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长模拟模型论文-王莉欢

水稻生长模拟模型论文-王莉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稻生长模拟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ORYZA2000

水稻生长模拟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莉欢[1](2017)在《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水稻适宜播期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有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因地制宜制定适宜当地生产的栽培管理方案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关键作用。播期是最简单有效的栽培措施,它直接决定着水稻生长季内温光资源能否得到较好的利用,是水稻高产、优质的基础。适宜播期可以有效利用温光资源,充分发挥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因此,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将能有效并高效的利用当地的温光资源,充分发挥品种产量潜力,进而达到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播期有什么作用;本研究运用实验室已有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以及目前国际上水稻模拟研究最常见的ORYZA2000与CERES-Rice作为研究工具,研究了我国单、双季稻区不同生态点播期对水稻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以及未来气候条件下最适播期的变化趋势。首先,本研究获取了我国单、双季稻主产区水稻自1981至2011年多年田间试验资料,并且筛选得到2000年至2011年种植次数超过6次的单、双季稻品种各34个、24个(早稻)和20个(晚稻),运用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ORYZA2000与CERES-Rice对所选品种生育期及产量参数进行调试与检验;其次,对单季稻区326与双季稻区183个生态点,通过设置不同的播期进行播期模拟,分析不同播期对单、双季稻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同时,采用CMIP5中的HadGEM2-ES气候模式生成的未来的气候资料结合水稻生长模型结合对2030年代(2020-2040年),2050年代(2041-2060年)及2070年代(2061-2080年)单季稻、早稻与晚稻进行播期模拟,研究分析未来气候条件下最适播期的变化规律。利用单、双季稻区筛选水稻品种2000-2011年不同年份、不同生态点的田间试验数据,对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ORYZA2000与CERES-Rice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RiceGrow模型单季稻区开花期RMSE(根均方差)与NRMSE(标准根均方差)分别为2.91d和1.32%;成熟期的RMSE与NRMSE分别为2.94d和1.13%;产量的RMSE与NRMSE分别为675.60 kg ha-1和7.81%;双季早稻与晚稻开花期的RMSE与NRMSE分别为2.14d,1.24%和3.25d,1.24%,成熟期早稻与晚稻的RMSE与NRMSE分别为2.80d,1.40%和2.79d,0.94%,早稻产量的RMSE为 522.14kgha-1,NRMSE为6.75%;晚稻产量的RMSE为542.814 kg ha-1 NRMSE为8.54%。综上,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ORYZA2000与CERES-Rice对我国单季稻区与双季稻区不同生态点、不同年份、不同品种以及不同播期条件下水稻生产模拟效果较好。利用我国单季稻水稻区25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模型、ORYZA2000模型和CERES-Rice模型),对单季稻区316个站点1981-2011年进行播期模拟,最终确定我国单季稻区不同生态点的最适播期和适宜播期范围。进一步采用CMIP5中的HadGEM2-ES气候模式生成的未来的气候资料结合水稻生长模型结合对2030年代(2020-2040年),2050年代(2041-2060年)及2070年代(2061-2080年)未来气候条件下最适播期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由于温度及辐射量差异的原因,最适播期呈现由南至北,由西向东逐渐推迟的变化规律。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Ⅰ2),长江中下游平原单、双季稻亚区(Ⅱ1),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地亚区(Ⅱ2),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Ⅲ1),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Ⅲ2)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V1),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Ⅴ2)各个亚区最适播期叁个模型模拟平均值分别为:3月10日、5月8日、3月21日、4月2日、3月30日、4月15日和4月10日。