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费用关系的实证研究

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费用关系的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从美国药材公司舞弊案到“安然事件”等重大舞弊案的发生,财务信息质量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每一次事件的爆发都伴随着审计失败的发生,审计失败继而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使公众对财务信息质量产生了多次质疑,从而丧失信心。政府虽然随之出台一系列措施,希望能增强公众的信心。但是此类事件仍不断发生,公众对此彻底丧失了信心。政策制定者将视角由宏观转向微观,希望能双管齐下,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约束企业和注册会计师的行为,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有效发挥其职能。审计委员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随着我国银广夏、蓝田股份、红光实业、科龙等舞弊案件的接连发生,表明我国公司仍然存在治理失职等问题,公司治理仍需不断改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司制度的改革已经如火如茶地展开了。在此背景下,我国参照国外的经验,将审计委员会制度引入中国。2001年我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征求意见稿)》中首次将审计委员会制度引入中国。本文基于外部审计—审计费用的视角,对审计委员会进行研究。本文从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入手,来研究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来透视审计委员会对外部审计的影响。希望通过对审计委员会特征和审计费用的实证研究,丰富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而为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的运用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审计委员会作为一支独立的财务力量加入到公司治理的行列,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进行沟通,提高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对股东负责。审计委员会制度是董事会和外部审计师之间的制度桥梁,而审计费用则从经济上有效的将他们联系起来,因此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立定能对审计费用产生影响。本文从审计委员会的发展史出发,一步步从根源上分析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动机以及其职能。1938年因美国药材公司舞弊案而由美国证券交易理事会提出设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开始,距今已有七十多年。审计委员会制度在西方经历了起源、成长到深化的阶段。而其在我国却从2002年才开始实施,距今只有短短的九年时间。审计委员会制度伴随着舞弊的发生而不断深化和发展,基于公司委托代理理论而从公司治理的内部角度提出的一种举措。从以上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最初是为了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基本职责主要是对内对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对外与外审计师进行沟通。从以上分析可知,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应当包括其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审计费用是对审计服务这种产品所支付的费用。审计费用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认为主要受审计成本和风险溢价以及是否为“四大”审计的影响。关于审计委员会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效果,本文参照夏文贤说法,影响结果有三种可能性:第一,增加审计费用,审计委员会成员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损失,从而追求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从而会要求审计师增加审计范围从而增加审计费用;第二,减少审计费用,审计委员会对内职责要求其对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控,内控的加强会使审计师在审计时减少不必要的审计范围和降低风险控制水平,从而使审计费用减少;第三,无影响,以上两种作用的相互抵消。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从审计委员会特征出发,分析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费用的关系。首先,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应当具备的根本特征,作为公司内部一支独立的财务力量,独立性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委员会特征更不可缺少此因素,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第一个假设:H1: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高,则审计费用越高。同时,单纯只从独立董事的比例来体现其独立性缺乏有利的证据,因此,本文从独董的背景这个特征变量出发做进一步的研究。独董背景一般分为高校背景、实务背景和政府背景,本文主要是从高校背景进行研究。由于教师是个特殊的行业,本行业的人普遍具有追求科学的严谨性、研究结果的真实性的态度。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H2:审计委员会独董中在高校任职的比例越高,则审计费用越高。审计委员会作为一支独立的财务力量,由于其特殊性,专业性也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专业性不仅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对高质量财务报告的追求会要求审计师增加审计程序,因此,对审计费用可能有正的影响也可能有负的影响。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假设:H3: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对审计费用有影响。本文又从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进行分析,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能有效地衡量其成员履职的勤勉程度。其开会次数越多,则表明审计委员会成员在积极地行使其职能,积极地与外部审计师进行沟通。同时也积极地行使职能加强内控,因此其影响方向不确定,提出本文的第四个假设:H4: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对审计费用有影响。本文除了以上几个特征外,又对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性别进行研究,在国外的研究中,有人对董事会成员的性别比例曾进行过研究。Cater(2003)研究表明,董事会成员中,女性人数的比例可以提高股东价值。北京大学心理系的谢晓非采用问卷测量的方式对冒险中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具有更强的冒险性。由于女性与男性的不同,女性的冒险程度低、更谨慎等特征,对内部控制和对外部审计师的审计工作都有可能产生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的第五个假设:H5: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女性人数的比例对审计费用有影响。除了以上五个解释变量,基于文献回顾,本文加入三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公司总资产、(存货+应收账款)/总资产、是否为“四大”由于我国现在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已设立审计委员会,因此本文只对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进行研究。本文选取2008—2009年深市A股的数据进行研究。共得到数据1212个,从中剔除数据缺失以及金融类等公司,最后得到997个样本公司。数据处理主要使用EXCEL和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本文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从描述性统计对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作了简单分析。选取样本时发现,09年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有30家公司,利用30家公司08、09年审计费用均值进行对比发现,这30家公司09年审计费用的均值高于08年。从中可简单推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可以增加公司的审计费用。本文又对其他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接着对解释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系数较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审计费用之间在10%的水平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本文的假设1一致。