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bar-ipt基因水稻的遗传及基因表达研究

转bar-ipt基因水稻的遗传及基因表达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是对转ipt-bar基因水稻植株(粳稻鄂宜105简称EYl15)与蜀恢725和蜀恢527杂交的后代(BC1、BC2、F2、F3、BC1F2)进行遗传表达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转ipt基因植株的回交一代群体中表现为1:1的分离。对不同的回交二代群体中也表现出1:1的分离。因此在回交世代中ipt基因表现为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在ey105×蜀恢725的F2群体和ey105×蜀恢527的F2群体均符合3:1分离规律,表现为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因此导入的ipt基因在回交世代和杂种后代中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2.对不同转bar基因BC1F2和F3的杂交后代中表现出来的分离规律不一样,有的符合3:1的分离,表现为抗性受一对显性主基因控制;有的符合2:1和1:1的分离,在BC1F2中主要表现为1:1和2:1分离,而在杂种F3中表现为1:1和3:1的分离。3.转ipt基因水稻植株耐冷性的研究结果:在孕穗期和开花期低温处理下,转ipt基因ey-105的相对电导率的变化量和叶绿体受低温的危害小于对照,而根系活力大于对照。低温对CK单株产量的影响大于转ipt基因ey-105。在不同生育期的低温处理下电导率、根系活力、叶绿素a/b和百粒重对单株产量的影响较大。4.对转bar基因的ey105×蜀恢725的BC1F2和F3、转bar基因的ey105×蜀恢527的BC1F2和F3以及对照在幼苗期喷施250mg/L PPT。喷药后,对照植株全部死亡,而杂种植株,因含有抗除草剂的部分成活,正常生长。5.本试验在移栽10d后进行250mg/L双丙氨膦处理的结果表明:双丙氨膦对水稻植株的株高、穗长、结率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大,均达到极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9.4807**、9.986**、21.5948*、10.5074**);有效穗数达到显著性水平(F=3.6379*)。转bar基因的BC1F2与F3的差异达到显著差异,而转bar基因的世代均与CK的差异达到极显著差异。6.本试验在水稻移栽10后进行5%草甘膦处理后正常对照全部死亡,只有转bar基因植株正常生长。不同世代转基因植株的株高、穗长、结实率和千粒重受到草甘膦的影响较大,其中株高在不同世代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2.7917*)。7.本试验对不同的除草剂处理间进行分析可知:5%草甘膦处理的转bar基因BC1F2和F3差异间达到显著水平,而250mg/L双丙氨膦处理的转bar基因BC1F2和F3间的差异没达到显著水平,转bar基因植株与CK间的差异到到了极显著水平。在同一世代(BC1F2)的不同除草剂处理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在F3的不同除草剂处理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植物转抗叶片衰老基因的研究进展
  • 1.1.1 外源异戊烯基转移酶(ipt)对叶片衰老分子调控研究
  • 1.1.1.1 ipt基因的作用与应用
  • 1.1.1.2 ipt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 1.1.2 植物转ipt基因的研究进展
  • 1.1.3 影响植物叶片衰老的因素
  • 1.1.3.1 环境因子
  • 1.1.3.2 内部因子
  • 1.2 转BAR基因水稻抗除草剂研究
  • 1.2.1 bar基因抗除草剂机理
  • 1.2.2 bar基因在水稻受体中的遗传表现
  • 1.2.3 bar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 1.2.3.1 利用抗菌素除草剂基因解决杂交水稻制种中存在的纯度问题
  • 1.2.3.2 bar基因转入两系不育系以实现杂交制种机械化的尝试
  • 1.3 水稻耐冷性研究
  • 1.3.1 水稻耐冷性的生理机制研究
  • 1.3.1.1 细胞的渗透性
  • 1.3.1.2 光合作用
  • 1.3.1.3 保护酶
  • 1.3.1.3.1 SOD、CAT、POD、GSH
  • 1.3.1.3.2 ATP酶
  • 1.3.1.3.3 酯酶
  • 1.3.1.4 花粉母细胞发育时期抗冷水稻受低温危害时表现的生理特性
  • 1.3.2 水稻耐冷性的遗传研究
  • 1.4 立题依据及试验设计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转bar-ipt水稻后代的遗传研究
  • 2.1.2 转ipt基因水稻在低温下的表现
  • 2.1.3 抗除草剂转bar基因水稻对除草剂敏感性研究
  • 2.2 方法
  • 2.2.1 bar基因表达田间鉴定
  • 2.2.2 水稻叶片总DNA的提取
  • 2.2.3 PCR反应与产物检测
  • 2.2.4 转基因水稻的低温处理
  • 2.2.4.1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2.4.2 形态指标测定
  • 2.2.5 田间不同除草剂处理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3.1 转BAR-IPT水稻后代的遗传研究
  • 3.1.1 ipt和bar基因检测
  • 3.1.2 转ipt基因在杂交后代中的遗传分离
  • 3.1.3 转bar基因在杂交后代中的遗传分离
  • 3.2 转IPT基因水稻在低温下的表现
  • 3.2.1 低温处理对转ipt-bar双元基因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
  • 3.2.1.1 低温处理对水稻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3.2.1.2 低温处理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1.3 低温处理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2 不同时期低温处理对产量指标的关系
  • 3.2.2.1 孕穗期低温处理对转基因水稻植株产量的影响
  • 3.2.2.2 开花期低温处理对转基因水稻植株产量的影响
  • 3.2.3 不同生育期的各项生理指标与单株产量的关系
  • 3.3 抗除草剂转BAR基因水稻对除草剂敏感性研究
  • 3.3.1 不同转基因世代对PPT的抗性表现
  • 3.3.2 转bar基因水稻对不同除草剂的抗性和农艺性状表现
  • 3.3.2.1 转bar基因水稻对双丙氨膦的抗性表现
  • 3.3.2.2 转bar基因水稻植株对草甘膦的抗性表现
  • 3.3.2.3 不同除草剂对转bar基因水稻植株影响的差异比较
  • 第四部分 结论与讨论
  • 4.1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杂交后代群体中的遗传稳定性
  • 4.2 低温处理对转IPT-BAR双元基因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
  • 4.3 抗除草剂转BAR基因水稻对除草剂敏感性研究
  • 4.4 下一步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转bar-ipt基因水稻的遗传及基因表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