相应的各亚区最适播期产量平均值分别为:10600.6kgha-1、10641.8 kgha-1、11183.6 kg ha-1、9599.7kgha-1、10726.8 kgha-1、10484.9 kg ha-1和109892 kg ha-1;相比实际播期模拟产量分别增产30.5%、12.0%、17.5%、19.9%、24.5%、13.7%和 22.5%。另外,HadGEM2-ES 全球气候模式下 2030s、2050s、2070s年代各个亚区播期分别提前:Ⅰ 2亚区3.5天、5.8天和8.4天;Ⅱ1亚区6.7天、12.5天和18.6天;Ⅱ2亚区0.5天、2.7天和4.9天;Ⅲ1亚区2.3天、4.8天和7.6天;Ⅲ2亚区1.32天、2.80天和5.01天;V1亚区1.3天、2.8天和5.0天;V2亚区2.3天、3.9天和6.7天。与各个亚区实际播期相对比,模拟所得最适播期较实际播期不同程度提前,仅在部分地区最适播期较实际播期晚,比较实际播期模拟产量与最适播期模拟产量发现,通过调整播期可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在不同的生态点增产潜力不同。利用1981-2011年双季稻区126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运用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模型、ORYZA2000模型、CERES-Rice模型)模拟了早稻与晚稻各183个站点1981-2011年不同播期对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确定了在不同生态点早稻和晚稻播种的最适播期及适宜播期范围。最后采用CMIP5中的HadGEM2-ES气候模式生成的未来的气候资料就未来气候变化对早稻和晚稻最适播期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温度及辐射量差异的原因,早稻最适播期呈现由南至北逐渐推迟的变化规律。Ⅰ,与Ⅱ3各个亚区最适播期叁个模型模拟平均值分别为:3月2日、3月1日、2月28日与3月21日、3月20日、3月25日;对晚稻而言,最适播期则是南至北逐渐提前的变化规律。Ⅱ1与Ⅱ3各个亚区最适播期叁个模型模拟平均值分别为:7月9日、7月8日、7月11日与6月23日、6月22日、6月24日。相应的各亚区早稻最适播期产量平均值分别为:9885.0 kg ha-1和10024.3 kg ha-1;相比实际播期模拟产量分别增产35.4%和20.1%;各亚区晚稻最适播期产量平均值分别为:8971.8 kg ha-1与9408.0 kg ha-1;相比实际播期模拟产量分别增产30.2%和17.9%。另外,HadGEM2-ES全球气候模式下2030s、2050s、2070s年代各个亚区早稻与晚稻播期分别提前:1.3天、3.5天、5.6天和4.2天、7.1天、10.1天;2.1天、4.2天、6.4天、5.1天、7.4天、9.8天。研究结果将对各品种的推广应用和其他品种适宜播期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年飞翔[2](2017)在《籼、粳型水稻生长模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黄华占、扬两优6号、南粳9108、甬优4949为供试材料,以武穴、枣阳两地实际干物质、叶倾角、光合速率等指标的测量数据为基础,参考国内外成熟模型构建了籼、粳类型水稻的生育期、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积累、干物质分配指数与产量模型,利用SQL server和C#语言编程实现各模型之间的耦合及窗口化操作,最终构建了兼具机理和实用性的籼、粳稻生长模型。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生理发育时间恒定原理为基础建立籼、粳稻生育期模型,以温度敏感性TS、光周期敏感性PS、基本早熟性IE、基本灌浆因子FPF为模型参数量化各品种间的生理特性差异。各品种最优化后的参数可以有效的反映出其在生理特性上的差异,与实际结果相符。以武穴黄华占品种为例,各播期抽穗和成熟期预测误差均不超过2个生理日,误差最大值为第一播期的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为1.68、1.60,各播期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22和1.03。(2)利用比叶重法计算水稻叶面积,通过田间测量数据建立水稻叶片比叶重随生理发育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较为简单,模型参数容易确定,从而提高了模型的易用性和准确性。从模拟结果来看,水稻群体绿色叶片比叶重在生长发育的前期变化较快,后期表现为缓慢增长的趋势。(3)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高斯分层法构建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模型,并通过测定不同品种水稻叶片的倾角,构建分布函数,计算四个品种水稻群体叶层的直接辐射消光系数;模拟气温日变化,使描述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更加合理准确。通过测定不同品种水稻的光反应曲线确定杂交稻和常规稻两个类型光合速率模型的参数,杂交稻最适条件下的最大光合速率((3)为25.56μmolCO2·m-2·s-1,常规稻(3为18.78μmolCO2·m-2·s-1,杂交品种表现出明显优势。