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和饱水状态下炭质板岩流变力学特性与模型研究

干燥和饱水状态下炭质板岩流变力学特性与模型研究

论文摘要

开展不同含水状态下岩石流变力学特性与模型研究,对于正确预测和有效控制岩石工程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践意义。本文以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炭质板岩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炭质板岩在干燥和饱水状态下的力学特性以及蠕变规律,建立适用于炭质板岩的非线性流变理论模型,结合粒子群算法(PSO)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流变参数进行辨识,并将建立的流变模型嵌入FLAC3D,完成数值程序的二次开发。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开展干燥和饱和状态下炭质板岩单轴和三轴试验、楔形剪切试验、巴西圆盘劈裂试验,以及单轴循环加卸载瞬时力学特性试验,掌握了两种状态下炭质板岩的瞬时力学特性,也为开展岩石蠕变试验提供了试验基础。试验结果表明:水对炭质板岩强度和变形的影响是显著的,而在单轴循环加卸载条件下的影响更为突出;(2)采用全自动伺服流变仪,对干燥和饱和炭质板岩开展分级加载和分级增量循环加卸载蠕变试验,研究两种状态下炭质板岩的蠕变特点,以及水对岩石在各级压力下的蠕变量、蠕变速率的影响。在中、低应力水平下,岩石蠕变变形主要呈现出衰减蠕变和稳态蠕变2个阶段,当加载应力增加到较高应力水平时,岩石轴向变形急剧增长,表现出加速蠕变阶段;相同应力水平下的饱水岩样的蠕变量为干燥岩样的3倍以上;加卸载蠕变试验表明:水对岩石瞬时变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瞬时塑性变形方面,对瞬时弹性变形的影响不大,而对岩石蠕变变形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粘弹性应变方面;(3)根据炭质板岩在干燥和饱水状态下的蠕变特点,在Burgers流变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一个非线性粘塑性体,和Burgers流变模型相串联,构建适于炭质板岩蠕变特点的改进Burgers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导出了模型的本构方程、蠕变方程、卸载方程以及蠕变模型的三维形式;(4)在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将线性递减权重粒子群算法和Levenberg-Marqud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相结合,先采用线性递减粒子群算法对流变模型参数进行初步辨识,将其结果作为初始值,再采用L-M算法进行辨识,参数辨识后的相关系数均在0.94以上;(5)针对目前建立的能反映蠕变加速阶段的流变模型元件和参数较多的问题,借鉴经典元件组合模型的建模思路,将含分数阶微积分的软体元件与弹簧元件串联,结合一个幂函数粘塑性体,提出一种新的四元件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并给出该模型的本构方程和蠕变方程。利用炭质板岩蠕变试验结果,将该模型与改进Burgers非线性流变模型进行对比拟合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岩石的三阶段蠕变特性,在满足拟合精度的前提下,能够减少组合模型中的元件个数和参数数量;(6)岩石的蠕变过程是岩石内部应力不断调整,硬化和损伤效应不断发展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经典元件模型为基础,将岩石的初始屈服强度作为蠕变硬化的应力阈值,岩石的长期强度作为损伤软化的应力阈值,引入能反映岩石蠕变硬化的硬化函数和损伤效应的损伤变量,建立了一个能够全面反映蠕变机制的岩石非线性蠕变模型。利用蠕变试验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辨识,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很好地描述三阶段蠕变特性,而且可以全面反映岩石蠕变过程中的蠕变硬化和损伤软化机制;(7)依据FLAC3D提供的内置本构模型源代码,在Burgers蠕变模型有限差分形式的基础上,导出了改进Burgers非线性蠕变模型的三维差分形式。借助C++语言将改进Burgers非线性蠕变模型的三维差分形式编译成动态链接库,嵌套到FLAC3D中,实现了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并利用新开发的流变模型进行单轴压缩蠕变模拟试验,验证了程序二次开发的正确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岩石蠕变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 1.2.1 岩石蠕变试验研究进展
  • 1.2.2 水对岩石力学及蠕变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1.3 岩石流变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 1.4 岩石流变模型参数辨识研究进展
  • 1.5 流变模型 FLAC 程序开发研究进展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创新点
  • 第二章 炭质板岩瞬时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岩石单轴和三轴力学特性试验概况
  • 2.2.1 岩性特征
  • 2.2.2 岩样制备
  • 2.2.3 试验过程
  • 2.3 岩石单轴和三轴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2.3.1 岩石变形特征分析
  • 2.3.2 岩石强度特征分析
  • 2.3.3 岩石破坏特征分析
  • 2.4 楔形剪切和巴西劈裂试验
  • 2.4.1 楔形剪切试验
  • 2.4.2 巴西劈裂试验
  • 2.5 岩石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
  • 2.5.1 岩样制备和试验方法
  • 2.5.2 循环加卸载变形特征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炭质板岩蠕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3.1 岩石蠕变试验介绍
  • 3.1.1 蠕变试验方案
  • 3.1.2 蠕变试验设备
  • 3.1.3 蠕变试验步骤
  • 3.2 炭质板岩分级加载蠕变试验研究
  • 3.2.1 蠕变试验结果
  • 3.2.2 试验结果分析
