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理论研究——径迹结构方法及其应用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理论研究——径迹结构方法及其应用

论文题目: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理论研究——径迹结构方法及其应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凝聚态物理

作者: 马云志

导师: 周宏余,卓益忠

关键词: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三维随机径迹结构,微剂量学

文献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三维径迹结构(3DTS)是当前辐射生物效应研究的主要立足点。近些年来,径迹结构研究及其应用呈现如下趋势和特点:1)研究表明能量为几个电子伏特的电子能使DNA链断裂,该类电子的径迹模拟是3DTS研究的新方向;2)利用3DTS所提供的信息,建立面向机制的生物物理模型;3)模拟生物等效介质中的3DTS;4)旁观者效应以及相关研究。本学位论文所报告的工作就是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第一章介绍了与径迹结构方法有关的放射生物效应的概念和理论。 第二章根据近年报道的<100 eV电子与水介质相互作用的截面数据,将原有的径迹结构模型推广到0~10 eV能区,并在计算机上实现了对<10 eV电子的径迹模拟。运用这一工具我们研究了低能电子在径迹结构中的分布、低能电子射程分布等物理内容。同时,这一工作提供了进一步研究辐射生物效应的理论工具。 第三章提出了集群簇(clustering clusters)的概念—辐射品质的一种更细致的描述。在纳米级电离簇谱和集群簇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ICC(Ionization Clustering Cluster)模型。经过刻度的ICC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GI/S期和晚S期V79细胞存活率的实验数据,因此该模型能够提供对重带电粒子导致细胞增殖死亡机制的更富洞察力的解释。同时,我们证明了唯象动力学模型、线性二次模型和ICC模型的近似等价性,并从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了ICC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 第四章探讨了历史凝聚算法(CH)用于微观尺度径迹模拟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个相应的判据:截断电子穿透射程R远小于问题特征尺度l。通过与事件跟踪算法的比较,发现CH算法能够应用于特征尺度在100纳米以上的微观径迹结构模拟。由于CH算法在相同计算精度的要求下对碰撞截面的依赖程度较轻,因而能够对更多的辐射材料进行研究,同时可以成量级地缩短计算时间。 第五章应用CH算法研究了电子微束装置的微观剂量分布,得到的一次事件谱与文献中用精细算法得到的结果符合良好。邻靶比的计算表明,采用60~70keV电子具有最大的邻靶比,因而实验中要尽量避免应用该能量的电子。本文还研究了有限束宽的影响,发现束流宽度对细胞核、细胞质和邻居细胞中的授予能分布均有一定的连续变化的影响。邻靶比随着束流宽度的增加而呈两段线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放射生物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概念和理论基础

1.1.1 基本概念

1.1.2 靶理论

1.1.3 基于微剂量学概念的方法

1.1.4 平均径迹结构方法

1.1.5 基于纳米级电离簇分布的方法

1.2 径迹结构方法

1.2.1 Monte Carlo模拟方法

1.2.2 径迹结构Monte Carlo模拟的主要算法

1.3 唯象动力学模型

1.3.1 唯象动力学基础

1.3.2 存活率的经验模型—线性二次模型

1.3.3 损伤与潜在损伤模型

1.3.4 修复与错误修复模型

1.3.5 唯象动力学模型与线性二次模型的关系

第二章 低能(0~1000 eV)电子径迹结构

2.1 背景

2.2 低能电子的径迹结构模型

2.3 电子的径迹结构

2.3.1 单条轨迹的空间分布

2.3.2 大量轨道的统计性质

2.3.3 间接作用和自由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CC模型

3.1 纳米级电离簇谱

3.2 TC模型的基本思想

3.3 Schulte TC模型及其不足

3.4 ICC模型

3.4.1 ICC模型

3.4.2 ICC模型的刻度与检验

3.5 ICC模型中参数的物理意义

3.5.1 从推广的动力学模型推导线性二次方模型

3.5.2 ICC模型中参数的物理意义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H算法的微观径迹结构新方法

4.1 事件跟踪算法的困难

4.2 CH算法概要

4.3 CH算法的新进展使得它能够应用于微剂量学

4.4 CH算法产生微观径迹的质量验证(QT)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子微束微观剂量分布

5.1 运用CH算法模拟电子微束装置剂量分布

5.2 电子微束装置剂量分布特征: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及声明

附录A 放射生物学基本概念

附录B Geant4低能物理模型

附录C 事件跟踪算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05-08-24

相关论文

  • [1].核医学微剂量估算系统[D]. 田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 [2].低剂量辐射生物效应机制初探[D]. 许颖.吉林大学2009
  • [3].电离辐射对免疫细胞信号转导分子和T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周建华.苏州大学2001
  • [4].电离辐射诱导细胞周期检查点蛋白p27~(Kip1)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张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
  • [5].高能质子辐射效应研究[D]. 王同权.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
  • [6].小剂量电离辐射与染色体不分离的关系及其机制[D]. 李华.复旦大学2003
  • [7].电离辐射致肠上皮损伤与修复相关蛋白的研究[D]. 章波.第三军医大学2003
  • [8].输运理论在辐射损伤和分子马达研究中的应用[D]. 曹天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4
  • [9].电离辐射粒子在人体组织中能量沉积的微剂量学研究[D]. 张文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
  • [10].高LET辐射致DNA和生物体损伤的机制及其防护研究[D]. 隋丽.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

标签:;  ;  ;  ;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理论研究——径迹结构方法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