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福媛泸州市龙马潭区小街子小学646000
【摘要】数学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仅仅“听得懂”是不够的,还要“学得会”,只有学会了,学生才能在数学海洋中自由的翱翔。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享的。
【关键词】“听得懂”“学得会”自主能力参与能力共享课堂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8)03-111-01
从教几十年来,发现在我的数学课堂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明明讲了n遍的问题,可在学生做题的时候却还是要出错。难道是自己讲的不够清楚?可每次讲完之后问学生是否听懂了,学生的回答都是听懂了。而且,为了验证学生是不是真的听懂了,我还在课堂上抽学生到黑板上做这道题,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做,检查下来,学生也能做对呀。可是一到学生单独作业或者考试的时候,学生还是做不出来。我在课间和老师们交流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这就是“听得懂”。
数学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仅仅“听得懂”是不够的,还要“学得会”,只有学会了,学生才能在数学海洋中自由的翱翔。那么,怎么让学生从“听得懂”到“学得会”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们要学会哪些内容呢?是解题、计算能力?还是公式、定理?我想,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的是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然后能够灵活运用,学会举一反三,还要结合生活中的数学来学习。只有联系生活,学生才不觉得厌烦,从而从“听得懂”到“学得会”。
为了引导学生们从“听得懂”走向“学得会”,我做了一些工作。
首先分析学生“听得懂”的原因。我们的教师是否一致存在这样的思想:当看到学生做不出来题目,主动去帮助他解题;当传授新知时,学生在课堂上晕乎乎的,就想把知识讲得更精细一些;当学生面对题目无从下笔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的再给学生讲几遍。这样一来,学生是听得懂了,但是他们真正掌握知识了吗?我想未必然,帮助学生是必要的,但帮得太细,你还期待着学生会有所顿悟吗?还期待学生自己能够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吃透教学内容吗?这样的教学容易产生两个不好的结果:一是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从听懂到理解,再从理解到应用,这个过程并不是老师教学所能弥补的;二是学生总是学老师精心处理过的知识,就会对知识的精心处理产生依赖,用古话说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现在的孩子,由于多重原因的影响,自主能力还是很差的,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他们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因此,我开始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自主能力。教师的教学勇气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起来的前提。我们总认为小学生没有学习经验,没有知识储备,老师把孩子“抱着走”是理所当然的,殊不知现在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渴求在课堂上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于是,我尝试着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们学会复习旧知、预习新知,在他们预习的基础上我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根据情景举一反三设置问题。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根据当天的例题自己出题考考小组成员,学生们有了兴趣,为了能够和小组其他成员竞争,学生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问题如何变幻,这样下来,新知识就很快被学生们吸收了。
再次,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学生的课堂参与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起来的认知基础。曾听到很多年轻教师抱怨,不是我不想让学生课堂自主,而是学生根本就不愿意自主。因此,课堂上经常出现尴尬的局面:学生没有课堂自主的能力,所以教师满堂讲;教师满堂讲了,学生课堂自主能力得不到体现。试想想,如果学生不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即使教师把知识讲得非常精彩,把题目做得非常漂亮,让课堂教学现场感特别好,学生也就只是课堂教学的观众。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参与到教学内容中来,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课堂教学的一份子,才会把自己的自主精神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产生出学习能力与自主能力。例如我在上“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通过大量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发现课堂效果还不错。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学生只有在课堂中参与了,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那么不管这节课老师讲得是否精彩,他们都能将这节课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
第四,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享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享有对课堂教学的控制权,学生却缺少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沦为课堂教学中的弱势群体。从教学理论上来说,我们要以学生学习为基础,备课时要有学情分析,要主动去适应与照顾学生学习。可是事实上,能够取得良好学习业绩的学生,往往是对教师教学有较强适应力的学生。因此,个人认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共享课堂。在现在的班级授课制下,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这极大地增加了老师了解和关注学生的难度,那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个分层就需要把学生分组分任务。当我们必须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时候,学生的组织性慢慢浮出水面,学生学习的总体特点逐渐为大家所认识,正是这种相似学习个性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师生共享课堂的思路。我们通过分组和分层,从组织和群体层面去了解、分析与研究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共享课堂带给他们的成功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让学生自己应用了知识,才意味着学生从“听得懂”到了“学得会”的境地。这也意味着学生必须在学习上独自走一段,而且这一段是学习过程中的最后一段,也是决定学生的前期学习成功与否、老师的前期教学成功与否的至关重要的一段。因此我们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更要注重这一段对学生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学会放手让学生去走好这一段,只有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才能够在数学海洋中自由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