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压痕法表征压电薄膜/纳米带的力电耦合性能

纳米压痕法表征压电薄膜/纳米带的力电耦合性能

论文摘要

纳米压痕技术具有灵活方便、精确性高以及对样品的尺寸要求小的特点,是表征材料机械性能的常用方法。但通常在薄膜或者纳米带压痕实验过程中,基底会对薄膜或纳米带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因此传统测试方法的实验结果反映的是薄膜/纳米带和基底体系的综合性能,而不是纳米带/薄膜材料的本征性能。如何考虑基底效应的影响,表征薄膜与纳米带的力学性能,现已成为微电子材料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把薄膜/纳米带和基底体系的纳米压痕加载曲线的模型进行修正,将加载曲线拟合成指数函数形式,获得加载曲线指数x和最大加载力Fmax,进而研究基底对薄膜或纳米带力学性能表征的影响。在考虑基底效应的情况下,结合有限元和纳米压痕实验,确定了PZT压电薄膜的力电耦合性能和纳米带的力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考虑基底效应的影响,采用有限元和纳米压痕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横观各向同性PZT薄膜的力电耦合参数。(1)弹性参数的确定。在正向分析中,分别忽略和考虑PZT薄膜的压电效应,通过有限元模拟和无量纲分析得到了最大加载力、加载曲线指数与膜基体系杨氏模量之间的无量纲方程。在反向分析中,通过沉积在硅基底上PZT薄膜的纳米压痕实验,得到压痕加载曲线,将压痕曲线中的最大加载力Fmax、加载曲线指数x以及相关的实验参数从压痕实验中提取出来,把这些数据代入正向分析所建立的无量纲方程中,求得忽略和考虑压电效应时PZT薄膜的弹性模量。(2)压电参数的确定。在正向分析中,对于横观各向同性压电薄膜,通过有限元模拟和无量纲分析得到了最大加载力Fmax和加载曲线指数x与实验参数Fmax和x之间的无量纲方程。在反向分析中,通过PZT薄膜的纳米压痕实验,可得到压痕加载曲线,将这些数据代入正向分析所建立的无量纲方程中,进而求得PZT薄膜的压电系数。2.考虑基底效应的影响,通过有限元法讨论了纳米带不同宽厚比对压痕响应的影响。然后结合纳米带压痕实验,表征了一定宽厚比ZnO和ZnS纳米带的杨氏模量。在正向分析中,建立最大加载力、加载曲线指数与纳米带宽厚比及其杨氏模量之间的无量纲方程。在反向分析中,通过ZnO和ZnS纳米带的纳米压痕实验,将实验数据代入正向分析所建立的无量纲方程中,求得ZnO和ZnS纳米带的宽厚比和杨氏模量。3.考虑基底效应的影响,确定了横观各向同性ZnO纳米带弹性模量。在正向分析中,通过有限元模拟和无量纲分析,建立已知宽厚比纳米带的横观各向同性压痕中最大加载力和加载曲线指数分别与弹性模量之间的无量纲方程。在反向分析中,通过对分散在硅基底上一定宽厚比的ZnO纳米带进行纳米压痕测试,将这些实验压痕数据代入正向分析所建立的无量纲方程中, ZnO纳米带的弹性模量即可求得。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低维微纳电子材料
  • 1.1.1 低维微纳电子材料简介
  • 1.1.2 低维微纳电子材料的力学性能表征
  • 1.2 纳米压痕测试简介
  • 1.3 压痕数值模拟
  •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 1.4.1 本文的选题依据
  •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横观各向同性薄膜PZT 的力电耦合参数
  • 2.1 横观各向同性薄膜压痕响应
  • 2.1.1 横观各向同性材料描述
  • 2.1.2 基底效应下的加载关系
  • 2.2 估算弹性参数
  • 2.2.1 正向分析
  • 2.2.2 反向分析
  • 2.2.3 求解PZT 薄膜的弹性参数
  • 2.3 估算压电参数
  • 2.3.1 正向分析
  • 2.3.2 反向分析
  • 2.3.3 求解 PZT 薄膜的压电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纳米带宽厚比对其杨氏模量的影响
  • 3.1.正向分析
  • 3.1.1 无量纲分析
  • 3.1.2 有限元处理
  • 3.1.3 数值压痕纳米加载曲线
  • 3.1.4 建立无量纲方程
  • 3.2 反向分析
  • 3.2.1 反向分析流程图
  • 3.2.2 应用到ZnO 和ZnS 纳米带
  • 3.3 确定纳米带的杨氏模量
  • 3.3.1 确定最终解
  • 3.3.2 解的合理性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横观各向同性ZnO 纳米带的弹性参数
  • 4.1 材料模型的描述及简化
  • 4.2 正向分析
  • 4.2.1 无量纲分析
  • 4.2.2 有限元处理