独董中高校背景的比例与审计费用之间在10%的水平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本文的假设2一致。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与审计费用在1%的水平下显著,与本文的假设3一致。证明专业性对内控的作用要大于对外部审计师的要求,从而使审计费用减少。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即开会次数与审计费用在5%的水平下显著,并且符号为正,与本文的假设4一致。女性成员的比例的回归结果显示,其与审计费用的关系不显著。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正的作用的负的作用的抵消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女性在此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加上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提高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加强引进高校背景的人才做公司的独立董事;(3)提高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专业素质;(4)增强审计委员会的权威性。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下:第一,本文比较全面地对审计委员会的特征与审计费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第二,本文对独立董事的高校背景这个新的视角进行研究,用独立董事在高校任职的比例来研究其与审计费用的关系。第三,本文对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性别进行了研究。本文虽然对审计委员会的特征与审计费用的关系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但是仍有一些不足:第一,本文采用了08—09年两年的数据进行研究,两年的数据可能会使结果不具有说服力。第二,并未对审计委员会的其他特征进行研究,如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任职期限、兼职情况等。第三,模型单一,研究方法上采用前人的模型进行研究,未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第四,对于独立董事的背景只从高校背景进行分析,不够全面。第五,对于性别的研究不够全面,应重点考虑女性背后的教育背景等因素,可能会使研究更具有全面性。本文研究中存在不足,希望我国学者能多关注审计委员会的研究,能对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扩大研究的范围,更新此领域研究的方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方法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预期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审计委员会相关文献综述
  • 2.1.2 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费用关系的文献综述
  •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审计委员会的相关文献综述
  • 2.2.2 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费用关系的文献综述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审计委员会的理论分析
  • 3.1.1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史
  • 3.1.2 审计委员会的理论分析
  • 3.2 审计费用的理论分析
  • 3.3 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费用的理论分析
  • 3.4 研究假设
  • 4. 研究设计
  • 4.1 变量定义
  • 4.2 模型设计
  •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5.3 审计委员会的特征与审计费用关系多变量回归分析
  • 5.3.1 实证分析
  • 6. 结论、政策建议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中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存在的问题
  • 6.3 中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议
  • 6.4 本文研究的不足
  • 6.5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文献综述——基于“动机—定位—功效”视角[J]. 财会通讯 2016(34)
    • [2].我国公立医院审计委员会制度构想[J]. 财经论丛 2016(01)
    • [3].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初探[J]. 东方企业文化 2011(12)
    • [4].全新的国家出资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框架体系构建[J]. 生产力研究 2009(04)
    • [5].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的应用及完善[J]. 财会月刊 2009(18)
    • [6].关于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几点思考[J]. 财政监督 2009(12)
    • [7].中美两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对比分析[J].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9(12)
    • [8].浅议审计委员会制度[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21)
    • [9].美国公益基金会审计委员会制度及启示[J]. 中国内部审计 2017(10)
    • [10].中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J]. 中国外资 2013(24)
    • [11].基于公司治理角度下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03)
    • [12].增值视角下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完善[J]. 才智 2009(01)
    • [13].审计委员会制度与盈余质量的改善[J]. 南开管理评论 2009(04)
    • [14].审计委员会制度独立性思考[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11)
    • [15].关于构建新型国有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框架体系的思考[J]. 市场周刊(新物流) 2008(03)
    • [16].对我国上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相关思考[J]. 财会月刊 2008(17)
    • [17].我国审计委员会研究的透视与展望——基于CSSCI(1998-2010)的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 [18].审计委员会制度实施效果检验——基于盈余管理视角[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 [19].中美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比较分析——基于促进外部审计独立性的角度[J]. 时代金融 2011(21)
    • [20].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与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0(03)
    • [21].大学审计委员会制度探讨[J]. 财会通讯 2009(24)
    • [22].初探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基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角度[J]. 财会研究 2010(22)
    • [23].审计委员会设立目标演变及其启示[J].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10(01)
    • [24].论构建全新的国有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框架体系[J]. 财会研究 2009(04)
    • [25].论构建全新的国有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框架体系[J]. 经济体制改革 2009(01)
    • [26].英国公司审计制度及其启示[J]. 企业经济 2009(12)
    • [27].基于财务欺诈视角的审计委员会作用研究[J]. 绿色财会 2014(01)
    • [28].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 财政监督 2013(26)
    • [29].基于公司治理的审计委员会研究[J]. 财会通讯 2013(15)
    • [30].审计委员会多重任职与审计收费相关性研究——来自2007—201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标签:;  ;  ;  

    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费用关系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