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维“复活”的成因及对策

创维“复活”的成因及对策

一、创卫“回潮”的成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房薇[1](2021)在《大连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卫生镇,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居民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创建国家卫生镇并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提升创卫成果至关重要。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国家卫生镇作为爱国卫生工作创新的实践形式,在疫情期间更是要发挥自身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的理论分析和社会调查,进而归纳出安波街道在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管理主体单一、公众参与度不高;二是管理人员及方法缺乏专业性;三是部门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明;四是工作水平和实效性较差;五是与日常工作之间缺乏关联性。论文对上述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指出安波街道要着眼于完善长效管理的理念、协同治理主体多元化,从运行、保障、监督、奖惩等层面针对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提出对策。

龚昱瑞[2](2020)在《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资源型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也开始逐渐恶劣,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对我国影响不断加深,让我国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绿色发展道路。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正是给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开出的药方。资源型县域经济指以开采加工自然资源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的县域,因其对自然资源的严重依赖性和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其经济发展将会面临严重衰退,为了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县域经济必须要进行绿色改革和产业升级,这与两山理论的内涵不谋而合。本文选择了四川省夹江县这一典型的资源型县域转型案例进行分析,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二手数据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夹江县原有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比对改革后的状况,总结出夹江县结合两山理论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改革的经验,同时找出改革后夹江县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两山理论对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本文分析夹江县转型方法后,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转型经验:加强“两山理论”教育,提升全县人员理论水平,建立绿色转型基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绿色转型提供保障;坚持两山理论的科学实践,逐步引导传统行业进行改革;结合县域自然资源禀赋,开发绿色生态产业。

戴超[3](2020)在《流动摊贩的治理研究 ——以苏州古城区为例》文中提出流动摊贩和城市管理者之间的“躲猫猫”游戏,以及城管的“运动式执法”,成为过去十年的城管和小贩的日常。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管与流动摊贩的治理矛盾一直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这对城市流动摊贩的治理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通过社会调研与访谈、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市古城区的流动摊贩的治理展开分析与研究。认为流动摊贩治理困境的成因不单单来自城市管理执法者与流动摊贩的简单互动关系,它有一个系统性的生成诱因。这些诱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科层制内部,上级政府与城市管理执法局之间的“委托一代理”难题;二是,行政执法局内部各部门以及行政执法局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在协同治理过程未能形成“整体性治理”的协作效能;三是作为行政执法主体的城市管理局在具体的行政执法过程中,未能采取“包容性治理”的柔性治理模式,最终导致流动摊贩的总体治理效能难以发挥。最后,针对流动摊贩治理效能难以发挥的难题,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其一,在上级政府与城市管理执法局之间要提升制度化的治理水平,以减少“委托者一代理者”间固有的协作难题,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则、激励与惩罚机制提升科层制内部的协作效能。其二,针对城市管理执法局内部各部门以及城市管理执法局与其他相关部门间“整体性治理”效能难以发挥的问题,要建立相应的联席议会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利益摩擦协调机制以提升部门内部及部门间整体性治理的治理效能。其三,针对城市管理执法局与流动摊贩间的治理问题,提出“包容性治理”的治理理念,通过柔性执法的方式,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同时,维护作为弱势群体流动摊贩的基本生存权利。

