术的发展现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

[2].刘哲慧,张琳.注射用伊潘立酮长效缓释微球的制备和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7

[3].刘剑锋,陈韵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长效缓释微球不同配比对体外释放行为改善的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5

[4].杨柳青.膜乳化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长效缓释微球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5

[5].杨柳青,王丽秋,吴颉,齐峰,任玉.快速膜乳化法制备胸腺法新长效缓释微球[J].过程工程学报.2014

[6].林丽,黄华,张涛,张雁翎,钟晓东.伊潘立酮长效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研究[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4

[7].王璐,王东凯,邱立朋,杨磊,李琳.长春西汀s-PLGA长效缓释微球的体内外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12

[8].孟乐乐.接近零级释放的艾塞那肽长效缓释微球制剂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9].荣先芳.促红细胞生成素缓释微球对视神经挫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长效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0

[10].张建维.XG-07长效缓释微球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

标签:;  ;  ;  

长效缓释微球论文-徐明新,陶颖,陈园园,Jebun,Nessa,Diana,袁伟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