(4)引入干物质分配指数量化水稻根、茎、叶等器官的干物质在整个群体内的分布情况。本文通过分段函数模拟了水稻根系干物质分配指数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通过单峰曲线、S型曲线模拟了水稻绿色叶片、穗干物质分配指数,四个品种根、叶、穗模型函数R2分别为0.917、0.937、0.965、0.997,0.929、0.906、0.940、0.956,0.890、0.998、0.969、0.930;通过各器官干物质实际测定值与模拟值的比较,证明模型的模拟结果理想,其中2015年武穴各品种不同播期产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总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为11.4%。(5)通过对四个水稻品种多年的产量模拟分析发现:湖北地区各试点粳稻的模拟产量在整体上与籼稻相当,甬优4949单产略高于扬两优6号,南粳9108略低于黄华占。由于粳稻收购价较高,种植粳稻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其中种植甬优4949可比扬两优6号增收4847.09元/公顷,种植南粳9108可比黄华占增收3297.38元/公顷。通过比较各试点不同年份的模拟产量以及7、8月份的气温可以发现:高温年份(2013年)各地模拟产量明显降低,其中以武穴减产最为严重;而不同品种减产幅度不尽相同,其中扬两优6号减产幅度最大,南粳9108减产最少。以武穴为代表的光温资源丰富的鄂东南地区,高温危害发生的几率和程度较高,种植中稻不仅使丰富的光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且产量得不到保证,更适宜双季稻的种植;枣阳、随州(鄂北),武汉、荆门(鄂中),荆州(鄂西南)等高温危害发生几率和强度较鄂东南低的地区,中稻产量则有明显的提高。通过对比各品种不同播期的模拟产量可以发现:温度敏感性相对较强的品种扬两优6号、黄华占、甬优4949抽穗扬花处于高温时期对应的播期模拟产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播期适当推迟后使抽穗扬花期错开高温,扬两优6号、黄华占模拟产量均明显上升,但甬优4949模拟产量增加不明显。南粳9108由于温度敏感性相对较低以及受到高温影响较小,使其没有明显高温导致减产的播期,但较强的光敏感性使其在播期推迟后生育期天数大大缩短,产量明显降低,因此播期不宜太迟。(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马雯雯,石建初,金欣欣,宁松瑞,李森[3](2017)在《改进CERES-Rice模型模拟覆膜旱作水稻生长》一文中研究指出覆膜旱作是节水稻作生产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采用CERES-Rice模型模拟覆膜旱作水稻生长需另外考虑覆膜的增温效应和根系层土壤水分布差异及由此所带来的影响。该文借鉴部分旱地作物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原CERES-Rice模型中的积温和土壤温度、蒸发和土壤水分胁迫等模拟计算过程进行了改进,并进一步通过2个水稻生长季的田间试验予以验证。试验于2013、2014年在湖北房县进行,共涉及淹水(对照)、覆膜湿润栽培和覆膜旱作共3个水分处理,采用原模型和改进模型分别对2个生长季、2个覆膜处理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与地上部干物质质量的变化过程及产量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原CERES-Rice模型难以准确刻画覆膜旱作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经改进后,模拟效果大大改善,可有效反映环境变化(水分、温度)对覆膜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和产量形成,维持生育期与产量模拟的相对误差在15%以内;覆膜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动态模拟基本满足要求,其均方根差≤1.54 m~2/m~2、相对均方根差≤27%、建模效率≥0.85;对覆膜水稻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变化过程的模拟也呈现出较好的效果,均方根差和相对均方根差分别小于1 490 kg/hm~2、16%,建模效率则高于0.95。总体而言,经改进后的CERES-Rice模型基本可满足要求,较好地用于模拟覆膜旱作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杨乐,万韵[4](2016)在《水稻根系生长动态模拟模型及可视化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构建水稻根系生长动态模拟模型,实现根系可视化仿真,以淦鑫203作为实验材料,设计"根箱法"试验,分析水稻根系形态特征与生长特性。根据水稻根系形态结构具有自相似性的特点,基于逻辑斯谛方程提取水稻根系生长规则,设计了水稻根系L-系统,并采用Visual C++6.0和OpenGL标准图形库,实现了水稻根系生长的叁维可视化模拟。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水稻根系连续生长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为其他作物根系的可视化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6年08期)

