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古诗十九首》接受史

唐前《古诗十九首》接受史

论文摘要

《古诗十九首》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其对中古诗人创作的影响,贯穿了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始终,并以典范性的作用,促成了中古诗歌的极大繁荣。通过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史研究,可大致了解古诗在中古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效果,以及中古诗人在创作理念及审美情趣上的变化轨迹。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借鉴西方接受美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中国传统文学研究中已有的资源和经验,参考当代学者在接受史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以适应《古诗十九首》自身的特殊情况。本文依据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将《古诗十九首》在唐代以前的接受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汉魏,是《古诗十九首》的接受由发轫到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曹丕、曹植和阮籍;第二阶段两晋,是《古诗十九首》的接受在曲折中艰难突破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陆机和陶渊明;第三阶段南北朝,是《古诗十九首》的接受由蓬勃复兴到极盛泛滥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鲍照、沈约和何逊。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汉魏——由发轫到繁荣
  • 概述
  • 第一节 曹丕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与借鉴
  • 一、语词上的接受
  • 二、诗句上的接受
  • 三、主题上的接受
  • 第二节 曹植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与发挥
  • 一、语词上的接受
  • 二、诗句上的接受
  • 三、主题上的接受
  • 第三节 阮籍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与深化
  • 一、语词上的接受
  • 二、诗句上的接受
  • 三、主题上的接受
  • 第二章 两晋——于曲折中突破
  • 概述
  • 第一节 陆机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与重构
  • 一、语词上的接受
  • 二、诗句上的接受
  • 三、主题上的接受
  • 四、拟作与得失
  • 第二节 陶渊明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与创新
  • 一、语词上的接受
  • 二、诗句上的接受
  • 三、主题上的接受
  • 第三章 南北朝——多元化的盛景
  • 概述
  • 第一节 鲍照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与创造
  • 一、语词上的接受
  • 二、诗句上的接受
  • 三、主题上的接受
  • 第二节 沈约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与新变
  • 一、语词上的接受
  • 二、诗句上的接受
  • 三、主题上的接受
  • 第三节 何逊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与回归
  • 一、语词上的接受
  • 二、诗句上的接受
  • 三、主题上的接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析《古诗十九首》景致渲染之“意悲而远”[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4(09)
    • [2].《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歌与情怀[J]. 文学教育(上) 2020(08)
    • [3].《古诗十九首》女性形象及代拟关系[J]. 汉字文化 2020(16)
    • [4].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魅力[J]. 汉字文化 2019(08)
    • [5].论《古诗十九首》的情感类型[J]. 美与时代(下) 2019(06)
    • [6].《古诗十九首》“末世情怀”的书写范式及其影响[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7(06)
    • [7].《古诗十九首》中思妇诗对于《楚辞》的接受[J]. 汉字文化 2018(07)
    • [8].《古诗十九首》诗歌渊源解析[J]. 河南教育(高教) 2018(11)
    • [9].从《古诗十九首》看道家精髓的四重境界[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04)
    • [10].“苏李诗”与《古诗十九首》关系及时代考论[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7(09)
    • [11].论《古诗十九首》自然浑成之美[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08)
    • [12].《古诗十九首》中“女性视角”研究[J].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7(05)
    • [13].闪现着顽强生命光辉的《古诗十九首》[J]. 创造 2017(10)
    • [14].竟陵派与《古诗十九首》[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1)
    • [15].《古诗十九首》的色彩[J]. 古典文学知识 2016(06)
    • [16].《古诗十九首》传播特点刍议[J]. 文学教育(下) 2014(11)
    • [17].《古诗十九首》主题简论[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12)
    • [18].月落万川,处处皆圆——《古诗十九首》的“小”与“大”[J].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20(04)
    • [19].《古诗十九首》的人生主题[J]. 意林文汇 2020(09)
    • [20].《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J]. 牡丹 2019(33)
    • [2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一)】 自编选本,创意解读——《古诗十九首》阅读与研讨设计[J]. 语文教学通讯 2019(Z1)
    • [22].自然 含蓄 和谐——浅谈《古诗十九首》的美学色彩[J]. 课程教育研究 2013(06)
    • [23].谈《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以《行行重行行》为例[J]. 语文学习 2011(09)
    • [24].试论《古诗十九首》教学中抒情技巧的把握[J]. 语文教学之友 2015(02)
    • [25].《古诗十九首》作者考[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6(27)
    • [26].由《古诗十九首》教学说开去[J]. 语文教学通讯 2015(03)
    • [27].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美[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07)
    • [28].浅析《古诗十九首》[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05)
    • [29].《古诗十九首》的诗性精神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启迪[J]. 文教资料 2016(26)
    • [30].汉代诗歌的空间结构——《古诗十九首》的空间结构[J]. 语文学刊 2008(14)

    标签:;  ;  ;  ;  

    唐前《古诗十九首》接受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