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国民对国会态度的变迁

民国初年国民对国会态度的变迁

论文摘要

清末以来的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深重,民族危机日益迫急,有识之士纷纷探求救国之道并力图付诸实施。自19世纪末近代西方国会思想传入中国以来,开设国会,实行立宪政治逐渐成为国民的一种政治信仰,被认为是摆脱内忧外患,挽救民族危机的不二选择,并在清末出现了声势浩大的以实施国会政治为核心内容的宪政思潮与立宪运动。辛亥革命结束了清廷的政治统治。民国建立之始,国民普遍情着“国会神圣”的观念,对国会政治包含政治热情,并寄托无限希望。但从中华民国建国到1913年11月第一届国会被袁世凯取取消,在短短的三年之中,国会便成为国民千夫所指的对象,大多数国民对之完全失去信念,“国会万万不能成立”几乎成民初国民的广泛共识,原本国会制度存在的社会基础几乎不复存在。民初国会政治迅速走向灭亡,国民对国会态度的变迁实为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对民国初年国民对国会态度变迁进行论述:导论: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于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做基本的阐述。第一章:民国前国会思想在中国的传入及发展。这一章主要阐明的是在清末民初这段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国会及其主要思想传入中国和其发展的基本过程,以及国民对于国会这一新生事物传入及发展的观念和看法。第二章:民国第一届国会正式召开前国民对国会态度。这一章主要说明的是从国会观念传入后到首届国会召开前这一阶段,由于清末以来沉重的内忧外患与民族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与紧张,使国民急于仿效或移植近代西方制度以救国,对于其寄予无限希望。“国会万能论”成为主流观念。第三章:民国第一届国会召开至停闭期间国民对国会的态度。这一章主要说明从民国第一届国会召开至停闭期间,国民从国会万能到对国会的广泛批评与弃绝,其态度发生了重大转折的过程,并结合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当时历史背景,详细分析其对国会态度的变迁原因和影响其态度改变的因素分析。结语: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以上几章内容的阐述,对于民国初年国民对国会态度的变迁做出总体评价,以此来考察宪政观念与宪政政治在近代中国在中国发展的曲折、复杂与艰难。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民国前国会思想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
  • 第一节 国会制度概述
  • 第二节 清末国会思想的传入
  • 第三节 清末国会思想的发展
  • 第二章 民国第一届正式召开前国民对国会的态度
  • 第一节 国会神圣观念
  • 第二节 国民对临时参议院的期望与批评
  • 第三章 民国第一届国会召开至停闭期间国民对国会的态度
  • 第一节 国民对国会的广泛批评与弃绝
  • 第二节 国民对国会的态度转变的原因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民国初年国民对国会态度的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