丁宇宸[4](2020)在《基层综合执法人员职业压力研究 ——以天津市A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吴瀚飞[5](2020)在《社会策划模式视角下社区环境治理的实务探究 ——以W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十八大以来,对社区环境治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工作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在社区环境治理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鉴于我国社区环境治理正处于行政主导型与多元主体并存的情况,如何在实务中有效发挥社区内行政力量、在地化组织力量、居民力量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对社区环境治理探索具有重大意义。W社区面临着严重的垃圾积存问题,文章基于社会策划模式理论,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剖析社区环境问题形成、治理过程、技巧及服务成效。尝试总结社区环境治理的实务过程及方法,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首先,依社会策划模式为指导,以W社区环境治理为主线,经深入研究,发现理性与非理性失衡、缺乏自上而下服务设计、社区决策者间缺乏共识及缺乏对任务目标实现的关注是W社区环境问题形成的关键因素。其次是探索W社区自上而下的环境治理过程。一是在社区调查阶段,社会工作者抓紧需求,推动社区管理者间形成共识性治理目标;二是在服务策划阶段,社会工作者运用理性技术,形成最优方案;三是在服务实施阶段,监控任务目标落实,实现社区环境改善;四是服务总结阶段,总结服务成效及收益。结合社会策划模式理性原则、自上而下工作方式及注重任务目标实现的特点,在总结相关服务过程的基础上,凝练出4个具体、可操作的实务技巧。分别是理性技术牵引实现精准治理;自上而下指导社区未来改变;形成共识性社区行动及在社区建立动态监控机制。最后,文章主要以W社区环境治理实务过程及方法对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启示为落脚点,结合其在社区环境治理中的常见问题归结出5个要点。其中包括第一是精准把握社区需求,增强机构竞争力;第二是注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第三是共识性策略与理性技术策略在服务过程中的运用;第四是社区资源的挖掘与优化;第五是落实监督机制,推动任务目标实现。通过上述的论述与总结,希望推动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更有质量及更有效率介入到社区环境治理当中。

张淑环[6](2020)在《安溪县电信诈骗的长效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几年来,安溪县电信诈骗犯罪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和特点,其作案手段更是趋于隐蔽、手段层出不穷、跨国跨境犯罪凸显,令广大人民群众防不胜防。各级各部门在电信诈骗治理中做了大量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金钱的诱惑下,仍有不少诈骗分子顶风作案,导致电信诈骗活动出现反弹,成为安溪县社会治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自2004年,安溪县连续16年开展电信诈骗治理,2007年,安溪被公安部列为电信诈骗重点整治县,经过运动式治理,2013年安溪县终于被摘牌,脱掉“全省重点整治县”帽子。但是2016年8月徐玉玉案发生后,“诈骗之乡”的帽子被社会舆论重新扣上,2017年11月安溪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轮电信诈骗犯罪重点地区挂牌整治。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电信诈骗研究现状及协同治理理论的研究成果的收集与整理,总结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并着重对运动式治理、长效治理、电信诈骗等概念和协同治理理论内涵及在电信诈骗治理中的运用进行了界定与总结,形成了本文的理论框架。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分析近年来安溪县电信诈骗的主要类型、特点,选取安溪县为研究地点,回顾了从2004年初次治理、2005年运动式治理、2013年全面开展运动式治理再到2016年转向协同治理的电信诈骗治理概况,分析治理机制和组织形式的变迁,折射出协同治理的长效治理模式的优越性。本文对安溪县电信诈骗的长效治理理念缺失、各治理主体分权而治、相关行业监管存在漏洞、公众防范意识薄弱等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总结归纳出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市场等社会组织联动、公众积极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通过完善各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完善相关企业监管体系和提升公众自我防范意识,使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到电信诈骗治理过程中,协同构建电信诈骗立体防范体系,从源头上防范电信诈骗,减少电信诈骗案件的数量和危害,营造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为地方政府破解电信诈骗犯罪难题提供理论参考。

吴远星[7](2020)在《基层负担为何减不下去? ——一个“加码式减负”的解释性框架》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基层深受形式主义和过量工作之困扰,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为此中央决心为基层减负,并将2019年确立为“基层减负年”。但对珠三角Z镇的田野调查发现:“基层减负年”以来,形式主义依旧严重,过量工作明减暗增,减负成效不佳。对此现象,学界尚未有过正面、系统的探讨,媒体主流观点将此归咎于政绩观、责任观、党性修养、作风观念等主观因素,即倾向于“作风观念论”。本文认为该观点有一定解释力,但不足以完整回答该困惑。对此,本文从体制层面进行剖析,提出一个“加码式减负”的解释性框架,分析的结论是:“基层减负年”只减工作手段不减过度职责、只减形式工作不减过度任务的减负是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阻碍基层减负的根源其实在体制上。具体而言,政府的工作职责之所以不断增加,基层的压力日益增大,有三个层面的原因。首先,由外而内,全世界行政国家都在不断扩张,并且我国使命型政党的前瞻开辟和无限责任政府的兜底式关怀、以及全能型政府职能转移不顺进一步加剧政府职能扩张趋势;其次,自上而下,压力型体制的加码惯性层层传导压力和加码,并且技术治理的失准成本和碎片化行政的多头治理进一步加剧加码幅度;最后,自下而上,在避责和竞争逻辑驱动下,基层也主动增负,并且合规成本的日益提高进一步加剧增负成本。唯有从体制上消除阻碍减负的因素,即加强党建引领,克服部门壁垒;推行“吹哨报到”,加强基层联动;落实权责清单,推进资源下沉;加快职能转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才能真正为基层减负增效。

