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 ——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

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 ——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在意识形态概念上,哈贝马斯继承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虚假意识”界定意识形态的传统;在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关系问题上,哈贝马斯批判性地继承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将科学技术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统;在合理化理论和工具理性批判方面,哈贝马斯批判性地继承了马克斯·韦伯、卢卡奇和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合理化理论,并实现了从意识哲学向交往哲学的转向。其次,本论文认为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层递进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在这一部分,哈贝马斯主要分析了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起源、特征和功能。哈贝马斯认为,公平交换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基础,然而,由于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导致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合法性危机。科学技术此时充当了新的合法性基础并行使意识形态的功能。科学技术意识形态与以往的意识形态相比,意识形态性较少,但更加难以抗拒,影响范围更为广泛。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它发挥着控制民众、维护社会统治和压抑民众的功能。第二部分是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深化发展。在这一部分,哈贝马斯主要分析了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认为,社会可以分为系统和生活世界两大部分。系统主要包括经济子系统和政治子系统,发挥着进行物质生产和协调生产关系、管理公众社会的功能。生活世界指交往行为的背景假设和交往行为者相互理解的信念储蓄库。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个性三大要素,发挥着进行文化再生产、社会一体化和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科学技术行使意识形态功能,导致人们混淆了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区别,目的合理性渗透入生活世界之中,使生活世界日益商品化、官僚体制化,这就是所谓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第三部分是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理论归宿。在这一部分,哈贝马斯探讨了如何超越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克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认为,超越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克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实际是一个如何实现社会合理化的问题。社会合理化包括系统合理化和生活世界合理化两个层面。其中,生活世界合理化是前提和基础。要实现生活世界合理化,关键是要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具体途径有三条:一是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二是承认和遵循共同的规范标准,三是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再次,本论文对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分歧进行了阐述。本论文指出,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不同认识。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则认为,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第二,意识形态批判向度的分歧。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主要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和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其中,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是核心。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主要包括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法律思想批判以及文化批判。其中,政治经济学批判是核心。第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哲学基础的不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经过重建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和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哈贝马斯则认为,道德实践意识是决定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和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马克思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两对基本矛盾,用来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哈贝马斯则用劳动和交往行为、系统和生活世界取代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第四,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性质的不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批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将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结合。最后,本论文对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和限度进行了阐述。本论文指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主要在于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异化的分析和批判以及其对理性的拯救和重建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启示性。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限度主要表现为将人类超越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重任交付给了语言,夸大了语言的作用,没有看到语言背后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三、本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一节 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 二、合理性概念
  • 三、韦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诊断
  • 第二节 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三节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 一、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概念
  • 二、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论述
  • 三、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批判
  • 第二章 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起源、特征和功能
  • 第一节 何谓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 一、经济系统
  • 二、行政系统
  • 三、阶级结构
  • 第二节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化危机
  • 一、公平交换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基础
  • 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化危机
  • 第三节 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起源
  • 第四节 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特征
  • 第五节 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功能
  • 一、控制功能
  • 二、维护功能
  • 三、压抑功能
  • 第三章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危害
  • 第一节 系统和生活世界的社会双层结构模式
  • 一、系统
  • 二、生活世界
  • 三、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区别和联系
  • 第二节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 第四章 交往行为合理化—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超越
  • 第一节 哈贝马斯对传统合理化理论的批判
  • 一、哈贝马斯对合理化理论的历史考察
  • 二、传统合理化理论的共同弱点
  • 第二节 哈贝马斯对社会合理化的理解
  • 第三节 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实现途径
  • 一、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
  • 二、承认和遵循共同的规范标准
  • 三、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
  • 第四节 走向民主对话的科学技术
  • 一、哈贝马斯对技术的理解
  • 二、关于科技进步的实践后果的争论
  • 三、科学技术的合理发展
  • 第五章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分歧
  • 第一节 对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关系的不同认识
  • 一、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相互联系
  • 二、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相互区别
  • 第二节 意识形态批判向度的不同
  • 一、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核心
  • 二、哲学批判是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提和基础
  • 三、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法律思想的批判
  • 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
  • 第三节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哲学基础的不同
  •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
  • 二、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 第四节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性质的不同
  • 余论 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和限度
  • 一、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
  • 二、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限度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人类本质与自主——哈贝马斯对自由优生学的批判[J]. 哲学分析 2020(01)
    • [2].哈贝马斯的反思理论及当代性——以《认识与兴趣》为中心的讨论[J]. 理论界 2020(04)
    • [3].伦理自主的反应——从回返中走出的《于尔根·哈贝马斯》[J].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20(03)
    • [4].关于现代自我认同的争论——泰勒与福柯、哈贝马斯之争[J]. 哲学研究 2020(06)
    • [5].论哈贝马斯的真理共识之思——基于情感视角的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20(07)
    • [6].哈贝马斯社会整合理论中共同体的三个基本层面[J]. 哲学研究 2019(10)
    • [7].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研究[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S2)
    • [8].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认知演化图景[J]. 青海社会科学 2016(05)
    • [9].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思想解析[J]. 求索 2015(12)
    • [10].浅析哈贝马斯的“合法化危机”理论及其意义[J]. 商 2015(52)
    • [1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的批判性探析[J]. 青年记者 2016(27)
    • [12].交往、规范与制度:哈贝马斯与马克思批判指向的比较[J]. 哲学研究 2014(09)
    • [13].哈贝马斯妙劝听众[J]. 幽默与笑话 2020(07)
    • [14].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思考[J]. 求知导刊 2015(14)
    • [15].基于哈贝马斯理论的沟通模式在急诊护患沟通中的应用研究[J]. 医院管理论坛 2020(03)
    • [16].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论述评[J]. 理论界 2020(06)
    • [17].颠倒的“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系统”二元论社会结构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18].哈贝马斯与阐释学:从理解到生活世界(英文)[J]. 文艺理论研究 2019(02)
    • [19].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的转变及当代启示[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22)
    • [20].寻找一个完整而非碎片化的哈贝马斯——谈“公共领域”思想及其发展[J]. 新闻界 2018(05)
    • [21].哈贝马斯法律商谈与法律合法性关系的研究[J].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 [22].事实性与有效性的双重张力——读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J]. 研究生法学 2015(05)
    • [23].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构成、发展及影响[J]. 学理论 2015(10)
    • [24].哈贝马斯《欧盟危机:一种反应》评介[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13(03)
    • [25].哈贝马斯建构的交往集合[J]. 青年记者 2014(16)
    • [26].先验反思与批判自我反思——哈贝马斯的反思范畴的深层解读[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 [27].哈贝马斯话语民主理论探析[J]. 黑龙江史志 2010(03)
    • [28].哈贝马斯后期著作中的“合法化危机”[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0(05)
    • [29].评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J]. 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 2010(02)
    • [30].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09)

    标签:;  ;  ;  ;  

    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 ——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