路青[5](2015)在《运用DSSAT模型模拟巢湖流域水稻生长和硝态氮淋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淡水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系统已经受到了严重污染和破坏,特别是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农田在大水漫灌或剧烈降雨时,特别是土壤中氮素超过作物需求量时,硝态氮淋洗会大量增加,引起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近年来农业不合理的过量施用氮肥而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本试验地点位于合肥市居巢区烔炀镇的农业面源污染试验基地的常年稻麦轮作的单季稻田为试验对象。本研究基于2014年水稻六个不同施氮水平试验数据基础上,结合相似水稻品种的遗传参数,运用DSSAT4.5模型进行模拟,将实测水稻地上部总生物量、水稻籽粒产量和水稻籽粒N生物量实测值与模拟值进行比对校验较正,运用校正好的DSSAT4.5模型对2014年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土壤分层水分动态变化、不同施氮水平土壤分层硝态氮含量动态变化、土壤累积硝化量、土壤累积反硝化量和硝态氮淋失实测和模拟总量,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生长过程中硝态氮淋失分险和对硝态氮淋失总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14年N空白施肥处理、75%N施肥处理、100%N施肥处理、125%N施肥处理、150%N施肥处理和200%N施肥处理六个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地上部总生物量、水稻籽粒产量和水稻籽粒N生物的实测值和模拟值进行相关参数验证,其中NRMSE(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01%-9.50%,R2为0.948-0.988和斜率α为0.911-1.064,结果表明DSSAT4.5模型模拟与实测较吻合,模拟效果较好;(2)2014年水稻地上部总生物量和水稻籽粒产量实测最大值分别为125%N施肥处理的13405kg/ha和7055kg/ha,六个不同施氮量水平下水稻地上部总生物量和籽粒产量表现为125%N施肥处理>150%N施肥处理>100%N施肥处理>200%N施肥处理>75%N施肥处理>N空白施肥处理;(3)水稻地上部总生物量和水稻籽粒产量模型模拟最大值分别为200%N施肥处理的13972kg/ha和6715kg/ha,六个不同施氮量处理下水稻地上部总生物量和籽粒产量表现为200%N施肥处理>125%N施肥处理>150%N施肥处理>100%N施肥处理>75%N施肥处理>N空白施肥处理;(4)2014年水稻籽粒实测和模拟的最大N生物量分别为200%N施肥处理的124.5kg/ha和121.4kg/ha,实测和模拟的六个不同施氮量处理下水稻籽粒N生物量均表现为200%N施肥处理>125%N施肥处理>150%N施肥处理>100%N施肥处理>75%N施肥处理>N空白施肥处理;(5)DSSAT4.5模型对2014年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分层动态变化、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分层硝态氮含量动态变化和土壤累积硝化量等模拟结果表明:I、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累积硝化量呈现睡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为100.82-198.87kg/ha,第一次施氮肥后的累积硝化量>第叁次>第二次;II、水稻田在长期淹水状态下土壤总水分含量较高,并且土壤中总硝态氮含量在施氮肥后3天内达到顶峰随后下降,从而施氮肥后5天内硝态氮淋失风险较大;III、不同施氮水平下硝态氮淋失风险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6)水稻六个不同施氮处理下硝态氮流失实测总量分别为0.332kg/ha、0.314kg/ha、0.373kg/ha、0.455kg/ha、0.451kg/ha和0.700 kg/ha,表现为200%N处理>125%N处理>150%N处理>100%N处理>N空白处理>75%N处理;模拟总量为1.72kg/ha、1.71kg/ha、1.79kg/ha、1.86kg/ha、1.93kg/ha和1.89kg/ha,表现为150%N处理>150%N处理>125%N处理>100%N处理>N空白处理>75%N处理。实测和模拟硝态氮淋失结果从而表明硝态氮淋失先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后又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许小路[6](2015)在《基于WOFOST模型的高温热害对江苏省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叁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全球气温上升趋势加剧,而高温热害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因此通过作物模型从机理上定量描述作物生长过程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时准确的评估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WOFOST作物模型,通过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进行高温胁迫处理模拟,分析不同的高温条件对江苏省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得到的初步结论如下:利用WOFOST模型结合徐州、赣榆、淮阴站点1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模拟水稻的生育期和产量,实测值和模拟值拟合较好,表明模型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对江苏省近50年的气候资源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气温持续增暖,昼夜温差逐渐减小,除此之外南北温差逐渐增大。江苏省年日照时数呈现北多南少,整体均呈减少趋势,近30年日照时数减少趋势较明显。降水量整体均在平均值上下波动变化。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受到高温胁迫会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等,从而对水稻的生育期长短和产量产生影响。高温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水稻生育期随之缩短,产量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减产,总体上抽穗期对高温最为敏感,其次是孕穗期,拔节期最小,且多个生育期同时高温比单个生育期的影响更严重。高温强度一定时,高温持续日数越长,水稻减产越严重;当高温持续日数一定时,温度越高对水稻造成的危害越重。通过对江苏省13个站点的水稻产量变化分析看出,射阳地区水稻对高温的敏感性较强,吕泗较弱,可能与当地的气象环境有关系。高温对水稻生长过程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温度过高时水稻蒸腾速率和呼吸速率均高于标准值,总同化速率、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叶面积指数和贮存器官干物重也在高温影响下均有所衰减。(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5-05-01)

