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角落

心理健康: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角落

一、心理健康:不该被遗忘的角落(论文文献综述)

罗芳[1](2021)在《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由二维变为三维教学目标,新一轮课程标准修订也强化了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表现。教学目标设计的情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与贯彻。通过实习与见习发现一线小学英语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三维关系混乱。通过阅读相关着作和对期刊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缺少在三维目标理论框架下从整体对小学英语教学目标作分析。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来探讨小学英语教师目前的教学设计能力。本研究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人教精通版英语教材、三维目标整合理论、教学目标陈述理论、教学目标表述遵循的SMART原则为依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一线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访谈,最后针对研究结果,从教师自身和外部支持两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被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所接受,但是小学英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加强。具体表现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内容和表述上存在问题,内容上具体是指缺乏语音知识,说唱技能和书写技能。仅有4份教学目标表述上相对具体;(2)过程与方法目标存在被无视与误解的问题,仅有34份教学目标设计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其中22份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存在问题,11份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5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范畴、6份等同于教学过程;(3)78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存在宽泛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同于课程目标,另一部分存在拔高,虚悬的问题。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笔者对10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依据访谈结果和已有的相关文献,将原因归纳为四个方面(1)三维目标本身具有很强的争议性,三维目标从提出到现在,很多学者对其内涵和表述方式存在很多争议;(2)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缺乏操作性,其中对情感态度的解读仅仅局限于非智力因素;(3)小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意识不足,很多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不科学;(4)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认识不足,很多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论储备较少。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提高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设计意识和能力的建议:(1)小学英语教师要提高教学目标设计意识(2)小学英语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3)小学英语教师要加强理论储备(4)学校要提供相关支持,比如培训、资源库等。

肖珍珍[2](2021)在《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劳动”既是一个历史具体的现象,又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的具有广泛生发性的论题。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劳动叙事这一主题的深度探析,劳动背后潜隐的社会历史形态更迭、伦理价值变迁、审美向度流转都会一一呈现。本文以劳动为视角,基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理论成果,运用对比研究、历史文化学研究方法,读解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论文的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并且对于论文写作中所使用的“劳动”、“叙事”两个核心概念和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和说明。新世纪以前中西方不同时期文学中的劳动叙事话语是本文展开探讨和论述的基点。论文第二章以时间为线索,解读了新世纪以前本土文学视阈下不同时期的劳动叙事话语,将其概括为:小人之事与社稷之本的悖论时代、劳工神圣的启蒙时代、劳动光荣的激情时代和勤劳致富的务实时代;还梳理了西方文学视阈下不同时期的劳动叙事话语,将其概括为:古典的农业时代、神权的宗教时代、资本的工业时代。为更好地读解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劳动叙事,论文第三章从整体上概述新世纪长篇小说和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的新质素。新世纪长篇小说具有问题性审美、狂欢化审美、本土化审美三个突出特点。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在整体上体现出了创作主体多元化和劳动形式多样化两个明显特征。新世纪以来,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便是千年“乡土中国”向今日“城乡中国”的转变,论文第四章阐释了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与“城乡中国”的构建之间的同构关系。本章分“城”与“乡”两个层面展开讨论。在农村,一方面,乡村世界呈现一片衰颓和凋蔽现象,这让很多作家满怀忧虑。另一方面,新世纪长篇小说也描绘了带着资本、理念和新的劳动模式的乡村“归来者”和带着政策、使命和新的发展模式的乡村“外来者”与乡村的父老乡亲一起探索和建设现代农村的宏伟图景。在城市,迫于生活压力成批离开农村来到城市的农民,不得不面对生存空间的转换所带来的劳动方式、劳动姿态、劳动情感等一系列的转变。新世纪长篇小说对城市带给奔波于生产线上、流连于钢筋水泥间寻找出路的打工人的疼痛和困顿进行了深情描摹。劳动与伦理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塑造和影响。论文的第五章在历史的迁延过程中阐述了劳动对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的重塑,在对比中凸显新世纪劳动伦理的新特点。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中透视的这些新特点包括:“子”们摆脱了父辈在劳动经验、劳动能力、劳动资料方面的控制和权威后,指向自由、平等、独立、强大的成长路线;对于女性来说,集体劳动将她们引出家门,改革开放则将她们推向市场,新世纪的她们不再扮演一个辅助或是服务者的角色。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金钱逻辑取代乡土人情;个人与工厂之间,归属淡漠取代工厂认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新世纪长篇小说在批判现代文明对人类栖居环境的入侵和破坏的同时,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呈现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传统劳动的复归和生态劳动的构建。