尹亮[8](2020)在《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研究 ——基于X乡的实证调研》文中认为形式主义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老大难”问题,从抗战时期的“延安整风”到建国初期的“三反运动”再到现在的“反四风运动”都未彻底将形式主义问题从政治体制内部清除。不仅如此,形式主义问题还随着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生成出新的种类和类型,成为现在政府效率提高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政府也高度重视形式主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纠正以“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为首的“四风问题”,中央政府也在近期出台了包括《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在内的一系列专门针对基层形式主义问题的文件。学术界现在也对政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的形式主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形式主义问题的最新表现形式、危害、成因和应对之策。与大多数学者从领导干部作风角度来研究形式主义问题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压力型体制这一分析框架和选择一个乡镇政府进行实证调研来回答以下这些问题:压力型体制在乡镇政府主要形式主义问题目前在中国乡镇政府的表现形式和危害有哪些?压力型体制是不是造成中国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原因?压力型体制下中国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生成机制是怎么的?治理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路径有哪些?等等。通过实地调研和与乡政府领导干部进行交谈发现在X乡政府中存在四大方面的形式主义问题。一是在传达上级政策过程中存在文山会海、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等形式主义问题;二是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选择性执行、一刀切和痕迹管理严重等形式主义问题;三是在上级对乡政府督查检查考核中存在重“材料”轻“实效”的导向和趋势等形式主义问题;四是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存在片面强调政治学习的材料和学习分数,忽视实际学习效果等形式主义问题。这些形式主义问题不仅在政治层面上影响乡政府的行政效率、破坏政府公信力和污染政治生态,还有可能造成乡政府财政上的损失进而削弱该乡的经济发展潜力,最后还会溢出到社会层面危害社会风气。本文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压力型体制在乡镇政府的实际运行过程及其出现的一些的变异是导致乡政府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根源。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承受来自上级政府、民众和同级政府等各方面的压力。而职责同构和属地管理的双重加持,将压力型体制的加温加压功能发挥到极致。但是由于乡镇政府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包括地位低、资源少、权力小和责任大等,导致乡镇政府无法完全将承受的这些压力转化为动力,为了减压和自保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形式主义的手段,最后造成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之中,乡镇政府领导干部的主观态度与工作作风也只是起到次要推动作用而非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彻底治理乡镇政府的形式主义问题就必须从抑制压力型体制的负面效应、弥补乡镇政府先天不足和增强乡镇干部积极性三方面同时着手,具体包含五项措施:一是精简会议与发文,改革文风会风;二是改进检查考核,慎用“一票否决”;三是减少路径依赖,引导民众参与;四是打破职责同构,放权乡镇政府;五是完善问责制度,重视干部关怀。

耿岳丹[9](2019)在《城市老旧社区治理中多元主体参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崛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作为人们集体生活的场所,承载着人们公共文化生活、公共日常生活,以及其它的公共行动。它对人文的整合以及对社会的整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是国家治理当中重要的基层载体,尤其是对老旧社区的建设问题。始建于上世纪末的城市老旧社区因基础设施老化、公共设施缺失、社区服务缺乏等问题,降低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舒适感。主要依靠政府、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的治理模式使其在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中处于劣势,拉大了与新建商品房的距离,阻碍了城市老旧社区的经济发展进程,成为了影响社区发展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何破解治理难题成为基层政府最迫切的任务,也是社会治理的关注焦点。随着社会治理格局的不断调整,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得到了广泛关注,也为老旧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选取了石家庄市W社区为研究样本。W社区位于石家庄市的旧城区,多年来致力于老旧社区的治理。因此,本文选择W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W社区深入调研和人员访谈,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W社区的治理现状,探索多元主体参与问题。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梳理总结引入本文主题。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文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阐述。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第三部分对石家庄市W社区治理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其治理特征。第四部分对W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现状提出多元主体获取资金能力弱、多元主体参与效能不足、参与主体发展不均衡、社区居民参与乏力的问题。第五部分分析问题成因,总结出多元主体参与能力弱、多元主体权责界定不清晰、社区组织建设不足、居民社区意识淡薄的原因。第六部分提出改进建议。提出提升多元主体参与能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强化居民社区意识的对策。