施俊怡[7](2014)在《基于遥感与ORYZA2000模型结合的重庆水稻生长模拟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的作物长势监测与产量预报对于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卫星遥感和作物模型在农作物监测和估产方面都各自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卫星遥感能进行区域尺度的估产,作物模型能进行较准确的单点估产模拟,遥感技术和作物模型的结合可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上作物生长的动态模拟,为农情监测、生产管理、长势评价和作物估产等提供更有效的工具。本文以重庆地区水稻生产为案例,进行遥感技术与作物模型相结合的区域性作物生长的模拟研究。本研究以水稻的叶面积指数(LAI)为结合点,采用作物模型与遥感结合的技术路线,实现重庆的区域水稻生长模拟和估产。首先,利用江津区农业试验田水稻生长的基本信息,对ORYZA2000作物模型进行参数本地化的调试和验证,建立适合于重庆地区水稻生长的作物模型;二是在对我国30米空间分辨率的环境卫星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引入PROSAIL辐射传输模型,通过建立查找表,反演冠层的叶面积指数;叁是将遥感反演的整个生育期内LAI的生长变化曲线与ORYZA2000模型模拟的LAI找相似,以LAI为连接参数实现遥感技术与作物模型的结合,在重庆的垫江、丰都、江津、开县、梁平、南川、万州、永川和酉阳等9个代表区上根据早、中、晚叁类播期情况进行重庆水稻的区域种植面积的监测和产量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本地化后的ORYZA2000模型对试验站的模拟效果较好,茎生物量、绿叶生物量、穗生物量、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的NRMSE分别为25%、35%、34%、28%和28%,产量的模拟误差为8.7%;(2)利用PROSAIL辐射传输模型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反演的区域尺度上的叶面积指数,反演的叶面积指数均方根误差为0.82,最大偏离度为0.42,具有可用性;(3)以叶面积指数作为中间参量实现作物模型和遥感技术的结合,在水稻种植区域的提取和产量的预测上均取得了显着成效,水稻面积提取和总产量估算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8%和0.8%。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本文所用的ORYZA2000模型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比驱动法和调控法更为简单;(2)为更好的提取水稻的叶面积指数,本文选择了物理性较强的辐射传输模型PROSAIL模型,采用的方法是查找表法;(3)建立了适用于重庆地区的遥感与作物模型相结合的水稻监测估产技术,为该地区水稻遥感监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鉴于本研究受到试验数据的限制,其普适性和应用推广前景还有待进一步论证。(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4-05-01)