  • 3.3 两种状态岩石蠕变特性研究
  • 3.3.1 两种状态下蠕变曲线比较
  • 3.3.2 两种状态下蠕变速率比较
  • 3.4 两种状态岩石加卸载蠕变特性研究
  • 3.4.1 试验结果及数据整理
  • 3.4.2 试验结果分析
  • 3.5 岩石蠕变破坏特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炭质板岩流变模型与参数辨识
  • 4.1 引言
  • 4.2 元件组合模型简介
  • 4.3 炭质板岩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
  • 4.3.1 非线性流变模型的建立方法
  • 4.3.2 炭质板岩的流变特征
  • 4.3.3 改进 Burgers 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
  • 4.4 流变模型参数辨识
  • 4.4.1 参数辨识原理
  • 4.4.2 智能算法介绍
  • 4.4.3 粒子群(PSO)算法原理
  • 4.4.4 流变模型参数辨识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岩石非线性流变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
  • 5.2.1 含分数阶微积分的软体元件简介
  • 5.2.2 非线性流变模型
  • 5.2.3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5.2.4 模型适用性验证
  • 5.2.5 模型拟合对比分析
  • 5.3 基于硬化和损伤效应的非线性流变模型
  • 5.3.1 岩石蠕变过程与模型分析
  • 5.3.2 岩石非线性流变模型的建立
  • 5.3.3 试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改进 Burgers 流变模型的 FLAC3D程序开发
  • 6.1 引言
  • 6.2 改进 BURGERS 非线性流变模型三维差分形式
  • 6.3 FLAC3D简介
  • 6.3.1 FLAC3D计算过程
  • 6.3.2 FLAC3D二次开发环境
  • 6.4 程序流程与编程概要
  • 6.5 非线性流变模型程序的模拟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 结论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炭质岩地区公路建设研究现状浅析[J]. 西部交通科技 2017(04)
    • [2].软弱炭质板岩隧道大变形特征及应对措施研究[J]. 铁道建筑技术 2019(07)
    • [3].炭质岩的特殊工程性质[J]. 西部交通科技 2017(04)
    • [4].关于炭质灰岩填石路基施工的探讨[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3)
    • [5].地下水作用下的炭质板岩隧道变形控制技术探讨[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7(01)
    • [6].天然炭质对金氰络合物吸附性能的研究[J].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7(07)
    • [7].炭质岩边坡破坏模式及处治措施研究[J]. 西部交通科技 2014(06)
    • [8].高速公路特殊地质(炭质岩土)的处理技术[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7(03)
    • [9].黄磷生产炭质还原剂的选用[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3(09)
    • [10].软弱破碎段炭质板岩公路隧道开挖与变形控制[J]. 施工技术 2020(13)
    • [11].炭质还原剂在热法制磷中的应用[J]. 化肥工业 2014(06)
    • [12].薄层炭质板岩地层隧道围岩大变形特征及支护方法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0(S1)
    • [13].炭质地层对激发极化法异常评价的影响[J]. 西部探矿工程 2013(12)
    • [14].我国炭质板岩隧道修建技术研究现状[J]. 建筑技术开发 2020(19)
    • [15].炭质片岩不良地质体电磁波反射特性研究[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7(09)
    • [16].综合物探方法在炭质板岩地区的应用研究[J]. 科技风 2015(22)
    • [17].炭质板岩地层隧道施工要点及大变形防治措施[J]. 隧道建设 2010(06)
    • [18].基于现场实测的炭质板岩隧道围岩大变形与衬砌受力特征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9(04)
    • [19].水热法核桃壳基炭质吸附剂的制备及表征[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6(02)
    • [20].木寨岭隧道炭质板岩地段施工技术[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36)
    • [21].炭质板岩地区隧道施工技术[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9(10)
    • [22].长沙至昆明客运专线炭质板岩地段隧道设计初步研究[J]. 铁道标准设计 2012(09)
    • [23].炭质岩边坡植被混凝土护坡技术初探[J]. 西部交通科技 2019(10)
    • [24].炭质板岩地层隧道塌方处治措施探讨[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5(03)
    • [25].柳州北环高速公路炭质岩边坡综合整治[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08(09)
    • [26].大兴安岭中段晚更新世炭质层的发现及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S1)
    • [27].深埋泥炭质粘土的力学性能[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9(08)
    • [28].木寨岭隧道炭质板岩流变力学特性研究[J]. 隧道建设 2012(01)
    • [29].干燥与饱水状态下炭质板岩变形特性分析[J]. 煤炭工程 2015(04)
    • [30].基于温度渗流场的炭质岩隧道围岩支护优化研究[J]. 西部交通科技 2019(04)

    标签:;  ;  ;  ;  ;  

    干燥和饱水状态下炭质板岩流变力学特性与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