田潇渊[10](2019)在《沙坪坝区流动摊贩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寻求发展。由于流动摊贩自由度高、门槛低、低运营成本,很多由城市下岗工人、无业失业人员、残疾人、特困群体、进城农民等组成的社会弱势群体选择通过街头摆摊维持生存。流动摊贩作为非正规经济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非正规经济的发展,数量将会不断增多。其存在一方面能够满足市民日常的生活需求,节约时间成本和金钱;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这部分弱势群体就业,降低失业率。另一方面,由于流动摊贩主观上认为自己处于“被管理者”身份,更多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并未加强对社会利益的关注,因而农村进城人口摊贩化、摊贩经营非法化、占道经营、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也随之凸显。这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同时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矛盾。目前各地城市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工作。当问题产生后,城管部门为了实现自身阶段性的管理目标,采取各种措施诸如教育、劝说、罚款、没收物品等方式对流动摊贩占道经营进行管理。但由于双方所持立场不同等原因,近年来城管与摊贩冲突不断,甚至引发了社会群体性事件。这足以说明,在当前,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流动摊贩管理措施的探索,寻找一条合适的管理途径,而非治标不治本。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本文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分析了城市流动摊贩经营现状、市民对流动摊贩的看法、城管现有管理现状。研究表明,虽然流动摊贩存在对城市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作为我国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并不能成为政府直接取缔禁止摊贩流动的借口,以往的管理措施仍然解决不了城管与摊贩之间的冲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街头官僚理论出发,结合社会分层理论,通过对流动摊贩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议对策:从政府角度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目标,加大对流动摊贩的金融和教育扶持力度;从城管角度出发,从四个方面加强城管队伍能力建设;从社会公众出发,提升公民参与意识,强化社会组织管理,建立摊贩自治协会,与媒体做好沟通与舆论导向;从监督体系出发,做好法律制度建设的同时完善监督体系。希望通过以上建议对策,能够对城市管理者管理流动摊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创卫“回潮”的成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卫“回潮”的成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大连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国家卫生镇
        1.2.2 长效管理机制
        1.2.3 网格化管理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1 公众参与理论
        1.5.2 政府绩效管理理论
        1.5.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管理机制状况分析
    2.1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管理工作总体概况
        2.1.1 安波街道基本情况
        2.1.2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创建工作基本情况
        2.1.3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开展情况
    2.2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基本情况调查
        2.2.1 访谈调查
        2.2.2 实地调查核实
        2.2.3 “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的访谈调查
3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3.1.1 以街道为主的单一管理主体
        3.1.2 管理人员及管理方法缺乏专业性
        3.1.3 部门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明
        3.1.4 管理水平和实效性较差
        3.1.5 与日常工作之间缺乏关联性
    3.2 长效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3.2.1 机制自身的发展理念不正确
        3.2.2 脱离安波实际情况
        3.2.3 保障条件不充分
        3.2.4 监督力量不充足
        3.2.5 奖惩力度不足
4 全国其他地区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先进经验借鉴
    4.1 江苏省先进经验借鉴
        4.1.1 苏北地区先进经验
        4.1.2 苏南地区先进经验
    4.2 昆明市先进经验借鉴
        4.2.1 督导检查方面先进经验
        4.2.2 实绩考核方面先进经验
5 完善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的对策
    5.1 健全长效管理运行模式
        5.1.1 社会多元化参与管理
        5.1.2 成立“复审办”协调管理
        5.1.3 打造“网格化”精细管理
    5.2 提升长效管理保障水平
        5.2.1 完善制度保障
        5.2.2 加强财政保障
        5.2.3 构建联合执法队伍
    5.3 加强长效管理监督力量
        5.3.1 加强群众监督
        5.3.2 创新媒体舆论监督
    5.4 创新长效管理奖惩方式
        5.4.1 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方式
        5.4.2 加大惩罚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基本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B 安波街道疫情期间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基本情况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资源型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资源型县域经济
        2.1.1 发展型资源型县域经济
        2.1.2 成熟型资源型县域经济
        2.1.3 衰退型资源型县域经济