劳动与美同在。论文第六章对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劳动叙事进行剖析,从劳动的技道美、田园美、苦难美、精神美四个方面分别呈现。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中对卓越之技和自由之道的描述都闪耀着动人心弦的美,这是文学作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中的“田园美”分别从知识分子立场和劳动者立场得到传神再现;作为苦难美重要载体的劳动在新世纪长篇小说中主要体现为在私有化滋生的劳动异化和城镇化衍生的劳动异化;劳动带给很多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但远离了劳动,人却失去了确认自身的场域。劳动是劳动者生命策略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他们建构自我和实现自我的重要承载。论文的结语部分对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劳动叙事的价值、意义、不足等进行的整体概括。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因为具象了当今时代的劳动样态和新质,通过劳动叙事呈现了新世纪的时代特点、审美诉求、文化指征、伦理迁延等,展现了劳动与现代经济、劳动与社会正义、劳动与现代法治、劳动与公民德性之间错综复杂、纠结缠绕的关系,因而具有了时代的脉动和介入、省察现实的力量。在这个轻飘的年代里续写各种劳动难题,使我们感受到了文学尚未完全失重的一面。但是,在消费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今天,由于劳动精神和劳动意识的缺失,劳动在文学题材中越来越“小”,体力劳动更是渐行渐“远”。而在新的时代中,人们舒适高效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快递员、城市跑腿、家政服务员、月嫂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对我们的辛勤付出,他们不该仅仅是部分人眼中的“新底层”,而应该是长篇小说劳动叙事的新主角。我们认真地期待新世纪的创作者们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对于劳动、对于劳动者、对于生活、对于社会、对于人性更加清醒、深刻、独到的体认和把握。

陈慧[3](2020)在《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是创造、储存、传递并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在城市社区邻里培育和谐文化,并以社区为载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动城市社区的“家风、民风、社风”建设,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程度推动社区和谐,培育“家风、民风、社风”的精神文化有利于引导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发展潮流。和谐城市社区的构建离不开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离不开社区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自治功能、生活与就业保证、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环境以及社区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建设,正如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现代开放与多元文化建设一样。推动城市社区“三风”建设,强化城市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城市社区“三风”建设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社区“三风”建设为主线,把“三风”作为切入点贯穿到整个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过程,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相关概念及理论厘析,分析当前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状,提出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优化策略,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的梳理和研究方法思路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涉及本论文的理论概念厘析,论述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目标、功能,以及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基本内容,强调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战略地位,突出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性;第三部分通过梳理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成效,总结经验;第四部分发现城市社区“三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中原因;第五部分通过问题的提出优化策略,为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给予一定的建议和贡献。

管芃[4](2020)在《中国藏书票发展与文人精神研究》文中指出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是培育智慧的工具,是巨大的力量。从古到今,各种类型载体的图书记载了人类文化传承的轨迹,社会发展也在图书的推动下稳步前进。因此书籍也成为了知识的源泉和“当代真正的大学”。写书、编书、印书成为推进社会文明发展、优秀文化积累的高质量生活行为,而买书、读书、爱书、藏书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热爱知识、热爱书籍的表达方式。藏书票便由此应运而生。它是藏书的标志,代表着藏书家对书的所有权。它的实用与审美价值、交流与收藏的价值凸显,开始被更多的人发现和重视。当然,这种“方寸之间”的乐趣少不了文人们的创造和参与。传统文化的主线是文人精神,将文人精神注入藏书票,既能使藏书票这种“舶来品”体现中国式的文化状态,也使得藏书票艺术形态的体现具备了核心和灵魂。根据中国藏书票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藏书票萌芽时期、缓慢发展时期、蓬勃繁荣时期以及新世纪藏书票的发展。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典型的藏书票及代表人物,票主的文人精神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萌芽时期,处于战争阶段,一些文人仍然保持着爱好书籍和收藏书籍的爱好。他们喜欢藏书票艺术,他们把生活乐趣的追求和爱书精神通过藏书票图案表现出来,也造就了那个年代文学与艺术的繁荣景象;1937-1975年的缓慢发展时期,抗日战争使藏书票发展进入停滞期,但依然不乏优秀的作品出现,这个时期文人通过作品表达自己一腔爱国热血,而这些作品也反映出战争时代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1978年后,藏书票发展迎来春天,创作主题越来越丰富,文人用票面图案中的物像寄托自己的志向,文人在经济文化复苏时期依然淡泊名利、追求宁静致远,也是这个时代珍贵的文人精神;新世纪的藏书票开始运用在出版物中,也出现了电子藏书票等新形式。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藏书票更多的价值将会陆续被挖掘。但它根植于文人心中对书的热爱将亘古不变。我们要大力倡导、推广、使用藏书票,让其发挥自身作用,来凸显藏书票的历史以及文人精神的研究价值,将饱含历史意义的藏书票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为藏书票的文人精神注入新的意义和活力。

