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平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优化设计

银川平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优化设计

论文摘要

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被大量的开采利用,由此而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和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地下水的时空变化进行监测,是地下水管理、开发、预测与控制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研究地下水资源质与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时提供地下水治理方案,在含水介质中设置一系列具有某种目的的监测井,这些井的有机组合,就形成了地下水监测网。为了对银川平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进行优化设计,本文在分析现有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银川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对研究区地下水系统特征及已有监测井的分布及水位资料进行整理,进而对银川平原地下水水位监网优化,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银川平原气象、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等的研究分析,将影响地下潜水动态变化的因素归为降水入渗系数,土地利用、地貌类型类型、渗透系数、潜水水位埋深,包气带岩性。编制出了各影响因素的分区图。(2)运用ArcGis软件各影响因素分区图进行叠加,重新分区,最终做出一张综合各影响因素的地下水动态分区图,根据动态分区图按照一定的布设原则,对银川平原监测井进行优化设计。(3)根据银川平原已有监测井的水位资料,由变差函数的一些性质及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Excel中的公式编辑和Visual Fortran编程语言计算出了银川平原试验变差函数的表达式为γ(h)=6.4274+0.1247h1.96。(4)根据计算的实验变差函数和利用动态分区法对银川平原地下水水位监测井的优化结果,用Kriging进行插值计算,分别算出优化前后的插值误差,并作出估计误差标准差等值线图,分析误差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优化前误差值相差较大,而优化后误差明显减少,且整个平原内相差不大,优化后插值误差的标准差范围为0.08-0.53之间。(5)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的结果可看出,本次通过动态分区法优化的结果是合理的,对于差值误差方差的临界值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进行监测井的布设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人力、经费及所需要的地下水信息精度设定方差临界值,在方差小于临界值的地方减少监测井的个数,在方差大于临界值的地方增加监测井,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2.1 地形特征
  • 2.2.2 地貌特征
  • 2.3 气象水文
  • 2.4 社会经济概况
  • 2.4.1 经济指标
  • 2.4.2 土地资源
  • 2.4.3 能源和矿产资源
  • 2.4.4 生态环境
  • 2.4.5 人文和旅游资源
  • 第三章 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
  • 3.1 地质概况
  • 3.1.1 下更新统
  • 3.1.2 中更新统
  • 3.1.3 上更新统
  • 3.1.4 全新统
  • 3.2 地下水系统及特征
  • 3.2.1 含水层结构及分区
  • 3.2.2 单一潜水区
  • 3.2.3 多层结构区
  • 3.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变化特征
  • 3.3.1 地下水的补给
  • 3.3.2 地下水的径流
  • 3.3.3 地下水排泄
  • 第四章 监测网的优化设计
  • 4.1 布设方法介绍
  • 4.1.1 水文地质学方法
  • 4.1.2 地质统计学方法
  • 4.1.3 地下水系统确定—随机性数学模型方法
  • 4.2 水文地质学方法应用
  • 4.2.1 补给系数分区
  • 4.2.2 水文地质分区图
  • 4.2.3 非饱和带分区图
  • 4.2.4 水源地分区图
  • 4.2.5 地下水动态类型分区
  • 4.3 潜水水位监测井优化
  • 第五章 监测网优化合理性评价
  • 5.1 评价方法
  • 5.1.1 克里金方法
  • 5.1.2 变差函数
  • 5.2 优化合理性评价
  • 5.2.1 布设前后估计误差计算
  • 5.2.2 结果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那兰水电厂变形监测网改造方法与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22)
    • [2].四川省德阳市城乡饮用水卫生安全监测网建设[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2(01)
    • [3].变形监测网的优化设计[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1(09)
    • [4].监测网参考基准的选取与统一[J]. 测绘通报 2008(08)
    • [5].辽宁地区流动重力监测网建设与发展[J]. 防灾减灾学报 2019(S1)
    • [6].新时期超短波监测网设施建设研究[J]. 中国无线电 2016(03)
    • [7].基于方差分析的监测网稳定性假设检验方法[J]. 工程勘察 2014(04)
    • [8].老挝南俄5水电站首部枢纽监测网的设计与实施[J]. 云南水力发电 2013(03)
    • [9].贵阳市地下水位监测网优化分析[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10].山西省公路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需求分析研究[J]. 山西交通科技 2016(04)
    • [11].基于传感器式RFID技术的智能电网监测网的构建[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23)
    • [12].基于CATIA三维平台的水电工程平面监测网设计[J]. 水力发电 2015(02)
    • [13].构建军民联合卫星监测网 提高空间资源管理能力[J]. 中国无线电 2013(12)
    • [14].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建设试点[J]. 西部探矿工程 2013(10)
    • [15].组建小区域监测网 快速定位信号源[J]. 中国无线电 2009(07)
    • [16].武汉市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优化研究[J]. 地下水 2019(04)
    • [17].变形监测网稳健迭代权的计算与稳定性分析[J]. 工程勘察 2011(03)
    • [18].5G时代中国无线电云智能化监测网系统研究[J]. 中国无线电 2019(07)
    • [19].我国计划2030年实现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全覆盖[J]. 化学分析计量 2015(04)
    • [20].关于超短波固定监测网构建的思考[J]. 电子工程师 2008(09)
    • [21].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建设进展[J]. 中国地质调查 2019(05)
    • [22].变形监测网拟稳平差的程序设计[J].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5(02)
    • [23].监测网观测元素在变形观测中的灵敏度分析[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1(03)
    • [24].基于Matlab的变形监测网稳定性分析[J].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25].GPS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综述[J]. 人民珠江 2010(S1)
    • [26].地面沉降变形监测网的优化设计及稳定性分析[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S2)
    • [27].西安城区地下水位监测网优化设计[J]. 灌溉排水学报 2016(05)
    • [28].核电变形监测网的平差基准问题探讨[J].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10(05)
    • [29].滑坡GPS监测网设计及成果分析[J]. 科技资讯 2014(04)
    • [30].浅谈广播监测网发展方向[J]. 科技视界 2014(14)

    标签:;  ;  ;  ;  ;  

    银川平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优化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