    2.2 绿色转型
        2.2.1 绿色转型的背景
        2.2.2 绿色转型的方式
        2.2.3 绿色转型的效果
    2.3 两山理论
        2.3.1 两山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
        2.3.2 两山理论的内涵
3 夹江县绿色转型的背景和压力分析
    3.1 夹江县基本情况介绍
    3.2 夹江县绿色转型的背景
        3.2.1 陶瓷企业调查
        3.2.2 环境污染调查
        3.2.3 社会结构调查
        3.2.4 群众绿色发展调查问卷
    3.3 夹江县绿色转型面临的压力分析
        3.3.1 传统产业依赖的压力
        3.3.2 环境保护的压力
        3.3.3 群众支持度的压力
    3.4 本章小结
4 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绿色转型的方法与成效
    4.1 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绿色转型的方法
        4.1.1 “退城入园”与“煤改气”促进产业升级
        4.1.2 找准县域资源禀赋,绿色产业成为生力军
        4.1.3 加强两山理论宣传教育,培养绿色发展意识
        4.1.4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百姓幸福感
        4.1.5 创建卫生县城
    4.2 夹江县产业转型的成效
        4.2.1 传统产业换发新的活力
        4.2.2 茶、纸、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2.3 居民生活环境得到巨大改善
        4.2.4 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
    4.3 本章小结
5 夹江县产业转型后留存的问题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5.1 产业转型后,夹江县凸显的问题
        5.1.1 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5.1.2 后续监督保障工作缺位
        5.1.3 县域经济工业依存度依然较高
    5.2 问题成因分析
        5.2.1 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与绿色转型工作速度不匹配
        5.2.2 环保意识开始淡薄,宣传工作停顿
        5.2.3 绿色转型时间较短,需要进一步提升绿色经济占有率
    5.3 对策研究
        5.3.1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人才长期培养机制
        5.3.2 坚持环保督察工作,完善地方法规政策
        5.3.3 加大对现有绿色产业的扶持,寻找高附加值产业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加强“两山理论”教育,提升全县人员理论水平,建立绿色转型基础
        6.1.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绿色转型提供保障
        6.1.3 坚持两山理论的科学实践,逐步引导传统行业进行改革
        6.1.4 结合县域自然资源禀赋,开发绿色生态产业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夹江县绿色发展调查问卷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3)流动摊贩的治理研究 ——以苏州古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总体评述
    第三节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内容与文章结构
        一、文章主要内容
        二、文章结构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流动摊贩治理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述
        一、流动摊贩
        二、城市管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
        三、“包容性治理”理论
    第三节 分析框架
第二章 苏州城区流动摊贩的治理现状
    第一节 苏州城区流动摊贩治理主体
        一、苏州市城管局机构设置和主要职责
        二、治理理念和政策
        三、治理模式和举措
    第二节 治理客体--城区流动摊贩
        一、摊贩状态及特点
        二、摊贩形成的原因
    第三节 流动摊贩的治理现状
        一、流动摊贩的治理成效
        二、流动摊贩治理中的不足
第三章 流动摊贩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上级政府专项检查频繁,执法局存在运动式执法的问题
        二、行政执法局的执法任务重、压力大
        三、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
        四、行政执法的成效偏低
        五、行政执法的理念滞后
        六、行政执法的方式单一
    第二节 流动摊贩治理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压力型体制下科层制内部的“委托—代理”难题
        二、行政执法局内部部门及相关部门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整体性治理
        三、城市行政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缺乏包容性治理的理念
第四章 完善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增强上下级政府间的治理效能
        一、完善流动摊贩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规范对城市管理执法局的绩效考核
        三、加强对城市管理执法局的监督
    第二节 提升城市管理部门协同治理的整体性治理效能
        一、提升城市管理局内部各部门间的整体性治理效能
        二、提升城市管理执法局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同治理能力
    第三节 实现对流动摊贩的包容性治理
        一、树立“包容性治理”的治理理念
        二、创新“包容性治理”的体制机制
        三、对流动摊贩的经营进行合理疏导和布局
        四、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社会策划模式视角下社区环境治理的实务探究 ——以W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社区环境治理困境
