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与地方社会的文化互动 ——以浙南四村为中心的考察

宗族与地方社会的文化互动 ——以浙南四村为中心的考察

论文摘要

宗族文化在时代变迁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将其概括为由传统社会的弥散型宗族变为当代社会的点缀型宗族。当代社会,宗族通过社会动员与资源整合和地方社会的组织化得以重建。在清明祭祀中渗透着不同族群之间和族群内部的微观权力互动。宗族成员通过这一活动得以建构彼此之间的“我们感”,“共聚合爨”的宗族精神得以实现。宗谱体现了民间社会的一种身份认同关系。通过续谱,地方社会的历史感获得升华,地方社会共同体得以形成。但是,在宗族意识经过无数世代的层累之后却并没有增强,而是出现了“心灵的内卷化”,宗族的历史销蚀了其本来所具有的意义。在地方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交织着村落、家庭、个人和宗族之间的互动。通过深入到家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族获得了社会的内化,而通过向村落和地方社会的扩展,宗族实现了外化。通过这些考察,我们得出结论:宗族文化是现代化的一种补充,它的重建和延续集中体现了我国乡村社会的深层特质:老人社会、感情社会。在宗族的延续中,时间和存在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得到了升华和永恒。如果宗族真的走向消亡,我们用什么来弥补宗族退场所带来的价值缺失?答案是重建人们的村落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多学科视野中的宗族研究
  • 宗族与中国乡村社会
  • 社会、文化背景与文章架构
  • 一、时代变迁中的宗族:由弥散到点缀
  • 1.1 时代变迁中的宗族活动特点变化:由崇高到世俗
  • 1.1.1 传统社会中宗族的崇高化
  • 1.1.2 宗族重心的下移:作为世俗生活一部分的宗族活动
  • 1.2 不同时代背景下宗族功能的变化:由实体到象征
  • 1.2.1 传统时期:作为一种实体的宗族组织
  • 1.2.2 当代社会:作为一种精神象征的宗族文化
  • 1.3 宗族与村落社会的关系
  • 1.3.1 宗族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 1.3.2 宗族内部的关系
  • 1.3.3 宗族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 1.4 两种宗族类型:弥散型宗族与点缀型宗族
  • 1.4.1 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 1.4.2 两种宗族类型提出的意义
  • 二、宗族重建与乡土传统的存续
  • 2.1 乡土传统之于地方社会
  • 2.1.1 传统与乡土传统
  • 2.1.2 乡土传统的断裂与复生
  • 2.1.3 乡土传统与地方社会
  • 2.2 宗族的重建
  • 2.2.1 社会动员与资源整合
  • 2.2.2 地方社会的组织化
  • 2.3 血缘精神的重温和强化
  • 2.3.1 感情联系的唤醒
  • 2.3.2 群体意识的再度萌发
  • 2.3.3 血缘内涵的伸缩
  • 三、清明祭祀:族群互动的政治学
  • 3.1 自我的强化和“我们感”的建构
  • 3.1.1 祠堂与祖先
  • 3.1.2 想象的共同体
  • 3.1.3 “我”与“我们”
  • 3.2 共聚合爨的仪式性事件
  • 3.2.1 历史的“道成肉身”
  • 3.2.2 化虚为实与化实为虚
  • 3.2.3 共同的自我与民间话语的达致
  • 3.3 地方社会的贯通与重组
  • 3.3.1 理解的达成与升华
  • 3.3.2 众神的欢娱
  • 四、谱系与民间社会的身份认同
  • 4.1 底层社会的历史感
  • 4.1.1 历史的析分与交合
  • 4.1.2 传统的道德化
  • 4.1.3 意义的在场与抽离
  • 4.2 地方共同体的建构
  • 4.2.1 宗族与村落的共生关系
  • 4.2.2 社会团结的巩固与保证
  • 4.2.3 血缘意识与家乡观念
  • 4.2.4 楔入的个体与连绵的血脉
  • 4.3 世代层累的群体意识
  • 4.3.1 心灵的内卷化
  • 4.3.2 历史的辩证法
  • 五、宗族的内化与外化
  • 5.1 村落、家庭、个人与宗族的相互关系
  • 5.2 宗族的内化:家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 5.2.1 由宗族到家庭:悖论的产生与化解
  • 5.2.2 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族内化的具体化
  • 5.3 宗族的外化:村落与地方社会
  • 5.3.1 由族到村
  • 5.3.2 宗族外化的扩展:走向地方社会
  • 结论
  • 宗族:不灭的神话 OR 现代性的补充
  • 时间与存在
  • 老人社会
  • 感情社会
  • 另一种可能性:村落社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传承的延续——华北宗族文化探究[J]. 山西农经 2016(14)
    • [2].农村宗族文化的“现代性危机”——基于W村的调研分析[J]. 北方文学 2018(06)
    • [3].乡土社会与宗族文化——浅谈中国农村宗族文化的乡土根源[J]. 文化产业研究 2016(03)
    • [4].皖南乡村的宗族文化变迁[J]. 中国乡村研究 2014(00)
    • [5].宗族文化的复兴与变迁——以刘傅氏为例[J].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4)
    • [6].私家庄园中所蕴含的宗族文化[J]. 风景名胜 2019(01)
    • [7].传统宗族文化与村域自治的新探索——以广西为例[J]. 山西青年 2016(23)
    • [8].网络宗族文化传播特点与影响[J]. 编辑之友 2019(03)
    • [9].《赣鄱宗族文化研究》出版[J]. 农业考古 2018(04)
    • [10].论中国传统宗族文化对当代文化养老的影响[J]. 湖南社会科学 2014(04)
    • [11].宗族文化景观修复与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衡南县杨柳村胡氏宗祠为例[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05)
    • [12].香港客家宗族文化与传承[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01)
    • [13].宗族文化视角下漳州山重村聚落形态研究[J]. 华中建筑 2017(12)
    • [14].历史村落中宗族文化的保护与再利用——以南京溧水诸家古村为例[J]. 城市建筑 2017(18)
    • [15].宗族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J]. 度假旅游 2019(03)
    • [16].老字号品牌中的宗族文化脉络研究——以“王星记”扇为例[J]. 大众文艺 2019(21)
    • [17].流动的社会资本——传统宗族文化是否影响移民就业?[J]. 经济研究 2018(03)
    • [18].东晋门阀政治与南方宗族文化传统[J]. 中国文化研究 2009(03)
    • [19].关于宗族文化与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12)
    • [20].《合肥名门望族与宗族文化研究》评介[J].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02)
    • [21].将宗族文化融入文化礼堂建设[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10)
    • [22].社会形态与宗族文化——略论中国宋代以来的宗族变化与发展[J]. 黑河学刊 2011(11)
    • [23].宗族文化符号及其意义——一个仫佬族村落的“堂”、族谱与班辈诗的田野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24].论当前宗族文化复兴的体现及新问题[J]. 凯里学院学报 2017(02)
    • [25].观点举要[J]. 江汉学术 2017(05)
    • [26].宗祠的现代转型——以常山彤弓山村为例[J]. 华中建筑 2015(05)
    • [27].以民俗文化提升地方宗族文化[J]. 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1(03)
    • [28].正确引导宗族文化 构建和谐共同体——以福建省周宁县礼门乡贡川村陈姓为中心[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 [29].宗族与江西近代民办教育[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4(06)
    • [30].浅析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J]. 新闻世界 2015(03)

    标签:;  ;  ;  ;  

    宗族与地方社会的文化互动 ——以浙南四村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