  • 4.2.3 数值加载曲线
  • 4.2.4 建立无量纲函数
  • 4.3 反向分析并应用到ZnO 纳米带
  • 4.3.1 反向分析算法
  • 4.3.2 ZnO 纳米带的弹性常数
  • 4.4 ZnO 的弹性模量
  • 4.4.1 弹性模量多组优化解
  • 4.4.2 解的合理性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多场耦合作用下光热敏感介电凝胶的力电耦合变形行为[J]. 高分子通报 2020(02)
    • [2].介电弹性材料驱动器的力电耦合机理及稳定性研究[J]. 机械工程学报 2014(11)
    • [3].力电耦合场中带电小球的最速降线解[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4].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力电耦合模型及其功率优化[J]. 传感技术学报 2013(08)
    • [5].压电材料三维V形切口端部力电耦合奇异场分析[J]. 应用力学学报 2016(03)
    • [6].HEMT器件力电耦合传感特性测试[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2(05)
    • [7].聚合物膜上的微尺度金属导线在力电耦合作用下的屈曲行为(英文)[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4(08)
    • [8].铁电陶瓷PZT53多轴力电耦合下的屈服行为[J]. 实验力学 2008(05)
    • [9].钛酸锶钡的力致相变机理及力电耦合性能[J]. 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10].力电耦合下MEMS微梁变形行为的结构参数影响研究[J]. 机电技术 2009(S1)
    • [11].受载煤岩力电耦合的损伤力学修正模型[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12].铁电材料滞回能量捕获能力分析[J]. 机电工程 2012(06)
    • [13].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力电耦合特性计算与试验[J]. 工程与试验 2019(02)
    • [14].双压电材料三维界面端部力电耦合场奇异性[J]. 计算物理 2016(01)
    • [15].受载复合煤岩变形破裂力电热耦合模型[J]. 煤炭学报 2016(11)
    • [16].压电与导体双材料接头力电耦合场奇异性分析[J]. 应用力学学报 2020(03)
    • [17].锆钛酸铅陶瓷在力电耦合场下疲劳性能的评价[J]. 无机材料学报 2012(04)
    • [18].He离子辐照对PZT陶瓷和微驱动器力电耦合性能的影响[J]. 核动力工程 2019(02)
    • [19].硅基外延GaAs材料的力学仿真分析[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2(05)
    • [20].悬臂梁挠曲电俘能器的力电耦合模型及性能分析[J]. 固体力学学报 2020(02)
    • [21].BaTiO_3/PS复合材料亚表面微观结构的分辨分析[J]. 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22].硅衬底键合砷化镓薄膜的力学仿真分析[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3(06)
    • [23].求解力电耦合方程的控制弧长法[J]. 计算力学学报 2009(01)
    • [24].薄膜基底结构界面裂纹应力和电场集中因子分析[J]. 应用力学学报 2020(03)
    • [25].介电高弹体结构与器件力电耦合稳定性研究综述[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8(09)
    • [26].铁电陶瓷非线性本构行为的实验研究进展[J]. 硅酸盐通报 2010(01)
    • [27].MEMS传感器敏感单元RTD的力敏特性优化[J]. 传感技术学报 2012(10)
    • [28].纳米铁电材料铁电性及其力电耦合特性的原子尺度模拟研究[J]. 无机材料学报 2015(06)
    • [29].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的力电耦合模型[J]. 材料研究学报 2009(04)
    • [30].封面说明[J]. 科学通报 2015(08)

    标签:;  ;  ;  ;  ;  

    纳米压痕法表征压电薄膜/纳米带的力电耦合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