张雷[5](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陈莹莹[6](2020)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外阅读指导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教师在当下如何对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作有效指导,本文主要依据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问卷和教师访谈的方式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教师指导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存在阅读方法单一、阅读随意化等问题,指出了阅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归因分析。第二章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要素研究,分析了课外阅读指导的内容、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角色与边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待提升的几个方面:注重阅读指导的系统性、渐进性与持续性;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与教育素养;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三章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从阅读指导目标的确定、阅读内容的拓展、阅读指导中评价的展开及方法的运用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一章为案例研究,首先以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下册教材为例作了课文拓展阅读篇目案例设计,其次选取小说、散文、诗歌这三种体裁的六部作品作了名着阅读指导案例设计。

孔祥燕[7](2020)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中存在着一些轻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校园暴力、自杀、心理疾病等问题侵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期望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不仅是拥有渊博知识和娴熟技能的人,还是拥有健全人格,有悲天悯人的生命关怀和对生命有最基本尊重的人。有人认为,我国的教育缺少死亡教育,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避讳讲与死亡有关的问题,但死亡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忽视死亡教育也意味着不重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帮助学生走出青春期的迷茫,解答对生命的困惑,让他们认识生命的可贵,尊重生命的存在,学会与生命和解,热爱生活,懂得怎样去让生命实现更大的价值。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历史教育更是关切生命意义的教育,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善待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要求也应成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并贯彻生命教育,让历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本文力图站在历史学科的视角,期望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包含的内容、必要性和途径方法进行探索,充分利用历史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并考虑历史教学的实际,能够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普及生命教育有所助益。在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国内外的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意义。正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为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章从珍视生命本体的存在价值、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强调生命与社会、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死亡教育几个方面由浅入深的探讨生命教育包含的内容;第三章,分析中学阶段生命教育的必要性;第四章,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提出生命教育的三个原则,即生活化原则、发展性原则和体验性原则;第五章,从教师、挖掘历史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和实施教学的方法等方面,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期望能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方法。

宋齐娜仁[8](2020)在《“钗黛之争”接受及作者意图研究》文中指出“钗黛之争”指红学史上对薛宝钗、林黛玉二者关系的争论,历来评《红楼梦》者,有左钗右黛、右钗左黛、护黛怜钗亦或是二美合一,各持观点,泾渭分明,两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以致好友之间“一言不合,几挥老拳”,“钗黛之争”一度成为红学史上不可调和的公案。“钗黛之争”这桩公案,两百年来随着读者不断的发展更新,可以说“钗黛之争”史就是一部简明的红学史,它反映着历代读者的审美轨迹。读者对“钗黛”形象的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从基本的钗黛人物形象分析、性格差异比较,到更深入的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分析、心理人格透视、人物塑造与作者的审美心理关系、文化解读、美学阐释等等,“钗黛”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情敌关系,更是两个阶级、两种主义的代表人物,对于“钗黛”之间的争论也不仅仅是文学问题,而是上升到一个社会问题、时代问题,甚至于单纯喜欢宝钗还是黛玉也不够满足人们对“钗黛”之美及人物复杂性的把握。本文从“钗黛之争”这一文学现象入手,分析历代读者对于二者的态度,研究“钗黛之争”接受史的变革,将接受美学的方法运用于“钗黛之争”的研究中,可以多方位、多角度的解释这一文学现象,将读者对“钗黛”的态度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概括,并就他们不同的“钗黛观”背后所隐含的价值标准做出分析研究。本文的出发点为“钗黛之争”这一现象,落脚点为作者创作这两个文学形象的原本意图,从《红楼梦》文本中发掘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赵谦[9](2019)在《《奇迹的剖析》(第一至三章)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报告基于小说《奇迹的剖析》的翻译实践,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难点进行分析与探讨。《奇迹的剖析》一书是美国作家乔纳森·迈尔斯的新作,讲述一个因踩到地雷而瘫痪的美国青年士兵卡梅伦·哈里斯不可思议地重新站起来的故事。作者使用广角镜的写作手法,细腻地描写了这一故事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反响以及对人们的生活变化产生的影响,从而深层地探索了信仰、科学、神秘和生命的意义。作者在反复打磨翻译的基础上,对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一个反思性分析,从而形成此篇翻译报告。本翻译报告分为两个部分,即翻译报告和翻译实践。作者在反复阅读原文本后,通过对原文本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征等进行考量,以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相关翻译策略和技巧,有效地解决了文本翻译中所遇到的难点,并完成了翻译文本的校对和修缮工作。