李亚龙,余维,张平仓,童晓霞[8](2013)在《水稻生长模拟模型ORYZA2000及其在中国应用前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介绍了水稻生长模拟模型ORYZA2000的发展历程和最新功能,概括了该模型在亚洲主要水稻种植区的应用研究情况,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该模型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最后指出该模型不仅可以为水稻田间管理提供灌溉、施肥和栽培制度的优化,还可以为区域水稻产量预测、农业水资源利用和配置提供技术手段。因此该模型在我国水稻种植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3年03期)

吴贤玲[9](2010)在《面向常规数据的水稻生长模型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大多数水稻生长模型没有广泛投入实际应用。可靠、充分的数据源是实现水稻生长模型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国内数据共享稳健发展的趋势下,数据获取也更容易,这为利用常规数据模拟水稻生长提供了现实依据。而利用常规数据模拟水稻生长是实现水稻生长模型实际应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然而,这些常规数据的质量是否能够满足水稻生长模拟需求,也需要进一步讨论。因此,本论文利用常规数据进行水稻生育时期和产量的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作比较,深入分析模拟效果;同时,从用户角度,选取准确性、及时性、可取得性、完整性、可信度、适用性、冗余性和可理解性指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数据获取到应用全过程综合评价这些常规数据的质量。最终目的是寻找能够满足区域水稻生长模拟的可靠的常规数据源。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区域水稻生育时期模拟效果较好,《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的逐日气象数据的质量较好,能完全满足区域水稻生长模拟的需求,《中国农作物生长生育状况资料数据集》的生育时期数据质量一般,但基本能满足区域水稻生长模拟的需求。水稻产量的模拟效果较差,缘于ORYZA2000对水稻品种等数据数量和测量标准的要求较高,尤其是穗形成阶段的数据数量保证极为重要。很难获取到适合水稻生长模拟的区域性水稻品种及相应的田间管理、土壤性质和水分等网络共享常规数据。(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谢文霞,赵全升,王光火[10](2009)在《水稻生长氮肥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查阅了国内外水稻氮肥吸收利用模拟研究领域文献的基础上,对水稻生长氮肥管理模型的研究动态以及氮肥管理中应用比较广泛、综合性比较强的几个模型进行了综述;并对几个主要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指出了水稻氮肥管理模型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9年03期)

