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规模及布局研究

农村居民点规模及布局研究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对农村居民点规模布局的研究开展还比较少。我国农村长期缺少规划控制,发展比较盲目,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占地面积过大,布局散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建设用地需求加大,出现了耕地资源短缺和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因此,研究如何使农村居民点用地走向集约化发展,对于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给不足的矛盾,增加耕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和布局从理论、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此研究结果,采用临湘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专题数据,进行验证分析。最后就如何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预测理论研究。在目前常用的几种规划预测方法中,选择了回归模型法、时间序列法、灰色模型法、马尔科夫模型法,通过比较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同时考虑到此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础数据为1996年到2004年,时序较短,农村居民点用地受诸多不稳定等因素影响,波动变化比较大,因此,线性回归法预测和灰色模型法预测精度低。而马尔科夫预测法适合波动大的数据,采用马尔预测模型法来修正灰色模型的残差数列,可弥补灰色模型法的不足,大大提高预测精度,理论上确定了马尔预测残差修正灰色模型的优越性。(2)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理论研究。首先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特征原理,包括了区位原理,村镇规划原理,以及深层结构发展原理。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发展主要受自然地理条件、传统文化、经济发展、国家政策因素的驱动,其中地理地貌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现状布局形式主要包括以集镇、中心村为中心,周围带几个小村庄的卫星式,沿铁路干线、公路、河流分布的条带式布局,集团式和自由式等多种不同的布局形式。分布的整体特征是规模小而分散、人均用地大、发展无序,结构不紧凑等主要的特点。现有的几种居民点发展好的案例:koch等级模型、“三集中”模式、“大分散小集中”以及个别地区的地区模式,为未来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提供了借鉴。(3)实证研究部分。以临湘市为例,应用前面两章的研究结果。采用马尔预测残差修正灰色模型方法,预测临湘农村居民点2005-2010年的用地规模,同时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准确性。从地理学角度,对临湘市农村居民点分区研究,将临湘市划分为北部平原区,中部丘陵区以及东南山区,同时考虑农村发展的经济背景,提出了临湘市四个分区的发展模式,以指导县域范围内不同特征的农村居民点规划。(4)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点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相挂钩可以有效整合用地,改变现有农村居民点布局零乱、结构分散的局面,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给不足。但我国“挂钩”政策实施面临诸多阻力因素,主要包括村镇体系规划滞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观念障碍和资金障碍。“挂钩”政策的顺利实施需要一个健全的保障体系。本文总结了试点区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的调查分析,从法律法规、行政、经济、社会宣传、方法技术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5)论文最后总结了本次研究的不足,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农村居民点
  • 1.4.2 农村居民点规模
  • 1.4.3 农村居民点布局
  • 第二章 农村居民点规模理论及方法研究
  • 2.1 规模预测的理论基础
  • 2.1.1 供需平衡原理
  • 2.1.2 预测原理
  • 2.2 规模预测的方法研究
  • 2.2.1 时间序列模型法
  • 2.2.3 多元回归模型法
  • 2.2.4 灰色模型法
  • 2.2.5 马尔科夫模型法
  • 2.2.6 预测方法的应用评价
  • 第三章 农村居民点布局理论及模式研究
  • 3.1 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 3.1.1 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特征
  • 3.1.2 农村居民点布局影响因素
  • 3.2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理论基础
  • 3.2.1 区位理论
  • 3.2.2 规划理论
  • 3.2.3 农村深层结构原理
  • 3.3 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
  • 3.3.1 koch模式
  • 3.3.2 “三集中”模式
  • 3.3.3 “大分散小集中”模式
  • 3.3.4 其他实践模式
  • 3.3.5 模式评价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预测
  • 4.2.1 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情况
  • 4.2.2 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预测
  • 4.2.3 预测结果分析
  • 4.3 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
  • 4.3.1 研究区农村发展的经济背景
  • 4.3.2 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
  • 4.3.3 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调整
  • 第五章 挂钩——农村居民点发展对策研究
  • 5.1 挂钩的提出以及内涵研究
  • 5.2 挂钩对于城乡居民点发展的意义
  • 5.3 挂钩运行的阻碍分析
  • 5.3.1 规划滞后
  • 5.3.2 观念障碍
  • 5.3.3 资金瓶颈
  • 5.4 挂钩运行的保障研究
  • 5.4.1 法律法规保障
  • 5.4.2 行政保障
  • 5.4.3 经济保障
  • 5.4.4 社会保障
  • 5.4.5 方法技术保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1.1 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结论
  • 6.1.2 农村居民点发展的驱动机制
  • 6.1.3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模式
  • 6.1.4 农村居民点发展的对策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2.1 马尔可夫修正残差模型法验证的不足
  • 6.2.2 微观布局规划还要依赖当地详细数据
  • 6.2.3 需要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湖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 市场周刊 2019(12)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以慈利县为例[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3].1820-1964年苏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估计与空间网格化重建[J]. 现代城市研究 2019(05)
    • [4].上海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与演变特征分析[J]. 上海城市规划 2018(04)
    • [5].浅谈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问题及对策[J]. 国土资源 2017(02)
    • [6].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多功能性划分及其农户利用差异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2)
    • [7].基于多因素定量分析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可行性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04)
    • [8].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J].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4)
    • [9].东北商品粮基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19)
    • [10].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01)
    • [11].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提取技术[J]. 山东国土资源 2015(03)
    • [12].安化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现状及潜力研究[J]. 南方农业 2015(12)
    • [13].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分析方法和应用实践——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 上海国土资源 2015(03)
    • [14].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问题的思考[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30)
    • [15].重庆市北碚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景观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 山地学报 2017(06)
    • [16].2007—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时空耦合关系[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11)
    • [17].重庆市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及协调度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05)
    • [18].湖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及分区[J]. 地理信息世界 2017(04)
    • [19].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32)
    • [20].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10)
    • [21].对山西省黄土覆盖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机制创新的研究[J]. 华北国土资源 2013(01)
    • [22].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宜春市为例[J]. 江西科学 2013(02)
    • [23].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3(02)
    • [24].基于生计转型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J]. 地理学报 2012(03)
    • [25].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初探[J]. 广西城镇建设 2012(01)
    • [26].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03)
    • [27].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研究进展及展望[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28].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的问题与对策[J]. 吉林农业 2012(04)
    • [29].河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综合潜力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3)
    • [30].江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3)

    标签:;  ;  ;  ;  

    农村居民点规模及布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