在翻译小说《奇迹的剖析》的过程中,大量词汇不宜直译,需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推断出作者的意图,读者的认知能力,来寻找恰当的方法进行翻译。此外,本书还涉及较多基督教和西方文化方面的内容,语言表述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别,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作者主要运用了归化翻译策略,使用了具体的翻译技巧:选词法、词性转换法、视角转换法、分译法、增译法等,来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难点。通过翻译实践,作者对小说翻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翻译实践中,就遇到的问题能进行合理的解决,对未来翻译工作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本翻译报告列举了小说翻译中出现的难点及解决方案,可为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提供一定的启示。此外,翻译报告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运用翻译策略与技巧,解决了一些翻译难点,对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冉琼艳[10](2019)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的时代站位,家风建设也有新的建设任务和要求,因此当今的家风建设应该与时俱进注入新的精气神。新时代的家风建设应是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家庭方面的精神力量。正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思想渊薮。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风思想;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风思想;三是中国革命文化中的优良家风思想。第二部分是家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概念分析和家风特征分析。主要界定了家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以及家风建设的概念。认为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步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行为习惯和生活样式的综合,是一种精神面貌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是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风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指导,汲取中国共产党优秀家风思想的伟大家风。家风的特征主要有意识形态性、文化性、无形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第三部分分析家风结构及其运行机理。本文认为家风是有其自身结构的,而且对于家风结构的分析对提升家风建设实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清晰的知道家风结构基础上,就能轻易的找到家风建设的着力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建设实践。家风的结构是一个从内向外扩放的四层同心圆,最里层的为精神层,内容是家庭核心价值观;第二层为制度层,内容为家庭规范;第三层是行为层,内容为家庭成员的因为展示;第四层为形象层,内容为家风的视觉传递。家风的四个层次之间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围绕家庭核心价值观进行展开。第四部分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的意义和时代要求。认为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家风不仅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肥沃土壤;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夯实最基本的实践单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最重要的精神力量;而且有利于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营造最基础的文化氛围。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需要坚定“四个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围绕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回答新的时代问题;需要渗入新理念,不断扩充家风理念体系;需要树立全球眼光,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走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美好家庭形象,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家庭,提高中国家庭国际地位。第五部分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的挑战及应对途径。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需要树立新时代家庭核心价值观、确立新时代家庭规范、丰富家风展示载体以及形成塑造优良的党风社风大环境。

二、心理健康:不该被遗忘的角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健康:不该被遗忘的角落(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设计
第一章 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学目标
        (二)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
    二、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一)小学英语三维目标整合理论
        (二)精通版小学英语教材
        (三)学情
    三、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一)教学目标陈述理论
        (二)SMART原则
第二章 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内容与表述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被忽视与误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宽泛
第三章 影响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的因素
    一、三维目标本身具有很强的争议性
    二、课程标准缺乏实操性
    三、小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意识不足
    四、小学英语教师对三维目标理解表面化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一)小学英语教师具备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意识不强
        (三)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建议
        (一)小学英语教师需要提高教学目标设计意识
        (二)小学英语教师要具备课程意识
        (三)小学英语教师要加强理论储备)
        (四)小学英语教师要具有反思意识
        (五)学校要为教师提供相关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精通版教材内容板块
    附录2 词汇分类表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教案编码表