水稻生长模拟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黄华占、扬两优6号、南粳9108、甬优4949为供试材料,以武穴、枣阳两地实际干物质、叶倾角、光合速率等指标的测量数据为基础,参考国内外成熟模型构建了籼、粳类型水稻的生育期、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积累、干物质分配指数与产量模型,利用SQL server和C#语言编程实现各模型之间的耦合及窗口化操作,最终构建了兼具机理和实用性的籼、粳稻生长模型。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生理发育时间恒定原理为基础建立籼、粳稻生育期模型,以温度敏感性TS、光周期敏感性PS、基本早熟性IE、基本灌浆因子FPF为模型参数量化各品种间的生理特性差异。各品种最优化后的参数可以有效的反映出其在生理特性上的差异,与实际结果相符。以武穴黄华占品种为例,各播期抽穗和成熟期预测误差均不超过2个生理日,误差最大值为第一播期的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为1.68、1.60,各播期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22和1.03。(2)利用比叶重法计算水稻叶面积,通过田间测量数据建立水稻叶片比叶重随生理发育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较为简单,模型参数容易确定,从而提高了模型的易用性和准确性。从模拟结果来看,水稻群体绿色叶片比叶重在生长发育的前期变化较快,后期表现为缓慢增长的趋势。(3)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高斯分层法构建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模型,并通过测定不同品种水稻叶片的倾角,构建分布函数,计算四个品种水稻群体叶层的直接辐射消光系数;模拟气温日变化,使描述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更加合理准确。通过测定不同品种水稻的光反应曲线确定杂交稻和常规稻两个类型光合速率模型的参数,杂交稻最适条件下的最大光合速率((3)为25.56μmolCO2·m-2·s-1,常规稻(3为18.78μmolCO2·m-2·s-1,杂交品种表现出明显优势。(4)引入干物质分配指数量化水稻根、茎、叶等器官的干物质在整个群体内的分布情况。本文通过分段函数模拟了水稻根系干物质分配指数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通过单峰曲线、S型曲线模拟了水稻绿色叶片、穗干物质分配指数,四个品种根、叶、穗模型函数R2分别为0.917、0.937、0.965、0.997,0.929、0.906、0.940、0.956,0.890、0.998、0.969、0.930;通过各器官干物质实际测定值与模拟值的比较,证明模型的模拟结果理想,其中2015年武穴各品种不同播期产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总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为11.4%。(5)通过对四个水稻品种多年的产量模拟分析发现:湖北地区各试点粳稻的模拟产量在整体上与籼稻相当,甬优4949单产略高于扬两优6号,南粳9108略低于黄华占。由于粳稻收购价较高,种植粳稻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其中种植甬优4949可比扬两优6号增收4847.09元/公顷,种植南粳9108可比黄华占增收3297.38元/公顷。通过比较各试点不同年份的模拟产量以及7、8月份的气温可以发现:高温年份(2013年)各地模拟产量明显降低,其中以武穴减产最为严重;而不同品种减产幅度不尽相同,其中扬两优6号减产幅度最大,南粳9108减产最少。以武穴为代表的光温资源丰富的鄂东南地区,高温危害发生的几率和程度较高,种植中稻不仅使丰富的光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且产量得不到保证,更适宜双季稻的种植;枣阳、随州(鄂北),武汉、荆门(鄂中),荆州(鄂西南)等高温危害发生几率和强度较鄂东南低的地区,中稻产量则有明显的提高。通过对比各品种不同播期的模拟产量可以发现:温度敏感性相对较强的品种扬两优6号、黄华占、甬优4949抽穗扬花处于高温时期对应的播期模拟产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播期适当推迟后使抽穗扬花期错开高温,扬两优6号、黄华占模拟产量均明显上升,但甬优4949模拟产量增加不明显。南粳9108由于温度敏感性相对较低以及受到高温影响较小,使其没有明显高温导致减产的播期,但较强的光敏感性使其在播期推迟后生育期天数大大缩短,产量明显降低,因此播期不宜太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稻生长模拟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莉欢.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水稻适宜播期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2].年飞翔.籼、粳型水稻生长模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3].马雯雯,石建初,金欣欣,宁松瑞,李森.改进CERES-Rice模型模拟覆膜旱作水稻生长[J].农业工程学报.2017

[4].杨乐,万韵.水稻根系生长动态模拟模型及可视化表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

[5].路青.运用DSSAT模型模拟巢湖流域水稻生长和硝态氮淋失[D].安徽农业大学.2015

[6].许小路.基于WOFOST模型的高温热害对江苏省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

[7].施俊怡.基于遥感与ORYZA2000模型结合的重庆水稻生长模拟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

[8].李亚龙,余维,张平仓,童晓霞.水稻生长模拟模型ORYZA2000及其在中国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

[9].吴贤玲.面向常规数据的水稻生长模型模拟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

[10].谢文霞,赵全升,王光火.水稻生长氮肥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9

标签:;  ;  ;  ;  

水稻生长模拟模型论文-王莉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