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氮素吸收量与利用率油菜品种产量及氮素分配的差异

不同氮素吸收量与利用率油菜品种产量及氮素分配的差异

论文摘要

本研究于2008—2010年度分别以66份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分别以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以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表示)从低到高分为低、中、高三种氮素吸收量类型和低、中、高三种氮素利用率类型。分别研究了不同氮素吸收量类型和不同氮素利用率类型油菜品种的生物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含量、氮素总量和氮素分配比例的差异。研究结果对氮高效品种的筛选和培育以及合理栽培措施的制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油菜品种的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2009和2010年高、中、低三种氮素吸收量类型的品种数分别为20个和10个、34个和29个、12个和27个;高、中、低三种氮素利用率类型的品种数分别为22个和9个、31个和34个、13个和23个2.不同氮素积累量类型间各品种的氮素积累量差异较大,高氮素积累量类型各品种的氮素积累量分别比中和低氮素积累量类型高7.56%-8.63%和16.20%-17.32%;但不同氮素积累量类型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差异极小,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不到1%。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也较大,高氮素利用率类型各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比中和低氮素利用率类型高14.51%~16.54%和7.33%-7.43%;但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间氮素吸收量差异也很小,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在3%以内。将不同油菜品种的氮素吸收量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进行相关分析,两者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可见高氮素吸收量类型的油菜品种并不一定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就低,同样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油菜品种对氮素的吸收量并不一定就少,因此也有可能选择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都高的油菜品种。3.不同氮素吸收量类型间各品种的茎枝干重、果壳干重、籽粒干重以及全株总干重都随氮素吸收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氮素利用率类型间各品种的茎枝干重、果壳干重和全株总干重与氮素利用率相关不显著,而籽粒干重与氮素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4.单位面积上的角果数随氮素吸收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不同氮素吸收量类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而每角粒数和千粒重与氮素吸收量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单位面积上的角果数随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呈增加趋势,各氮素利用率类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每角粒数与氮素利用率2009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2010年差异不显著;千粒重与氮素利用率间也没有显著差异。5.不同氮素吸收量油菜品种茎枝氮素含量、果壳氮素含量、籽粒氮素含量以及全株氮素含量随氮素吸收量的增加均呈下降的趋势,但茎枝和籽粒氮素含量与氮素吸收量之间相关不显著;果壳和全株氮素含量与氮素吸收量2009年相关不显著,而2010年相关显著。不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各器官以及全株的氮素含量与氮素利用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不同氮素吸收量油菜品种成熟期茎枝、果壳和籽粒中的氮素总量都随全株氮素吸收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茎枝氮素总量和果壳氮素总量随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呈减小的趋势,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而籽粒氮素总量随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呈增加趋势,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氮素吸收量油菜品种的茎枝、果壳和籽粒氮素总量占全株氮素总量的百分比随氮素吸收量增加而变化的幅度很小,相关均未达显著水平。不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茎枝和果壳氮素总量占全株氮素总量的百分比随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呈减小趋势,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但籽粒氮素总量占全株氮素总量的百分比随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呈增加趋势,两年相关也均达极显著水平。6.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氮素吸收量与氮素利用率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两者对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较大,并且大小相近,说明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对油菜籽粒产量的影响都较大。本研究结果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高产品种其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都高,也并不是所有的低产品种其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都低。但是,油菜要获得高产其氮素吸收量一般要达到高或中,氮素利用率一般也要达到高或中,其中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一个高另一个中的油菜品种较易获得高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氮素对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0.2 氮素在油菜各器官的分布特点
  • 0.3 提高油菜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途径
  • 0.3.1 增加氮素吸收量
  • 0.3.2 提高氮素利用率
  • 0.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供试品种
  • 1.3 土壤肥力及田间设置
  •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4.1 干重测定
  • 1.4.2 产量构成及农艺性状差异
  • 1.4.3 氮素含量测定
  • 1.4.4 氮素利用效率的计算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氮素吸收量和利用率油菜品种的聚类分析
  • 2.1.1 不同氮素吸收量油菜品种的聚类分析
  • 2.1.2 不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的聚类分析
  • 2.1.3 油菜氮素吸收量与利用率之间的关系
  • 2.2 不同氮素吸收量和利用率油菜品种各器官及全株生物产量的差异
  • 2.2.1 不同氮素吸收量油菜品种的各器官及全株生物产量
  • 2.2.2 不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的各器官及全株生物产量
  • 2.3 不同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
  • 2.3.1 不同氮素吸收量油菜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
  • 2.3.2 不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
  • 2.4 不同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各器官及全株氮素含量的差异
  • 2.4.1 不同氮素吸收量油菜品种的各器官及全株氮素含量
  • 2.4.2 不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的各器官及全株氮素含量
  • 2.5 不同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各器官氮素总量的差异
  • 2.5.1 不同氮素吸收量油菜品种各器官的氨素总量
  • 2.5.2 不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各器官的氨素总量
  • 2.6 不同氮素吸收量和利用率油菜品种各器官氮素分配比例的差异
  • 2.6.1 不同氮素吸收量油菜品种的各器官氮素分配比例
  • 2.6.2 不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的各器官氮素分配比例
  • 2.7 氮素吸收量和利用率对产量的影响
  • 2.7.1 不同产量类型油菜品种各氮素吸收量和利用率类型所占比例
  • 2.7.2 氮素吸收量和利用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3.1 氮素积累量与氮素利用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
  • 3.2 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与成熟期各器官氮素含量和分配的关系
  • 3.3 氮素吸收量与氮素利用率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本研究受以下项目资助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氮素调控对水稻黄华占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20(05)
    • [2].川东北麦秆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3)
    • [3].轮作体系下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2019(11)
    • [4].作物氮素吸收与利用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18(07)
    • [5].局部恢复水氮供应对玉米根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4)
    • [6].植物氮素吸收利用研究进展[J]. 现代化农业 2012(08)
    • [7].不同形态氮素对甜瓜幼苗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 农村科技 2017(05)
    • [8].不同类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的差异[J]. 山西农业科学 2015(05)
    • [9].不同类型钵苗及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23)
    • [10].不同施氮量对漯玉336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J]. 种子科技 2011(09)
    • [11].施氮对灌漠土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动态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9(01)
    • [12].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20(02)
    • [13].施氮量对土壤–棉花系统中氮素吸收利用和氮素去向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04)
    • [14].节水条件下供氮水平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8(05)
    • [15].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4)
    • [16].麦棉套作模式下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量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 2015(06)
    • [17].不同供氮水平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7)
    • [18].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04)
    • [19].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 2008(04)
    • [20].油菜氮素吸收利用的遗传效应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8(02)
    • [21].光、氮及其互作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和物质生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6(12)
    • [22].成都平原农业废弃物施用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6)
    • [23].不同农业废弃物还田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氮平衡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3)
    • [24].籼、粳超级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差异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04)
    • [25].水氮互作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3)
    • [26].氮肥对菘蓝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3(05)
    • [27].不同吸氮量类型水稻品种间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差异[J]. 中国种业 2013(08)
    • [28].施氮对稻茬直播油菜扬油6号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0)
    • [29].不同连作时期对烤烟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J]. 中国烟草科学 2012(04)
    • [30].精细化施氮对膜下滴灌棉花地上部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1(09)

    标签:;  ;  ;  ;  ;  

    不同氮素吸收量与利用率油菜品种产量及氮素分配的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