致谢

(2)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的缘起
        1.1.2 选题的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文献综述
        1.2.2 文献评述
        1.2.3 问题的提出
    1.3 核心概念及研究视域界定
        1.3.1 劳动
        1.3.2 叙事
        1.3.3 研究对象的确定
    1.4 选题的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2章 劳动叙事话语的生成与演进
    2.1 本土文学视阈下的劳动叙事话语
        2.1.1 传统中国——20 世纪之前的劳动叙事话语
        2.1.2 启蒙中国——20 世纪10-30 年代的劳动叙事话语
        2.1.3 革命中国——20 世纪40-70 年代的劳动叙事话语
        2.1.4 转型中国——20 世纪80 年代-新世纪的劳动叙事话语
    2.2 西方文学视阈下的劳动叙事话语
        2.2.1 古典西方——农业时代的劳动叙事话语
        2.2.2 神权西方——宗教时代的劳动叙事话语
        2.2.3 工业西方——资本时代的劳动叙事话语
第3章 新世纪长篇小说和劳动叙事
    3.1 新世纪长篇小说的新质素
        3.1.1 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发生语境
        3.1.2 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审美检视
    3.2 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的新质素
        3.2.1 创作主体多元化
        3.2.2 劳动形式多样化
第4章 新世纪劳动叙事的当代观照
    4.1 乡的凋敝与重建
        4.1.1 坚守者的无奈
        4.1.2 归来者的气魄
        4.1.3 外来者的使命
    4.2 城的建设与发展
        4.2.1 流水线上的疼痛
        4.2.2 钢筋水泥间的困顿
第5章 新世纪劳动叙事中的伦理迁延
    5.1 劳动与家庭伦理的重塑
        5.1.1 父亲权威的解构
        5.1.2 婆媳地位的倒转
        5.1.3 夫妻关系的重构
    5.2 劳动与社会伦理的变迁
        5.2.1 金钱逻辑取代乡土人情
        5.2.2 归属淡漠取代工厂认同
    5.3 劳动与生态伦理的互动
        5.3.1 现代劳动的批判
        5.3.2 传统劳动的回望
        5.3.3 生态劳动的构建
第6章 新世纪劳动叙事的美学风貌
    6.1 技-道美: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6.1.1 对卓越之技的精益求精
        6.1.2 对自由之道的孜孜以求
    6.2 田园美:对诗意故乡的眷恋
        6.2.1 知识分子立场的田园想象
        6.2.2 劳动者立场的现场经验
    6.3 苦难美:对异化劳动的反抗
        6.3.1 私有化滋生的劳动异化
        6.3.2 城镇化衍生的劳动异化
    6.4 精神美:对劳动重负的超越
        6.4.1 自我建构的存在感
        6.4.2 自我实现的价值感
结语:劳动叙事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简评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一)选题新颖
        (二)理论创新
第一章 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相关概念论述
    一、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相关概念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界定
        (二)家风、民风、社风的内涵理解
        (三)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内在关联
    二、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意义及内容
        (一)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意义
        (二)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内容
    三、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目标及功能
        (一)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目标
        (二)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功能
第二章 城市社区“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建设成效
    一、家风建设成效
        (一)兴复优良家风
        (二)优塑家风环境
    二、民风建设成效
        (一)淳和民间风尚
        (二)打造示范社区
    三、社风建设成效
        (一)匡正道德观念
        (二)聚守精神家园
第三章 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家风建设目标不明确
        (二)民风建设规约不完善
        (三)社风建设组织力显薄弱
    二、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
第四章 城市社区“三风”建设优化策略
    一、构建和谐美好新家风
        (一)制定优良家规家训
        (二)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三)传递家风真善美
        (四)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
    二、共建睦邻友好新民风
        (一)建造和谐宜人的人文生态环境
        (二)树立榜样典型示范
        (三)发挥居民主体作用
        (四)施展社会组织协作力
    三、创建社区文明新社风
        (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发挥政策法规导航力
        (三)深入开展社区文明创建活动
        (四)整合社区周边资源
    四、用活城市社区“三风”建设新媒介
        (一)有效运用宣传新媒介
        (二)积极搭建正能量平台
        (三)强化线上线下“三风联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国藏书票发展与文人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藏书票概况
    1.2 文人精神基本形态
    1.3 研究意义与实用价值
        1.3.1 藏书票呈现了中国书业文化建设的部分形态
        1.3.2 藏书票扩宽了书业艺术的边界
        1.3.3 藏书票蕴含着中国的文人精神
    1.4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4.1 藏书票的发展研究
        1.4.2 文人精神的表现与内涵
    1.5 研究创新与思路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2 藏书票的出现与萌芽:20世纪二三十年代
    2.1 “黄金十年”与藏书票
    2.2 灵凤藏书票中凤凰形象与求索精神
        2.2.1 灵凤藏书票与凤凰形象
        2.2.2 叶灵凤不畏道阻且长的求索精神
        2.2.3 小结
    2.3 《褐木庐》藏书票中褐木庐形象与爱书精神
        2.3.1 《褐木庐》藏书票和褐木庐形象
        2.3.2 宋春舫嗜书如命的精神
        2.3.3 小结
3 藏书票的缓慢发展:1937-1976年
    3.1 1937-1976年藏书票的低迷期
        3.1.1 十八年战争与低迷的书票创作
        3.1.2 解放后藏书票的再发展
    3.2 《中国的血》藏书票中战士形象与精忠报国情怀
        3.2.1 《中国的血》藏书票与战士形象