        2.社会工作在社区环境治理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环境治理面临着挑战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1.研究问题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社区环境治理的相关研究
        2.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环境治理的相关研究
        3.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1.社会策划模式理论概要
        2.社会策划模式在本文的应用
    本章小结
三、W社区环境治理的过往历程和关键因素分析
    (一)W社区基本概况
    (二)W社区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发展
        1.由来已久的社区环境问题
        2.多部门介入下难以改变的环境顽疾
        3.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失灵
    (三)社会策划模式视角下:W社区环境问题关键因素分析
        1.理性与非理性的失衡
        2.缺乏自上而下的服务设计
        3.社区决策者之间缺乏共识性
        4.缺乏对任务目标实现的关注
    本章小结
四、社会策划模式在W社区环境治理的实务过程
    (一)W社区环境治理的实务内容
        1.社区调查阶段:抓紧社区需求,形成共识性治理目标
        2.服务策划阶段:运用理性技术,形成最优方案
        3.服务实施阶段:监控任务目标落实,实现社区环境改善
        4.服务总结阶段:服务成效及效益总结
    (二)社区环境治理介入技巧
        1.理性技术牵引下实现精准治理
        2.自上而下指导社区未来的改变
        3.形成共识性社区行动
        4.建立动态监控机制
    本章小结
五、W社区环境治理过程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一)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启示
    (二)对社会工作者的启示
        1.注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2.共识性策略及理性技术策略在服务过程中的运用
        3.社区资源挖掘与优化
        4.落实监督机制,推进任务目标落实
    本章小结
六、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二)反思
        1.研究局限
        2.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E街道社区问题汇总
附录2 W社区环境问题需求汇总
附录3 W社区需求比较一览表
附录4 过往社区行动汇总
附录5 需求导向型服务方案
附录6 资源约束型服务方案
附录7 传统方案效能表
附录8 最新服务方案效能表
附录9 19个社区公共问题访谈问卷
附录10 访谈问卷(社区居民)
附录11 访谈问卷(社区管理者)
附录12 服务成效调查表(社区居民)
附录13 服务成效调查表(社区管理者)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安溪县电信诈骗的长效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一) 国内电信诈骗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协同治理的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关于电信诈骗的研究
        (二) 国外关于协同治理的研究
        三、 综合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案例分析法
        三、 访谈法
        四、 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 运动式治理
        二、 长效治理
        三、 电信诈骗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协同治理理论
        二、 协同治理理论在电信诈骗治理中的运用
第三章 安溪县电信诈骗概况
    第一节 近年来安溪县电信诈骗的主要类型
        一、 贷款“杀鱼盘”类诈骗
        二、 网上交友“杀猪盘”类诈骗
        三、 网购退款(冒充客服)类诈骗
        四、 兼职刷单“杀鸟盘”类诈骗
        五、 冒充领导类诈骗
        六、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七、 投资理财类诈骗
    第二节 安溪县电信诈骗的特点
        一、 “互联网+电信诈骗”的隐蔽性
        二、 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三、 境外诈骗犯罪突出
        四、 利用人性的弱点
    第三节 安溪县电信诈骗治理回顾
        一、 2004年安溪县电信诈骗常规治理
        二、 2005年初次开展运动式治理
        三、 2013年全面开展运动式治理
        四、 2016年后转向协同治理
    第四节 安溪县电信诈骗治理的变迁
        一、 治理机制的变迁
        二、 组织形式的变迁
第四章 安溪县电信诈骗长效治理的困境
    第一节 安溪县电信诈骗长效治理存在问题
        一、 长效治理理念缺失
        二、 各治理主体分权而治
        三、 相关行业社会责任感缺失
        四、 反电信诈骗宣传不到位
    第二节 安溪县电信诈骗长效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压力型体制下的政策执行选择
        二、 各主体的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
        三、 相关行业仍存在监管漏洞
        四、 公众防范意识淡薄
第五章 安溪县电信诈骗协同治理的长效治理模式
    第一节 完善各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一、 加强县乡村三级协同治理
        二、 加强警企合作
        三、 加强跨境警务合作
    第二节 完善相关行业监管体系
        一、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二、 完善通信部门方面的监管
        三、 完善互联网方面的监管
    第三节 提升公众自我防治意识
        一、 加强防骗宣传
        二、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三、 营造公众互助氛围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层负担为何减不下去? ——一个“加码式减负”的解释性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5 研究思路
2 “加码式减负”:一个解释性框架
    2.1 何谓“加码式减负”
    2.2 “加码式减负”的三个维度
        2.2.1 由外而内:行政国家吸纳职能
