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脂能力脂肪干细胞系的分离与纯化

高成脂能力脂肪干细胞系的分离与纯化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脂肪组织是修复全身各部位软组织缺损的最佳选择。临床上自体成熟脂肪组织的移植,不论是脂肪块或是脂肪颗粒的注射移植,均可能出现坏死、再吸收等问题,导致术后长期效果不佳。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对组织器官的修复与替代治疗产生了重大意义。组织工程技术的首要条件就是种子细胞。由于胚胎干细胞受到伦理学和来源的限制,故目前使用最多的种子细胞即成体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成体干细胞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骨髓来源的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stemcells,BMSCs),另一种是脂肪组织来源的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相对与BMSCs而言,ASCs取材容易,且细胞量足以满足组织工程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现有的研究表明,通过普通的酶消化法分离出来的ASCs是由极其复杂的各种细胞集合而成,成脂等各项诱导分化的能力及效率都不高。将ASCs进行成脂诱导后两周,其分化比例只为30%~40%,同时ASCs其余的各项分化效率也低于BMSCs。因此,纯化ASCs,提高其诱导分化效率,是优化其成为最佳种子细胞来源之一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成熟脂肪细胞在某种环境中,可去分化回成纤维样细胞状态,这种退回到原始状态的去分化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且成脂分化能力要高于ASCs。然而这种去分化细胞的高成脂能力是否伴随着某些表面标志的表达,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所以,本实验欲比较去分化脂肪细胞与ASCs在表面标志等各方面的不同,寻求出高成脂细胞高表达的表面标志,并希望能通过免疫磁珠分选,提纯出高成脂系ASCs。目的:探索寻求与高成脂能力相关的干细胞表面分子,并通过分选,纯化得到高成脂系ASCs,从而为提高脂肪组织工程的效率提供有效途径。方法:1、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ASCs,成脂诱导分化ASCs,得到诱导后脂肪细胞。收集诱导后漂浮于培养基中的脂肪细胞,天花板贴壁培养10d,脂肪细胞贴壁后翻转正常培养得到去分化脂肪细胞。选择同等代数两种细胞,成脂诱导分化并用油红O染色法鉴定其分化效率;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的表面标志表达,并在上述三方面对ASCs和去分化脂肪细胞进行比较,筛选出可能与高成脂能力相关的表面分子。2、就筛选出的可能与高成脂能力相关的表面分子,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分别分选脂肪组织新鲜分离的间质血管碎片(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SVF)及培养后ASCs。流式细胞检测分选前后细胞群体该表面分子阳性表达率;并对两种分选出的细胞与未行分选的ASCs进行成脂、成骨诱导,油红O染色鉴定成脂诱导结果,茜素红染色鉴定成骨诱导结果。结果:从吸脂术中获得人脂肪组织,培养出ASCs。选择第4代ASCs进行成脂诱导,诱导13d起,收集诱导成熟的脂肪细胞,天花板贴壁培养。培养过程中,多房的脂肪细胞贴壁并逐渐吐出脂泡,最终去分化为成纤维状细胞。去分化细胞与ASCs相比,生长曲线较一致说明两者具有相似的增殖能力;油红O染色鉴定成脂诱导结果表明去分化细胞的成脂分化效率高出ASCs约50%。两种细胞在表面标志的表达上,CD34、CD54的表达阳性率有所差别:去分化细胞的CD34、CD54的表达为阳性,而ASCs的表达均为阴性。用CD54-PE免疫磁珠分选新鲜分离的SVF及经过培养后的ASCs。分选前,流式检测一至三代ASCs,细胞CD54的表达率随着代数的增加而降低。分选后,CD54的表达率在两种细胞群体中均达到90%以上。继续培养数代后,从培养后ASCs分离出的CD54阳性细胞群体CD54表达率维持高水平,新鲜分离SVF中分离出的阳性细胞CD54的表达则降至阴性,未分选的ASCs为阴性表达。分选后的细胞与未分选的ASCs成脂能力比较:从培养后的ASCs分离出的CD54阳性细胞成脂分化率接近100%,未分选的ASCs成脂能力约为30%,而从新鲜分离的SVF中分选出的CD54阳性细胞成脂分化率只为10%左右。成骨诱导结果:ASCs成骨能力为三种细胞中最佳,而从SVF分选出的CD54阳性细胞群的成骨效率最差。结论1、本实验通过比较去分化细胞与ASCs在增殖能力、成脂分化能力与表面标志表达等方面的差别,认为去分化细胞是一种类似于干细胞但较干细胞具有更高成脂分化能力的细胞。去分化细胞CD54、CD34的表达高于ASCs表明CD54、CD34的表达可能与高成脂能力相关。2、CD54免疫磁珠分选经过培养的ASCs,能纯化ASCs并分离出高成脂系干细胞。因而,CD54应是高成脂系干细胞特异表达的表面分子之一,从ASCs分离CD54阳性细胞可做为纯化高成脂干细胞系的方法之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脂肪干细胞及去分化脂肪细胞的培养和细胞生物学比较
  • 1.1 前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脂肪干细胞的实验研究'>第二章 免疫磁珠分选CD54+脂肪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鼠应激耐受多系分化细胞的分离、扩增改良技术[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3(06)
    • [2].科学出版社新书[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1(09)
    • [3].甲状腺乳头状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8)
    • [4].综合信息[J]. 遗传 2011(10)
    • [5].应激耐受多系分化细胞的研究进展[J]. 新医学 2018(05)
    • [6].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中心生命科学分社新书推介[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1(11)
    • [7].抗坏血酸对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影响的体外实验探讨[J]. 中国医药导刊 2009(07)
    • [8].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相关研究[J]. 医学综述 2013(01)
    • [9].植物干细胞的形成与维持最新综述[J]. 生物技术通报 2020(05)
    • [10].科技[J]. 海洋与渔业 2016(01)
    • [11].干细胞及其在修复重建外科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09(06)
    • [12].人胚胎干细胞的自主分化[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5(12)
    • [13].肠分化细胞黏蛋白O-型糖链合成抑制导致MUC2表达减低以及对细菌侵袭易感[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19)
    • [14].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向甲状腺细胞的分化(英文)[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47)
    • [15].鼻粘膜干细胞来源施万样细胞与PC12高分化细胞共培养研究[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10)
    • [16].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抑制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的产生(英文)[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1(02)
    • [17].巨噬细胞极化[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7(02)
    • [18].不同浓度的氯化钴对PC12分化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J].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4(03)
    • [19].丹参酮ⅡA诱导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提高预分化细胞归巢能力的研究[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0(04)
    • [20].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分化的调控[J].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3(11)
    • [2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甲状腺细胞的分化[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32)
    • [22].鉴定干细胞源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方法及其利弊[J].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10(05)
    • [23].人诱导性干细胞产业前研究[J].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7(06)
    • [24].组织工程化胆管中管状组织细胞培养及其与支架材料的相容性[J]. 江苏医药 2011(01)
    • [25].IL-1β对ATDC5成软骨分化细胞miR-455-3p的影响[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02)
    • [26].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甲状腺细胞的诱导分化[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06)
    • [27].川木瓜醇提取物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其分化细胞的影响[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8(06)
    • [28].Ca~(2+)对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肝细胞的作用[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4(06)
    • [29].SPIO标记对成骨样分化细胞IRP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3(02)
    • [30].必修一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J].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2(06)

    标签:;  ;  ;  

    高成脂能力脂肪干细胞系的分离与纯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