        3.2.2 唐英伟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与藏书票
        3.2.3 小结
    3.3 《木棉花》藏书票中木棉花形象与革命斗争精神
        3.3.1 《木棉花》藏书票和木棉花形象
        3.3.2 李桦革命斗争精神与藏书票
        3.3.3 小结
4 藏书票的蓬勃繁荣:1978年至20世纪末
    4.1 繁荣时期的藏书票
        4.1.1 藏书票的再度兴起
        4.1.2 藏书票艺术发展状况
    4.2 《巴金珍藏》中竹的形象与虚心劲节的文人精神
        4.2.1 《巴金珍藏》藏书票与竹的形象
        4.2.2 杨可扬与藏书票
        4.2.3 巴金虚心劲节的文人精神
        4.2.4 小结
5 新世纪藏书票的发展
    5.1 《读库》藏书票的产生与转变
        5.1.1 《读库》藏书票的出现
        5.1.2 《读库》藏书票的转变
        5.1.3 《读库》精神与张立宪的“文化入世”
        5.1.4 小结
    5.2 藏书票发展的新形式
        5.2.1 藏书票的“自我更新”:电子藏书票
        5.2.2 电子藏书票的特点
        5.2.3 电子藏书票的回归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参考文献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内涵及现状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内涵
        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概念
        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特点
        三、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目标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研
        一、对学生群体的调研
        二、对教师群体的调研
        三、小结
    第三节 当下课外阅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课外阅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二、课外阅读指导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要素研究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内容分析
        一、推荐合适的阅读内容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节 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角色与边界
        一、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多重角色
        二、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边界
    第三节 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待提升的几个方面
        一、注重阅读指导的系统性、渐进性与持续性
        二、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与教育素养
        三、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课外阅读指导目标的确定
        一、根据学段要求确定整体目标
        二、根据年级差异确定分级目标
        三、根据个体差异确定具体目标
    第二节 课外阅读内容的拓展
        一、立足教材,多角度拓展相关内容
        二、师生共荐,多方面开阔阅读视野
    第三节 课外阅读指导中评价的展开
        一、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三、将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
    第四节 课外阅读指导中方法的运用
        一、通过任务驱动阅读
        二、采用技巧督促阅读
        三、借助展示推进阅读
        四、善用资源辅助阅读
第四章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案例研究
    第一节 课文拓展阅读篇目案例
        一、七年级下册课文拓展阅读篇目
        二、八年级下册课文拓展阅读篇目
        三、九年级下册课文拓展阅读篇目
        四、基于以上设计的发现与思考
    第二节 名着阅读指导设计案例
        一、小说的阅读指导——以《西游记》《简爱》为例
        二、散文的阅读指导——以《朝花夕拾》《傅雷家书》为例
        三、诗歌的阅读指导——以《艾青诗选》《唐诗三百首》为例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生命教育研究
        (二)国内生命教育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
    一、生命
    二、生命教育
第二章 中学阶段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珍视生命本体的存在价值
    二、强调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三、强调生命与社会的关系
    四、处理好生命与生活的关系
    五、死亡教育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实施生命教育是反思传统历史教学,关切生命意义的需要
    三、实施生命教育是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第四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体验性原则
第五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师应树立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
    二、挖掘有关生命教育的历史素材
        (一)战争与灾难史
        (二)改革与革命史
        (三)艺术史
    三、灵活运用适合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
        (二)探究式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钗黛之争”接受及作者意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论文的选题意义与基本内容
第一章 “钗黛之争”的接受史
    第一节 清代:评点家说“钗黛”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上半叶:脂评出现与审美新视角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叶:批俞运动到“钗黛”新评
    第四节 八十年代至今:接受的多元化
第二章 “钗黛之争”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接受主体的多样
        (一)读者的中心地位
        (二)读者的审美经验
    第二节 社会时代的变迁
        (一)理解与误解
        (二)共时性与历时性
    第三节 作品创作的“空白”
        (一)作品的未定性
        (二)作品的制约性
第三章 《红楼梦》作者意图研究
    第一节 “钗黛对立”的矛盾作用
    第二节 “钗黛合一”的审美理想
    第三节 “怀金悼玉”的现实悲剧性
    第四节 美的毁灭与虚无
余论:“钗黛之争”的启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奇迹的剖析》(第一至三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1.1.2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source text
        1.1.3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1.4 Challenging points of the translation