        2.2.2 自上而下:压力型体制的加码
        2.2.3 自下而上:基层主动增负
3 珠三角Z镇政府“加码式减负”的实践
    3.1 Z镇政府工作负担的勾勒
        3.1.1 形式主义
        3.1.2 过量工作
    3.2 各级政府对Z镇的减负举措
    3.3 减负后的现状
        3.3.1 形式主义依旧严重
        3.3.2 过量工作明减暗增
    3.4 本章小结
4 基层负担难减的原因分析
    4.1 政府职能日增
        4.1.1 行政国家扩张
        4.1.2 使命型政党的前瞻开辟和无限责任政府的兜底关怀
        4.1.3 全能型政府职能转移不顺
    4.2 压力下传加码
        4.2.1 压力型体制的加码惯性
        4.2.2 技术治理的失准成本
        4.2.3 碎片化行政的多头治理
    4.3 基层主动增负
        4.3.1 避责逻辑下的主动增负
        4.3.2 竞争逻辑下的主动增负
        4.3.3 合规成本日增下的主动增负
    4.4 本章小结
5 基层减负之路在何方
    5.1 加强党建引领
    5.2 推行“吹哨报到”
    5.3 推进资源下沉
    5.4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材料记录表
附录三 2018年以来Z镇迎接的督查考核类事项
附录四 减负以来(2018年11月1日后)Z镇迎接的调研类事项
附录五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
附录六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
附录七 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若干具体措施
附录八 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若干举措
致谢

(8)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研究 ——基于X乡的实证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对压力型体制的研究
        (二)对形式主义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四、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基础
    五、调研情况简介
        (一)样本介绍
        (二)调研材料获取
第二章 压力型体制在乡镇政府的实际运作及其效应
    一、压力型体制的形成
        (一)历史因素
        (二)现实因素
    二、压力型体制的实际运作
        (一)常规化的压力型体制
        (二)异变化的压力型体制
    三、压力型体制在乡镇政府运行的效应分析
        (一)常规压力型体制运行的效应
        (二)压力型体制异变的后果
第三章 X乡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现状和危害
    一、形式主义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的趋势
        (一)形式主义问题的表现类型多
        (二)形式主义问题的分布主体广
        (三)形式主义问题的发生领域宽
    二、X乡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现状及特征
        (一)形式主义问题呈现泛滥趋势
        (二)反形式主义陷入困境
    三、X乡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危害分析
        (一)政治层面的危害
        (二)经济层面的危害
        (三)社会风气层面的危害
第四章 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生成机制
    一、根本因素:乡镇政府压力的积聚
        (一)政治压力
        (二)竞争压力
        (三)社会压力
    二、直接因素:乡镇政府自身的限度
        (一)“夹心层”—乡镇政府尴尬的位置
        (二)职责同构下乡镇政府责与权不匹配
        (三)乡镇政府领导干部人数和能力有限
    三、控制因素:乡镇政府中干部群体对形式主义问题的态度
        (一)乡镇党政一把手与形式主义问题产生
        (二)乡镇政府部门领导与形式主义问题的产生
        (三)乡镇政府普通干部与形式主义问题的产生
    四、具体过程:三重因素叠加下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生成
        (一)萌芽阶段
        (二)助长阶段
        (三)最终产生阶段
第五章 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治理路径
    一、治标之策:精简会议与发文,改革文风会风
        (一)精简会议数量,改革会风
        (二)精简发文数量,改革文风
    二、重要之策:扩权乡镇政府,激发干部积极性
        (一)打破职责同构,放权乡镇政府
        (二)完善问责制度,重视干部关怀
    三、治本之策:更新治理观念,破除压力型体制
        (一)改进检查考核,慎用“一票否决”
        (二)减少路径依赖,引导民众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9)城市老旧社区治理中多元主体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阐释
    一、本研究的关键概念
        (一)社区治理
        (二)城市老旧社区
        (三)多元主体参与
    二、协同治理理论诠释
        (一)协同治理的缘起
        (二)协同治理的内容
        (三)与本研究的关系
第二章 W社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现状
    一、W社区概况
        (一)社区基本情况
        (二)社区治理情况
    二、W社区治理主体参与现状
        (一)参与主体的构成
        (二)多元主体参与情况
    三、W社区治理的特征
        (一)“引导式”治理
        (二)“互动式”治理
        (三)“智能化”治理
        (四)“自生式”治理
    四、W社区治理现状的评价
第三章 W社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多元主体获取资金能力弱
    二、多元主体参与效能不足
    三、参与主体发展不均衡
    四、社区居民参与乏力
第四章 W社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问题的成因
    一、多元主体参与能力弱
        (一)外在环境制约
        (二)内在动力不足
    二、多元主体权责界定不清晰
        (一)政府治理观念未转变
        (二)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
