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交易市场分析

中国碳交易市场分析

论文摘要

全球变暖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签约国达成碳减排共识并且形成了三种市场机制:国际排放权交易、联合实施机制、清洁发展机制。通过这三种市场机制,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成为一种权利,温室气体减排量成为无形商品,具有经济价值,可以交易,这就成为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基础。我国主要参与其中的清洁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的碳交易市场发展活跃,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率先进入这个领域,并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交易体系,其中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也开始起步,发展潜力大,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主要作为卖方向有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出售减排额,并且我国获得的经核证减排量占全球一半,是主要的供应者。目前,国内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等。但是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相关的制度落后,主要原因是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飞速发展的阶段,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各地的能源消耗和能源使用效率差异大,行业上存在条块分割,难以以区域为单位实行配额;能源消耗与企业发展之间矛盾;粗放式增长倒逼我国难以建立规范的交易制度;碳交易发展过程中主要依赖行政力量,市场没有发挥作用。除此之外,还存在着CDM项目发展速度相对于我国的减排潜力相去甚远,CDM快速发展的方向与国家鼓励的方向不一致,成功注册的项目数量相对于印度和巴西落后,金融发展缓慢成为瓶颈。全球的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的碳交易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的减排积极性受到打击,买方资金的抽逃使得我国市场秩序混乱,相对于比较完善的欧盟市场更加缺乏竞争力。《京都议定书》到期后,我国很有可能要在国际压力下承担减排义务,那时会直接影响我国可供交易额碳排放量。同时,在国际市场中印度与我国情况相似,是我国强劲的竞争对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主要是靠政府推动的,所以在发展过程中相关政策和管理部门的作用非常大,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我国主要参与CDM交易,所以国内CDM项目全面监管框架比较完善。国内审批部门有国家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在国内审批通过之后CDM项目的申报材料还要由有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审定核实、出具结论性的报告,然后送到联合国执行理事会申请注册。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成功后,项目可以开始实施减排活动了。我国的碳市场具有一个突出的特征,这就是在必要的情况下,由政府为特定项目的CERs制定出不成文的指导性价格,我国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拥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而获得的收益。同时,我国参与的CERs价格存在价格显著偏低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我国缺乏定价权,其不利影响是:从短期看,我国国内参与碳交易的企业损失了巨额经济收益;从中期看,对碳交易定价权的争取不利;从长期看,未来如果我国也承担减排义务,那么国内的企业就会面临高价回购碳排放权的风险。所以,针对我国目前碳交易市场发展中的问题,本文中提出了几点建议: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引入期权定价机制;用政策推动全国性碳交易体系;采用基于行业和企业的基线与信用交易制,从而避免条块分割造成的混乱;提高企业的碳交易意识,鼓励企业创新,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生产结构;从目前的行政推动逐渐过渡到市场推动,注意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的互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个进程其实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整合各地零散的能源、环境等相关的排放权交易所,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中心,信息共享,形成联动等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碳交易市场的国外研究情况
  • 1.2.2 碳交易市场的国内研究情况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框架结构
  • 1.4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2 国际碳市场的发展
  • 2.1 碳市场的产生
  • 2.2 碳交易市场的分类
  • 2.2.1 按交易原理分类
  • 2.2.2 按地理因素分类
  • 2.3 金融危机后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 3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 3.1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 3.1.1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规模
  • 3.1.2 我国主要的碳交易所
  • 3.1.3 我国发展碳交易市场的风险
  • 3.1.4 金融危机对我国碳市场的冲击
  • 3.2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相关政策
  • 3.3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3.3.1 制度落后问题及原因
  • 3.3.2 CDM项目开发中的问题及原因
  • 4 我国CDM项目的发展
  • 4.1 我国CDM项目的管理
  • 4.1.1 我国CDM决策与管理结构
  • 4.1.2 我国CDM项目的审批
  • 4.2 CDM交易下CERs的政府管理
  • 4.2.1 CERs的指导价格
  • 4.2.2 CERs的收益分配
  • 4.3 我国参与CERs交易的价格问题
  • 4.3.1 我国碳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
  • 4.3.2 我国碳交易价格偏低的原因
  • 4.3.3 碳交易低价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 4.3.4 提高我国碳交易定价权的建议
  • 5 我国碳交易模式的思考
  • 5.1 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引入期权定价机制的探索
  • 5.2 用政策推动全国性碳交易体系
  • 5.3 其他方面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京沪粤碳交易调研报告[J]. 陕西发展和改革 2012(04)
    • [2].大型企业内部碳交易价格机制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9(09)
    • [3].基于碳交易的含燃气机组的低碳电源规划[J]. 太阳能学报 2020(07)
    • [4].国际碳交易政策选择的效果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0(05)
    • [5].居民碳交易机制构建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20)
    • [6].我国碳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及价格机制研究[J]. 价格月刊 2016(10)
    • [7].国际碳交易机制的演进与前景[J]. 社会科学文摘 2016(10)
    • [8].国际碳交易合同法律问题研究[J]. 品牌 2015(03)
    • [9].中国碳交易合同法律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5(13)
    • [10].京冀跨区域碳交易一月仅一单[J]. 居业 2015(02)
    • [11].日澳碳交易系统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 环境保护 2015(17)
    • [12].全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进展总结[J]. 中国能源 2015(09)
    • [13].碳交易:走入寻常百姓家[J]. 中华环境 2015(12)
    • [14].国内外碳交易发展探究[J]. 环境经济 2013(12)
    • [15].试论我国碳交易权政府配置审计的构建[J]. 人民论坛 2013(35)
    • [16].碳交易诱惑[J]. 能源 2013(04)
    • [17].碳交易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J]. 清华金融评论 2020(09)
    • [18].碳交易试点提速七省市方案将面世[J]. 中国建材资讯 2012(06)
    • [19].研发投入和碳排放量对碳交易价格的影响研究——以湖北省碳市场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01)
    • [20].碳交易机制内的限排企业行为对策研究——以北京碳交易市场为例[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8(04)
    • [21].中国碳交易体系研究的新进展[J].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2019(03)
    • [22].国内外建筑碳交易模式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 建设科技 2018(01)
    • [23].从市场角度浅谈全国碳交易试点[J]. 节能与环保 2018(05)
    • [24].我国碳交易机构建设现状研究[J]. 建设科技 2017(07)
    • [25].电力行业碳交易需关注的问题[J]. 中外能源 2017(05)
    • [26].浅谈碳交易制度及中国的应对[J]. 北方经贸 2017(08)
    • [27].国际碳交易机制的演进与前景[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28].利用个人碳交易机制缓解城市运行压力的探讨——以首都特大城市为例[J]. 当代经济 2015(33)
    • [29].我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调研报告[J]. 现代商业 2016(21)
    • [30].基于企业碳交易意愿度的政企决策博弈分析[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6(03)

    标签:;  ;  ;  ;  

    中国碳交易市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