    1.2 Reasons for selecting this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2 Research methodology
        2.2.1 Translation tools
        2.2.2 Data collection
    2.3 Quality control of the translation
    2.4 Task assessment
        2.4.1 Assessment from the supervisor
        2.4.2 Assessment from the translator
        2.4.3 Assessment from the MTI classmates
    2.5 Thesis schedule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is translation report
        3.1.1 Relevance theory
        3.1.2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3.2 Translation techniques
        3.2.1 Diction
        3.2.2 Conversion
        3.2.3 Perspective conversion
        3.2.4 Domestication
        3.2.5 Cutting
        3.2.6 Adding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Reflections
    4.2 Limitations
    4.3 Implica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1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导论
    0.1 选题缘由
    0.2 研究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现实意义
    0.3 研究现状
        0.3.1 国内研究现状
        0.3.2 国外研究现状
    0.4 研究思路
    0.5 研究方法
    0.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0.6.1 研究的创新
        0.6.2 研究的不足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的思想渊薮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风思想
        1.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风思想
        1.1.2 列宁的家风思想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建设思想
    1.3 中国革命文化中的优秀家风思想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的内涵
        2.1.1 家风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
        2.1.3 家风建设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特征
        2.2.1 意识形态性
        2.2.2 文化性
        2.2.3 无形性
        2.2.4 时代性
        2.2.5 实践性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的结构与机理分析
    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结构分析
        3.1.1 家风的精神层:家庭核心价值观
        3.1.2 家风的制度层:家庭规范
        3.1.3 家风的行为层:家庭行为表现
        3.1.4 家风的形象层:家风视觉传递
    3.2 家风结构的机理分析
        3.2.1 精神层的家庭核心价值观是家风建设的总开关
        3.2.2 制度层的家庭规范是家风建设的保护罩
        3.2.3 行为层的家庭行为和形象层的视觉传递为家风的输出口
        3.2.4 各层次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家风建设整体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4.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的意义
        4.1.1 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肥沃土壤
        4.1.2 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最基本的实践单元
        4.1.3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4.1.4 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营造最基础的文化氛围
    4.2 新时代对家风建设的新要求
        4.2.1 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家国情怀
        4.2.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家风教化培育功能
        4.2.3 聚焦新社会主要矛盾,推动家庭治理能力现代化
        4.2.4 渗入新发展理念,丰富家风价值导向
        4.2.5 树立世界眼光,建设开放型家风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的挑战和应对
    5.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的挑战
        5.1.1 价值观念多元化
        5.1.2 家庭规范的缺位
        5.1.3 家庭问题行为多发
        5.1.4 家风建设意识薄弱
    5.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的应对
        5.2.1 树立新时代家庭核心价值观
        5.2.2 确立家庭规范
        5.2.3 丰富家风展示载体
        5.2.4 营造良好的家风建设外部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心理健康:不该被遗忘的角落(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研究[D]. 罗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研究[D]. 肖珍珍. 辽宁大学, 2021(02)
  • [3]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研究[D]. 陈慧.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中国藏书票发展与文人精神研究[D]. 管芃.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6]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D]. 陈莹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研究[D]. 孔祥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钗黛之争”接受及作者意图研究[D]. 宋齐娜仁.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奇迹的剖析》(第一至三章)翻译报告[D]. 赵谦. 暨南大学, 2019(02)
  • [1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研究[D]. 冉琼艳.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心理健康: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角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