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南京市城北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

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南京市城北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运用实地研究的方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城北区作为实地研究地点,把该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以该地区的BL中学和HD中学两所学校作为实地个案,将文化变迁作为课程与教学发生的背景,把课程与教学纳入文化的视角加以考察,对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问题进行了实地研究。本论文从“何为”与“何以为”两个角度剖析了南京市城北区义务教育学校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发生的课程与教学问题。“何为”关乎价值取向,分析了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何以为”关乎过程与手段,分析了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课程与教学何为”研究了城北区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认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过程中处于弱势的不利学校群体,是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被薄弱”的学校,“薄弱学校”是不平等的社会层级观在教育上的表现。“优质学校”是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造成的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这种不平等越来越表现为生源不平等和文化不平等。“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承担着同样的培养合格公民具备的基础素质的责任。“薄弱学校”的责任担当者是各级政府而不是学校自身,更不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薄弱学校”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政府的政策、社会文化的因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的标准和内容。进而认为,义务教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要基于每一位学生合格的底线发展;义务教育学校不应选择生源,不具有“筛选淘汰”的功能。“课程与教学何以为”研究了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变革问题和课程与教学的均衡与公平问题。“实践者的行动”从学校层面进入了课程与教学发生的“何以为”问题的探究,认为课程与教学变革是适度发生的;“均衡与公平”结合当代城市“极化”社会的现状,从社会文化变迁的层面对基础教育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择校问题、学校间的竞争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差异问题进行了解释,提出了基于儿童个体发展的有差异的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优质发展策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缘起:合作研究中的困惑
  • 二、问题的提出:由实地变迁史而生的现实疑问
  • 三、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法
  • (一) 实地研究
  • (二) 研究过程
  • (三) 研究形式
  • (四) 研究地点的选择
  • 四、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 五、体例说明
  • 第一章 研究视域: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 一、概念的解释
  • (一) 文化
  • (二) 文化变迁
  • 二、文化作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工具和背景
  • (一) 文化作为研究的工具
  • (二) 文化作为研究的背景
  • 三、文化视域中的课程与教学
  • (一) 课程与教学的文化依附性
  • (二) 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文化之网
  • 四、视域之外的话:研究者的态度和情感
  • 第二章 实地素描:乡村土地上长起来的城市教育
  • 一、实地概况
  • 二、乡村教育
  • (一) 陶行知的半个筋斗
  • (二) 黄质夫与栖霞乡师
  • 三、中小学校的建立和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 (一) 城北区中小学校发展的历史概况
  • (二) 1949年前后的课程与教学
  • (三) 1950年后的变革
  • 四、厂办校兴衰: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历史
  • 五、城市化进程中的学校变迁
  • (一) 基础教育学校的现代化建设
  • (二) 大学精神与基础教育
  • 六、研究者的言说
  • (一) 城市背后的乡土文化
  • (二) 乡土文化的基质:承传抑或失落
  • (三) 乡土教育的精神:带走抑或遗弃
  • 第三章 实地个案:一所优质学校的变迁
  • 一、学校概况
  • (一) 区位与社区环境
  • (二) 体制与管理
  • (三) 研究价值
  • 二、社会定位:优质学校
  • (一) 升学率高的学校
  • (二) 酒香不怕巷子深
  • 三、转并期的阵痛与对策
  • (一) 艰难的转并期:下坡和低谷
  • (二) "差生"问题和"磨"的教学:无奈的对策
  • (三) "快慢班"和"创新班":夹缝中的生存
  • 四、承续着的传统和变革着的观念
  • (一) "五认真"和"教学常规":承续着的传统
  • (二) 课堂教学:观念的变与不变
  • 第四章 实地个案:一所薄弱学校的变迁
  • 一、学校概况
  • (一) 区位与社区环境
  • (二) 体制与管理
  • (三) 研究价值
  • 二、社会定位:薄弱学校
  • (一) 转并后的教学质量滑坡
  • (二) 生源的困境
  • (三) 课程与教学的困境
  • 三、和谐品牌学校战略:适合社会需要
  • (一) 政府的教育品牌战略
  • (二) "聚人气":学校的被迫选择
  • (三) 政策的支持:小班化教学实验
  • 四、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与变革
  • (一) 探索中的变革:教学开放周
  • (二) 面对差生:课程与教学的责任
  • 五、薄弱学校的挣扎:生存的潜规则
  • (一) 背景的故事:"五严"规定之前之后
  • (二) 社会上的补习学校和设在教师家中的教室
  • (三) 违规的"合法"
  •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何为:优质抑或薄弱
