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种的染色体核型与G带、C带研究

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种的染色体核型与G带、C带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空气干燥法和胚胎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片,通过染色体核型、G带及C带分析,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反映了鸡与鹌鹑的种质特性,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种的染色体核型及G带、C带带型特征。结果表明:1、摸索出了适合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种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G带、C带处理条件,获得众多分散良好,形态清晰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核型片和带型片。2、鸡和鹌鹑染色体数目均为2n=78,有10对大型染色体和29对微小染色体,但染色体形态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No.1、No.4、No.6、No.8和W染色体上。No.1染色体,鸡为m型,鹌鹑为sm型;No.4染色体鸡为sm型,鹌鹑为st型;No.6、No.8和W染色体,鸡分别为sm、m、m型,鹌鹑全为t型。3、杂交禽的染色体数目2n=78,包括10对大染色体和29对微小染色体,性别决定方式为ZZ(♂)和ZW(♀),来源于鸡和鹌鹑的染色体在杂交禽中各占一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染色体同鸡、鹌鹑的染色体核型基本一致。4、鸡与鹌鹑的G带带纹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带纹数目和带纹宽度方面。鸡大致可分为32个区,共155条带,其中71条阳性带;鹌鹑可分为28个区,共138条带,其中61条阳性带。鸡与鹌鹑的G带差异主要反映在No.1和No.2染色体,这可能是臂间倒位所致。5、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种染色体经C分带处理,所有雌性分裂相中W性染色体都出现C-带并整条深染,易于识别,这进一步证实了C带分析是一种禽类性别鉴定的有效方法。由上可知,鸡与鹌鹑大染色体形态上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胚胎早期死亡和杂种不育的原因,具体的分子机制,还有待于借助更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来阐明。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一、 文献综述
  • 1 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 1.1 远缘杂交的应用
  • 1.2 远缘杂交中存在的问题
  • 1.3 鸡与鹌鹑的属间杂交
  • 2 禽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 2.1 禽类染色体的制备方法
  • 2.2 禽类染色体核型研究
  • 2.3 禽类染色体带型研究
  • 2.4 展望
  •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剂
  • 1.3 溶液配置
  • 1.4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常规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2.2 G 分带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2.3 C 分带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2.4 染色体分析方法
  • 三、 结果与分析
  • 1 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种核型分析
  • 1.1 二倍体(2n)细胞染色体数目
  • 1.2 鸡与鹌鹑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 1.3 属间杂交种的染色体核型
  • 1.4 属间杂交种早期胚胎的性别比例分布
  • 2 染色体G 带带型
  • 2.1 鸡与鹌鹑染色体G 带特征
  • 2.2 鸡与鹌鹑的G 带模式图绘制
  • 3 染色体C 带带型
  • 四、 讨论
  • 1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1.1 所加血样的质量
  • 1.2 培养基中PHA 和肝素的含量
  • 1.3 秋水仙素处理
  • 1.4 收获分裂相细胞和制片
  • 2 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禽核型分析
  • 2.1 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禽的染色体数目
  • 2.2 鸡与鹌鹑染色体核型比较
  • 3 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禽带型分析
  • 3.1 G 分带技术
  • 3.2 C 分带技术
  • 3.3 关于染色体G-带
  • 3.4 关于染色体C 带
  • 4 鸡与鹌鹑属间杂交胚早期死亡的探讨
  • 5 鸡与鹌鹑属间杂种不育机理的探讨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种的染色体核型与G带、C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