        (三)社区居民、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产权单位权责不清
    三、社区组织建设不足
        (一)社区资源匮乏
        (二)居民认知存在偏差
        (三)缺少专业技术支持
    四、居民社区意识淡薄
        (一)主人意识尚未形成
        (二)缺少社区认同
        (三)诉求不能被满足
第五章 促进W社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建议
    一、提升多元主体参与能力
        (一)完善治理法规政策
        (二)建立协商互通机制
        (三)建立资金筹集机制
    二、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一)转变政府治理观念
        (二)明确多元主体权责
        (三)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
    三、加强社区组织建设
        (一)培育社会组织
        (二)创新物业服务模式
        (三)健全居民自治组织
        (四)壮大专业社工队伍
    四、强化居民社区意识
        (一)树立居民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建立民主协商机制
    五、W社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沙坪坝区流动摊贩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1.3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创新
        1.4.2 管理方式创新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流动摊贩
        2.1.2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
    2.2 理论基础
        2.2.1 街头官僚理论
        2.2.2 社会分层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2.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3 沙坪坝区流动摊贩管理现状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调查样本选取
        3.1.3 调查方式的选择
    3.2 流动摊贩基本从业状况
        3.2.1 从业人员群体构成较为集中
        3.2.2 经营产品种类多样化
        3.2.3 工作时间相对集中
        3.2.4 收入水平较低
    3.3 市民对流动摊贩的认识和看法
        3.3.1 流动摊贩存在的合理性
        3.3.2 流动摊贩的负面影响
        3.3.3 对流动摊贩管理的看法
    3.4 沙坪坝区城管队伍概况
        3.4.1 城管执法管理的法规依据
        3.4.2 城管执法队伍概况
    3.5 沙坪坝区流动摊贩管理现状
        3.5.1 流动摊贩管理现有措施
        3.5.2 对流动摊贩管理取得的成效
4 沙坪坝区流动摊贩的管理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沙坪坝区流动摊贩的管理问题分析
        4.1.1 城市管理者与流动摊贩冲突加剧
        4.1.2 执法难度大
        4.1.3 摊贩管理效果较差
        4.1.4 “模糊性管理”成为常态
    4.2 沙坪坝区流动摊贩存在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城市总体部署不全面
        4.2.2 执法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4.2.3 多方位参与缺乏
        4.2.4 监督方式不够完善
5 沙坪坝区流动摊贩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5.1 完善城市总体部署
        5.1.1 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目标
        5.1.2 加大对流动摊贩的扶持力度
        5.1.3 健全弱势群体保障体系
    5.2 提升城管队伍的素质建设
        5.2.1 优化执法力量
        5.2.2 严格队伍管理
        5.2.3 注重人才培养
        5.2.4 转变执法理念
    5.3 拓宽多方参与管理
        5.3.1 树立公众参与意识
        5.3.2 加强社区组织的合作
        5.3.3 成立摊贩行业协会
        5.3.4 做好媒体沟通与舆论引导
    5.4 强化监督考核
        5.4.1 加强执法督察
        5.4.2 加强考核评优
        5.4.3 拓宽公众监督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针对流动摊贩的调查
    B针对城市居民的调查
    C针对城管执法人员的调查
    D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创卫“回潮”的成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连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研究[D]. 房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资源型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研究[D]. 龚昱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流动摊贩的治理研究 ——以苏州古城区为例[D]. 戴超. 苏州大学, 2020(03)
  • [4]基层综合执法人员职业压力研究 ——以天津市A区为例[D]. 丁宇宸. 天津大学, 2020
  • [5]社会策划模式视角下社区环境治理的实务探究 ——以W社区为例[D]. 吴瀚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安溪县电信诈骗的长效治理研究[D]. 张淑环. 华侨大学, 2020(01)
  • [7]基层负担为何减不下去? ——一个“加码式减负”的解释性框架[D]. 吴远星. 暨南大学, 2020(04)
  • [8]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研究 ——基于X乡的实证调研[D]. 尹亮.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城市老旧社区治理中多元主体参与研究[D]. 耿岳丹. 河南大学, 2019(02)
  • [10]沙坪坝区流动摊贩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田潇渊.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创维“复活”的成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