  • 一、优质和薄弱:两所学校的比较
  • (一) 区位与生源
  • (二) 教师与教学
  • (三) 政策与管理
  • (四) 课程与教学文化
  • 二、薄弱与优质:课程与教学何为
  • (一) 薄弱学校辩护:义务教育学校中的弱势群体
  • (二) 优质学校批判:功能主义的悖论
  • (三) 优质教育和优质学校的应有之义
  • 三、价值与功能:义务教育学校的思考
  • (一) "办家长满意的学校":价值取向质疑
  • (二) "筛选淘汰":学校功能反思
  •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何以为:实践者的行动
  • 一、方法的解释和过渡的思考
  • (一) 方法的解释
  • (二) 过渡的思考
  • 二、学校实践者的亲历
  • (一) 一位校长和他领导的学校的变革
  • (二) 一位语文教师和她同伴的变革
  • (三) 一位劳技教师和劳技课的变革
  • (四) 一位教研员的课程与教学变革行为
  • (五) 一位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课堂遭遇
  • 三、研究者的言说
  • (一) 变革的语义分析
  • (二) 变革的形式和力量
  • (三) 变革的张力:适度发生
  •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何以为:均衡与公平
  • 一、均衡发展:理想与现实
  • (一) 现状:学校间的分化
  • (二)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的责任担当
  • (三) 优质均衡发展:基于现实问题的理论解释
  • 二、课程与教学公平:基于个体差异的理解
  • (一) 公平的视角
  • (二) 基于个体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公平
  • 三、扩大的思考:"极化"社会的义务教育
  • (一) 社会的分层与断裂
  • (二) 断裂社会中的义务教育行动
  • 结语
  • 一、做一名有根的理论研究者
  • 二、课程与教学的文化改造
  • 三、依旧的沉重和深远的期待
  • 附录
  • 附录1: 访谈对象
  • 附录2: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校云教学变革的现状与分析[J]. 科技风 2020(05)
    • [2].中国民间教学变革:一个亟待正视的教育场域[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3].5G时代地方高校教学变革初探[J].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06)
    • [4].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写作教学变革[J]. 人民教育 2020(Z1)
    • [5].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中职课堂教学变革动因与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14)
    • [6].走向循证:大数据时代学校教学变革审视[J]. 当代教育科学 2020(09)
    • [7].理想与现实:核心素养引领下中小学教学变革的策略——基于国内外教学变革实践的经验与教训[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9(08)
    • [8].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创新教学变革探讨[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17)
    • [9].学生核心素养养成视域下的教师教学变革取向[J]. 教学与管理 2018(33)
    • [10].新技术推动下课堂教学变革机理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07)
    • [11].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变革[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7(05)
    • [12].谈教师教学敏感的内涵——以大数据时代引发的信息化教学变革为研究背景[J]. 外语教育研究 2017(01)
    • [13].基于慕课建设的课堂教学变革思考[J]. 药学教育 2017(05)
    • [14].民间教学变革的“密码”破译[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18)
    • [15].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学变革[J]. 科技视界 2015(17)
    • [16].民间教学变革的文化阐释[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08)
    • [17].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科学探究教学变革及当代启示[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5(10)
    • [18].线上教育:引领未来教学变革新形态[J]. 苏州教育信息化 2019(01)
    • [19].未来大学的教学变革与创新[J]. 教育家 2019(48)
    • [20].民间教学变革中的教师群聚效应[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02)
    • [21].漫步云端:探索战“疫”时期的教学变革[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0(04)
    • [22].支持学校教学变革的区域教研[J]. 小学数学教育 2020(18)
    • [23].民间教学变革的路径选择[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8(04)
    • [24].网络双师教学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变革的个案研究——基于甘肃省静宁县Y小学调查[J]. 小学时代 2019(17)
    • [25].数据驱动教学变革与创新——从经验型常态教学到智能化常态教学[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12)
    • [26].循理造势 顺势而为——武汉开发区一初中教学变革的思与行[J]. 基础教育论坛 2017(23)
    • [27].艺术高中审美课程的多元耦合与教学变革[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7(09)
    • [28].共生教育:素养导向的学校教学变革[J]. 教育视界 2016(21)
    • [29].民间教学变革的理论诠释[J]. 江苏教育研究 2015(10)
    • [30].以“互联网+”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变革[J]. 宁夏教育 2017(03)

    标签:;  ;  ;  ;  

    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南京市城北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