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及其在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的应用

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及其在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的应用

论文摘要

互联网电话(VoIP)技术因其对传统电信产业的深刻影响而受到产业界及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在宽带及语音技术成熟后迅速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新兴产业。由于直接对电信、互联网等产业存在重大影响,且对互联网电视(IPTV)及下一代网络(NGN)等产业存在重要的借鉴意义,VoIP在世界各国科技竞争力争夺中显示出突出的战略位置,发达国家纷纷在管制实践、科研投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力度以取得全球竞争优势。此外,作为研究竞争力的有力工具,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越来越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产业发展的需求,当评估诸如VoIP这类新兴产业的竞争力时尤为如此。本文系统地发展了产业价值链理论体系,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VoIP产业价值链,进而开展对我国VoIP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进行了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提出“价值链理论丛林”概念,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产业价值链理论的重要地位;构建产业价值链理论框架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提出的统一产业价值链理论框架指明该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完成了产业价值链建模工作。提出价值势能概念并建立其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决定价值势能的三个作用力,揭示价值创造、分配、传递背后的动力机制,以此作为衡量价值链外部竞争优势的量化手段;利用图论及线性代数的相关理论,提出产业价值矩阵概念并完成其数学模型的构建,进而提出测定产业价值链内部竞争力的三个主要指标:吞吐系数、可靠度和信息化度。分析了我国VoIP产业价值链。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四种动因、VoIP产业形成的“五力模型”及价值势能模型三种方法,对互联网电话产业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将原来的“三模式”分类法改进为“七模式”分类法,从技术的角度为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从VoIP产业价值链要素分析入手,整理了七种VoIP运营模式,并建立了每种模式的产业价值链结构模型;分析VoIP产业价值链的具体特征,并归纳我国产业价值链的现存问题。对我国VoIP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在竞争要素整理及SWOT分析基础上,利用价值势能模型、哈佛的“产业演进”理论、波特的“五力模型”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VoIP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发现我国VoIP产业积蓄着巨大的价值势能但产业国内、国际竞争力均不容乐观的结论;随后系统地分析了制约我国VoIP产业竞争力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VoIP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建议通过调控VoIP产业价值势能创造更大的社会福利;通过“第三方管制”和消除电信垄断等策略来提升“管制-垄断系数”并最终解除产业发展瓶颈;通过发展电信、有线电视等主要产业价值链模式来增强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在网络融合前做好准备工作;最后引出对全球VoIP产业繁荣未来的思考。研究成果表明:(1)我国VoIP产业价值链发展很不健全;(2)尽管该产业存有巨量价值势能,但产业国内及国际竞争力都表现不佳;(3)管制滞后和电信垄断是我国VoIP产业发展落后的症结;(4)包括“调控价值势能”、“第三方管制”及“电信增收”等政策建议有望成为解开产业发展困局的参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互联网电话和网络经济
  • 1.1.2 互联网电话的产业化
  • 1.1.3 传统价值链理论的不足
  • 1.1.4 待解决的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1.3.1 产业价值链相关理论
  • 1.3.2 产业价值链研究评述
  • 1.3.3 产业竞争力研究评述
  • 1.3.4 互联网电话技术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架构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的总体架构
  • 第2章 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
  • 2.1 价值链理论丛林的提出
  • 2.1.1 定义及构成
  • 2.1.2 分析方法和结果
  • 2.1.3 产业价值链理论发展趋势
  • 2.2 产业价值链理论框架
  • 2.2.1 产业价值链定义
  • 2.2.2 产业价值链研究的范畴
  • 2.2.3 产业价值链进化模型
  • 2.2.4 主要研究和分析方法
  • 2.3 统一的产业价值链
  • 2.3.1 统一理论的目的
  • 2.3.2 统一理论的依据
  • 2.3.3 统一产业价值链的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业价值链建模
  • 3.1 价值势能模型
  • 3.1.1 价值势能定义
  • 3.1.2 价值势能建模
  • 3.1.3 价值势能的作用力
  • 3.1.4 价值势能与价值链的关系
  • 3.1.5 管制及垄断对价值势能的影响
  • 3.2 价值势能与“管制-垄断系数”
  • 3.2.1 前提假设
  • 3.2.2 管制-垄断系数
  • 3.3 产业价值矩阵模型
  • 3.3.1 模型要素
  • 3.3.2 产业价值矩阵
  • 3.4 基于产业价值矩阵的竞争力评价指标
  • 3.4.1 吞吐系数
  • 3.4.2 可靠度
  • 3.4.3 信息化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互联网电话产业价值链分析
  • 4.1 产业成因
  • 4.1.1 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四种动因
  • 4.1.2 产业成因的“五力模型”
  • 4.1.3 价值势能模型与产业成因
  • 4.2 应用模式分类法
  • 4.2.1 “三模式”分类法
  • 4.2.2 “七模式”分类法
  • 4.2.3 新分类法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 4.3 产业价值链结构分析
  • 4.3.1 产业价值链组件
  • 4.3.2 各种运营模式分类
  • 4.3.3 各种运营模式产业价值链结构
  • 4.3.4 基于结构的产业价值链优劣势对比
  • 4.4 产业价值链特征及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
  • 4.4.1 产业价值链特征
  • 4.4.2 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竞争力研究
  • 5.1 利益相关者及SWOT分析
  • 5.1.1 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 5.1.2 产业竞争力竞争主体的界定
  • 5.1.3 SWOT分析
  • 5.2 产业国际竞争力
  • 5.2.1 基于“管制-垄断系数”的产业竞争力对比
  • 5.2.2 产业价值矩阵模型中评价指标的应用
  • 5.2.3 技术的竞争力
  • 5.2.4 管制政策的竞争力
  • 5.2.5 基于产业价值链结构的案例分析
  • 5.2.6 产业国际竞争力结论
  • 5.3 产业国内竞争力
  • 5.3.1 基于“产业演进理论”的产业竞争力
  • 5.3.2 基于“五力模型”的产业竞争力
  • 5.3.3 基于“价值势能模型”的产业竞争力
  • 5.3.4 产业国内竞争力结论
  • 5.4 产业竞争力制约因素分析
  • 5.4.1 直接制约因素
  • 5.4.2 间接制约因素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发展建议
  • 6.1 “价值势能”的宏观调控
  • 6.2 “管制-垄断系数”的提升
  • 6.2.1 赞成保持现有管制现状的理由
  • 6.2.2 反对保持现有管制现状的理由
  • 6.2.3 提高“管制-垄断系数”的具体建议
  • 6.3 产业价值链竞争力的增强
  • 6.3.1 产业价值链主要群体态度分析
  • 6.3.2 电信运营模式产业价值链
  • 6.3.3 有线电视运营模式产业价值链
  • 6.3.4 新兴运营商各模式产业价值链
  • 6.4 产业融合的准备工作
  • 6.4.1 互联网电话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 6.4.2 互联网电话产业对NGN的贡献
  • 6.4.3 互联网电话产业融合模型
  • 6.4.4 应对VoIP产业融合的建议
  • 6.5 全球互联网电话产业繁荣的思考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及其在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